[1] 李若瑜. 皮肤真菌病诊治中的新问题[J]. 皮肤病与性病, 2010,32(2):11-12.
[2] 乔晓红, 谢晓恬. 抗真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J]. 儿科药学杂志, 2014,20(10):49-52.
[3] 苏力德,廖宁. 真菌耐药性机制及治疗进展[J]. 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 2008,5(3):263-265.
[4] 单晓菊,邸明磊,陶遵威. 苦豆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105-107.
[5] 邱天尧,赵宏英. 苦豆子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2007,20(5):508-509.
[6] 廖春燕,梁健,杨燕,等. 苦豆子的药理及应用概述[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5):6-8.
[7] 刘军锋,丁泽,欧阳艳. 苦豆子生物碱抗菌活性的测定[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2):84-88.
[8] 吕姣姣, 周凯,李豪,等. 苦豆子总碱及其单体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 河北中医, 2017,39(11):1695-1699.
[9] 滕炳会,于长平,邱勇,等.用MTT法检测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2):131-132.
[10] 刘伟,万喆,陈伟,等. 对多烯类药物耐药的1株黄曲霉临床株耐药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3):133-136.
[11] 王丽. 烟曲霉基因组与致病机制[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06(1):1-4.
[12] 王静, 杨国玲.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与体癣株形态学、致病性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性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 45(4):238-242.
[13] 陈雪雯,卫凤莲,温海. 隐球菌病的诊治[J]. 皮肤科学通报, 2017,34(5):604-612.
[14] 朱利平,翁心华. 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的新认识[J]. 临床内科杂志, 2011, 28(8):521-523.
[15] 张明发, 沈雅琴. 苦参碱类生物碱抗真菌与寄生虫病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抗感染药学, 2018, 15(4):553-556.
[16] 佟盼琢,杨晓亮,冯琴,等. 盐酸小檗碱联合抗真菌药物对犬小抱子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7):391-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