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8
    上一期   
    专家论坛
    警惕印度毛癣菌感染在中国的流行
    刘维达, 梁官钊, 李筱芳, 孔雪, 谢文婷
    2023, 18(4):  289-290,309. 
    摘要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已有多国报道发现印度毛癣菌感染引起难治性复发性皮肤癣菌病,该菌常对特比萘芬或多种抗真菌药耐药。现对印度毛癣菌感染现状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重视。
    论著
    基于蜡螟感染模型研究亚抑菌浓度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程鹏, 阿祥仁, 周健武, 牟晓明, 田丽娟, 马小亚
    2023, 18(4):  291-295. 
    摘要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蜡螟感染模型检测光滑念珠菌的毒力,并采用病理学和病原学方法评估建模是否成功。穿刺及不同sub-MIC FLU对健康蜡螟的影响: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分为三组,即PBS组(注射10 μL PBS)、FLU亚组(分别注射10 μL FLU药液,使感染蜡螟体内FLU浓度为0.5 mg/kg、1 mg/kg、2 mg/kg、4 mg/kg、8 mg/kg、16 mg/kg)和穿刺组(微量注射器穿刺但不注射)。不同sub-MIC的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的影响:采用2.50×106酵母/只剂量感染蜡螟,2 h后,对照组再注射10 μL PBS,实验组再注射不同浓度 FLU工作液,观测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的治疗效果。结果 FLU对9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MIC为8~32 mg/L,光滑念珠菌ATCC2001的MIC为32 mg/L。实验组蜡螟肠组织病理切片中检测到酵母样孢子,肠组织培养出光滑念珠菌,对照组中肠组织病理切片和真菌培养均未发现真菌。穿刺可造成蜡螟损伤,但所致死亡率低于10%。1/2MIC FLU可提高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4MIC、1/8MIC、1/16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较PBS无明显的干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浓度低于1/2MIC对感染蜡螟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20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宫原, 宋新宇
    2023, 18(4):  296-300. 
    摘要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PJP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并探讨NGS在PJP诊断中的价值,以及PJP患者可能的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2020年4月—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PJP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临床特点,比较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差异及不同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20例患者肺泡灌洗液NGS均提示肺孢子菌感染,血G试验阳性率90%,病原学涂片及培养阳性率为0。经抗PJP治疗后14例患者获得临床缓解,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NGS在PJP诊断中有较高参考价值,灵敏度明显高于常规病原学涂片及培养。相比G试验,NGS不仅可以识别感染病原菌并且灵敏度极高,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疾病的恢复正相关,可作为PJP患者预后的实验室标志之一。
    贵州地区临床分离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分布及其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研究
    王顺, 李红, 瞿玉洁, 李婷婷, 金婷婷, 胡方芳, 罗振华
    2023, 18(4):  301-309. 
    摘要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贵州地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临床分布和药敏特点,检测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CDC28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 收集贵州地区2所三级甲等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利用BACTECTM FX仪、Phoenix-100仪对菌种进行鉴定,通过基因测序对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各分型菌株进行鉴定;采用ATB FUNGUS 3试剂盒检测菌株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检测血源性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它们的CDC28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163株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其中近平滑念珠菌I型、II型和III型分别占73.0%、6.1%和20.9%;尿液和血液是分离菌株最多的标本(均为50株);血液途径感染的菌株中,I型、II型和 III型分别占54.0%、10.0%和36.0%;三种基因型菌株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无明显耐药性;17株临床菌株中,16株(94.1%)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2株、4株和10株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一般、弱, CDC28在2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以及3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一般的菌株中表达上调。结论 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以I型感染为主,三种基因型菌株对抗真菌药物无明显耐药性;不同血源性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CDC28基因与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关。
    表皮调节素EREG在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赵静宇, 刘意抒, 丁俊丽, 高杨杰, 徐乐臻, 廖万清, 方伟, 顾菊林
    2023, 18(4):  310-314. 
    摘要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新生隐球菌侵染血脑屏障过程中表皮调节素EREG(epiregulin)的表达量,探讨EREG在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新生隐球菌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以PBS(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为对照组,按照新生隐球菌感染时间分为感染3 h、6 h、12 h三组,通过检测不同感染时间Transwell上室单细胞跨膜电阻及下室菌悬液涂布来判断新生隐球菌对血脑屏障的黏附及穿透能力的改变,并应用western-blot检测该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EREG的表达量。结果 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新生隐球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加剧,穿透血脑屏障的数量增多,血管内皮细胞EREG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与EREG的表达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及其骨炎临床特征
    钟丽, 王永鑫, 李新华, 刘继英, 肖仪
    2023, 18(4):  315-319. 
    摘要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FBS)及其骨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共110窦)FB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以及骨炎的临床特征。结果 110窦中97窦(88.2%)位于上颌窦,13窦(11.8%)位于蝶窦;97窦(88.2%)较对侧(即健侧)鼻窦存在骨质不同程度增厚。病变鼻窦及对侧鼻窦窦壁骨质在厚度(0.34±0.17 vs. 0.14±0.08)、CT值(1161.5±322.5 vs. 864.2±482.8)、骨炎GOSS评分(3.0±1.4 vs. 0.3±0.9)三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病理学观察病变鼻窦骨质存在明显骨髓炎的表现并伴有骨质重塑活动。结论 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和蝶窦,单窦为主。大部分病变鼻窦窦壁骨质存在明显的骨炎,主要表现为骨质增厚以及CT值增高。
    短篇论著
    百花洗剂联合特比萘芬软膏治疗角化型手癣临床观察
    施欢, 柳小婧, 邬宗周, 杨德刚, 武喜营, 姜文成
    2023, 18(4):  320-322,330. 
    摘要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百花洗剂治疗鹅掌风(角化型手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百花洗剂浸泡联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对照组仅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治疗4周。停药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2.9%,对照组为62.9%(P<0.05)。治疗组真菌清除率为94.2%,对照组为77.1%(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百花洗剂可以提高特比萘芬乳膏治疗鹅掌风的疗效,安全性好。
    26例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
    李晨, 朱信霖, 于龙娟, 潘炜华
    2023, 18(4):  323-326. 
    摘要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上海2家三甲教学医院近10年来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 26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2.8±16.9)岁,男女比例为1.17∶1。本研究纳入的26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头痛(92.31%)、发热(69.23%)、恶心干呕(69.23%)等最为常见。患者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42.72±73.27)mmH2O。26例患者首次腰穿后,24例(92.31%)患者墨汁染色直接镜检阳性,8例(30.77%)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26例患者中有25例(96.15%)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6例患者诱导期抗真菌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为主(16/26,61.54%)。所有患者经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后,8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无效,视听功能受累患者10例。所有患者经周密护理,在治疗期间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 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应对此提高警惕。对高危疑似病例及早进行真菌学检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基础。
    真菌病治疗
    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护理
    胡新媛, 曹淼
    2023, 18(4):  327-330. 
    摘要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 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病例报告
    1例光滑念珠菌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药物治疗分析
    蒙钟经, 曹露露, 陆瑾, 刘中秋, 展冠军
    2023, 18(4):  331-334. 
    摘要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其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报道1例光滑念珠菌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药物治疗策略,为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
    皮肤镜、真菌荧光镜检快速诊断幼儿脓癣1例
    郭衡山, 周秀莲, 刘敏红, 刘芳艳, 李伟权
    2023, 18(4):  335-336. 
    摘要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癣是一种由亲动物的小孢子菌属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可致瘢痕性脱发,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确诊极为重要。真菌病原学检测是目前头癣诊断的主要依据,但真菌直接镜检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真菌培养所需时间长。我们通过皮肤镜检查及真菌荧光染色法快速诊断了幼儿脓癣1例,予氟康唑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满意。
    口服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儿童脓癣1例
    汪晴, 吕静, 杜宇, 贺淑丹, 顾玉枝, 刘娟娟
    2023, 18(4):  337-339. 
    摘要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10岁,头皮红色斑块、脓疱、脱发伴疼痛1周余。断发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提示须癣毛癣菌,诊断:脓癣。经盐酸特比萘芬片联合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甲泼尼龙片抗炎治疗,皮损痊愈无瘢痕,毛发生长正常。
    骨髓移植患者血流混合感染阿萨希毛孢子菌及棒状大孢酵母1例
    李继霞, 闵彦
    2023, 18(4):  340-343. 
    摘要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40岁,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移植术后,反复发热,血培养显示,血流混合感染2株真菌。18S 核糖体RNA(18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其中1株真菌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另1株真菌为棒状大孢酵母。两株真菌为罕见真菌,均对伏立康唑敏感。因鉴定及药敏时间较长,患者未等调整合理抗真菌药物,因持续中性粒细胞缺乏及真菌血症死亡。该病例是国内首次报道血液病患者血流混合感染阿萨希毛孢子菌和棒状大孢酵母。
    皮肤镜辅助诊断女童难辨认毳毛癣1例
    李美荣, 刘文韬, 吴榕, 尹颂超, 冯佩英
    2023, 18(4):  344-346. 
    摘要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女,6岁。临床表现以右侧面颊淡红斑为主,未见明显鳞屑或脓疱,在皮肤镜下发现病变毳毛变短,根部有少许鳞屑,拔取病变毳毛进行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病变毳毛毛根部被发出亮蓝色荧光的有隔无色透明菌丝包绕,菌丝沿着毛干方向生长,部分菌丝游离向周围伸展,镜下未见皮屑中有真菌菌丝或者孢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太田节皮菌(犬小孢子菌为无性期)。诊断: 儿童难辨认毳毛癣。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 100 mg, 每日一次,局部外用特比萘芬乳膏。4周后随访,患儿面部背景颜色恢复正常,真菌镜检(-),予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无复发。
    两性霉素B成功治疗不规则毛霉引起的皮肤慢性毛霉病1例
    王诗琪, 宋营改, 莫然, 万喆, 徐永豪, 李若瑜
    2023, 18(4):  347-349,353. 
    摘要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44岁,面部红斑、丘疹16年,溃疡、结痂8年。皮肤科检查: 面部弥漫肿胀性红斑、大片状境界清晰的溃疡和坏死性焦痂。双眼睑外翻,右眼失明。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确诊为不规则毛霉所导致的皮肤慢性毛霉病,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皮损明显改善,遗留萎缩性瘢痕。
    综述
    光滑念珠菌胞外囊泡的组成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徐蒙, 周成龙, 张海平, 夏汝山, 张晓利
    2023, 18(4):  350-353. 
    摘要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非白念珠菌(non-albicans Candida,NAC)的感染率逐渐升高,光滑念珠菌已成为继白念珠菌后的第二大病原体。光滑念珠菌具有天然耐药性,对唑类、多烯类药物敏感性较低,使临床治疗产生一定困难。有研究证明光滑念珠菌细胞外囊泡对其致病性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深对光滑念珠菌的认识,该文对光滑念珠菌细胞外囊泡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综述。
    γδ+T细胞与真菌感染
    杨航, 佘晓东, 刘维达
    2023, 18(4):  354-358,363. 
    摘要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免疫功能低下宿主数量的增加、耐药菌的多发以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等原因,全球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感染菌株也发生了变迁,白念珠菌的比例在逐渐减少而非白念珠菌呈上升趋势,同时耐唑类烟曲霉感染以及隐球菌病也均呈上升趋势。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抗真菌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是T细胞上识别和结合抗原并介导机体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根据T细胞表面TCR的类型,可将T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γδ+Τ细胞两类。随着研究的深入,γδ+T细胞在真菌感染中的免疫应答也逐渐被揭示,其参与过继免疫以及辅助疫苗接种的潜能逐步被挖掘。该文就γδ+T细胞在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未来展望作一综述。
    宿主对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孙晴晴, 贺政新
    2023, 18(4):  359-363. 
    摘要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念珠菌作为一类最常见的人类机会性致病菌,会导致重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其自身有效的策略可入侵宿主并逃避宿主防御系统。而宿主对抗念珠菌的能力取决于天然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宿主体内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协作针对侵入性的真菌做出反应。该文就宿主对念珠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作一综述。
    真菌中的脂质不对称调节和P4型ATP酶
    陈柯志, 刘锦燕, 王鲁灵, 项明洁
    2023, 18(4):  364-369. 
    摘要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质组分在双分子膜中不对称分布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现象,有助于膜系统的出芽和融合,从而促进胞吞胞吐、蛋白分选运输等生理过程。多种蛋白参与维持脂质不对称,其中P4型ATP酶是重要的脂质转运体。P4型ATP酶又称脂质翻转酶,主要介导氨基磷脂的转位。在酿酒酵母、新生隐球菌、白念珠菌和构巢曲霉中,多种P4型ATP酶亚基的缺失导致蛋白运输失常,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升高,细胞壁完整性受损,毒力减低,在巨噬细胞中生存能力减弱等表型,提示脂质翻转酶的重要性及其作为抗真菌靶点的潜力。
    新型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宋晓婷, 赵作涛, 王爱平
    2023, 18(4):  370-376. 
    摘要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就新型系统抗真菌药物(包括rezafungin、ibrexafungerp、fosmanogepix、olorofim、opelconazole和oteseconazole)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老药新用抗耳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薛潇春, 杜明威, 方文捷, 孟慧, 潘炜华, 廖万清
    2023, 18(4):  377-380. 
    摘要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重耐药真菌的出现给抗真菌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如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C. auris)。老药新用,又被称为药物再利用,是指将已获批上市或处于临床研究的药物用于新的适应症或者疾病的治疗。该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对C. auris有效的老药新用的文章,发现包括抗癌药、镇静止吐药、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抗寄生虫药、戒酒药物在内的药物对C. auris也有抑制作用。这些药物大多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效果,部分药物与传统的抗真菌药物联用时还显示出协同作用,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抗C. auris感染的应用前景。
    2009—2021年全球耳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
    王颖, 张园, 秦琴, 薛博仁, 王贺
    2023, 18(4):  381-384. 
    摘要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致病性真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病死率高。通过对已报道的265例患者资料分析,发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常见男性,分离株主要来自血液、尿液和耳道、导管等。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往往伴有基础疾病,以糖尿病、高血压、肺部疾病为主。危险因素包括既往使用过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内置导管、侵入性医疗操作等。该文对全球耳念珠菌感染以及新冠病毒肺炎合并耳念珠菌感染的情况进行报道,对全面了解耳念珠菌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