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丹婷, 李景, 俞立英. 白念珠菌致病性研究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1):54-58.
[2] 颜钰, 曹颖瑛, 姜远英.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新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3, 8(5):311-315.
[3] 刘雅, 肖玉玲, 康梅, 等. 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变迁[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4, 39(10):780-784.
[4] 厉荣玉, 钱森和, 董群, 等. 白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及RAPD反应体系优化的研究[J].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12, 9(1):21-26.
[5] 陈芝芳, 王冬. 白念珠菌对五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临床医学, 2011, 31(5):83-85.
[6] 胡志东, 岳娜, 徐海茹, 钟述猷. 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析[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10):676.
[7] 孙长贵, 王奇军, 张丽君,等.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6):654-655.
[8] 王恩华, 刘朝晖. 不同pH值环境唑类药物对假丝酵母菌双相性药物敏感性研究[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4, 30(3):209-213.
[9] 张宏, 石婧, 乔建军.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22(1):26-27.
[10] 刘魏, 张旭, 刘朝晖, 等. 时间、二相性、pH环境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1,20(1):30-34.
[11] 曾昭瑛, 苏建荣. 抗念珠菌药物的耐药特性分析[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2):170-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