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28
    论著
    硬脂酸单甘油酯协同卡泊芬净的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研究
    邱丽娟, 巢雯, 石安喆, 阎澜, 吕权真, 姜远英
    2021, 16(3):  145-149,165. 
    摘要 ( 358 )   PDF (2161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化合物体外筛选,获得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具有协同作用的化合物,增强卡泊芬净的抗菌效果。方法 采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硬脂酸单甘油酯(glyceryl monostearate, GMS)与卡泊芬净(CAS)、氟康唑(FCZ)对多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协同指数(FICI);考察硬脂酸单甘油酯与卡泊芬净单用及联合使用时,在RPMI 1640和Spider培养基中抑制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抑菌浓度。结果 在考察的绝大多数致病念珠菌中,硬脂酸单甘油酯与卡泊芬净具有协同抗菌作用,协同指数FICI≤0.5;联用硬脂酸单甘油酯后,卡泊芬净抑制菌丝形成的浓度降低。结论 硬脂酸单甘油酯可以增强卡泊芬净的体外抗真菌效果,二者具有较强的协同抗念珠菌活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播散性镰刀菌病4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程昊钰, 李婷婷, 张书芹, 顾江英, 薛松, 张维婕, 汪文静, 费新红, 殷宇明, 王静波
    2021, 16(3):  150-154. 
    摘要 ( 295 )   PDF (1489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提高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并镰刀菌感染,尤其是播散性镰刀菌病的认识,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方法 对本院从2015年4月至2020年9月诊治的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并播散性镰刀菌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为确诊病例,均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植活前或粒缺期,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3例患者的播散性镰刀菌病得到控制(其中1例死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1例抗真菌治疗后无效死亡。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播散性镰刀菌病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给予有效抗真菌治疗及快速免疫重建是改善其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分离自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Aspergillus lentulus在蜡螟模型上的毒力初探
    谢韵, 张丽娟, 帕丽达·阿布利孜
    2021, 16(3):  155-160. 
    摘要 ( 198 )   PDF (1956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Aspergillus lentulusA. lentulus或A.L)感染动物模型,借动物模型初步探究A. lentulus的毒力。方法 将125只蜡螟随机分成5组,以Aspergillus lentulus临床株、Aspergillus lentulus标准株作为实验组,烟曲霉、白念珠菌为对照组,PBS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菌株分别制成106 CFU/mL孢子悬液,感染各组蜡螟。记录72 h内蜡螟的生存情况并制作生存曲线,24 h后提取蜡螟肠道组织,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肠道组织损伤情况,用组织匀浆法,测定蜡螟肠道内真菌载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用真菌荧光染色法观察肠道培养真菌镜下形态。结果 A. lentulus临床株和A. lentulus标准株的蜡螟存活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A. lentulus临床株和A. lentulus标准株肠壁结构大致正常,局部可见水肿少量菌丝、孢子及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肠道结构破坏严重,可见菌丝、孢子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不同菌种感染蜡螟幼虫各组肠道载菌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荧光显微镜观察,A. lentulus临床株和标准株菌丝多、孢子少,白念珠菌和烟曲霉组孢子多。结论 与烟曲霉和白念珠菌相比,A. lentulus菌株对蜡螟毒力和肠道损伤能力较弱且致死率低。
    头颈部特应性皮炎患者面部马拉色菌的菌种分布
    林洁, 杨连娟, 杨名珍
    2021, 16(3):  161-165. 
    摘要 ( 267 )   PDF (946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马拉色菌(Malassezia)在头颈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中面部菌种分布以及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9月—12月共招募45例AD患者和50名健康志愿者,无菌棉签对患者和志愿者面部皮损区和非皮损区分别进行皮肤鳞屑取样,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两组人群的7种马拉色菌的拷贝数,进行菌种分布以及数量的横断面分析。结果 头颈部AD患者面部皮损区限制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的拷贝数分别为健康志愿者的3.13倍(P<0.05)和6.69倍(P<0.05),两者皆与患者AD病情严重度相关(P<0.05)。结论 头颈部AD患者面部皮损区限制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含量均高于健康人,两者含量均与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念珠菌分离株的菌种分布及流行趋势分析
    宋扬, 贺静, 何淳
    2021, 16(3):  166-169,181. 
    摘要 ( 522 )   PDF (769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口腔黏膜科念珠菌病患者的念珠菌分布及流行趋势。方法 对2015年至2019年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科就诊的27162例患者的唾液培养样本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结果录入Excel表格后按照菌种、菌量、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在2015至2019年分离自口腔念珠菌病患者的所有念珠菌菌株中,白念珠菌所占的比例最高,热带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的阳性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样本中均以菌落数≥200 CFU/mL的菌株为主,而克柔念珠菌、其他念珠菌菌落数≥200 CFU/mL的菌株比例低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而菌落数≤30 CFU/mL的菌株比例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占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口腔念珠菌各年龄段的占比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且在41~50岁年龄段及其后升高明显。结论 虽然白念珠菌感染仍然是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热带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的阳性比例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菌株分布和流行趋势分析对于临床用药策略有指导意义。
    两性霉素B 3日加量疗法在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刘莹婷, 曹励之, 王丹, 杨明华
    2021, 16(3):  170-175. 
    摘要 ( 298 )   PDF (739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 3日加量疗法治疗化疗后白血病患儿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及患儿对其的耐受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发生侵袭性真菌病的急性白血病患儿108例,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50例,B组58例);A组5日加至足量;B组3日加至足量;分析两性霉素B相关不良反应及剂量累计相关累积毒性,用药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A组中确诊及临床诊断患儿治疗有效率为54.5%、B组为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性霉素B 3日加量疗法治疗侵入性真菌病更具优势,有效率明显提高,且两种给药方式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儿童白血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工作中可以采用两性霉素B 3日加量疗法,以期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尽快控制症状,提高疗效。
    中药小檗碱协同抗真菌药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张馨予, 潘开素, 罗宏, 郑冬燕, 郑艳青, 曹存巍, 梁纲
    2021, 16(3):  176-181. 
    摘要 ( 237 )   PDF (1183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檗碱单独及与常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后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酵母相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CLSI棋盘法对21株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使用分数抑制浓度指数(FICI)判断药物相互作用:FICI≤0.5为协同作用,FICI>4为拮抗作用,0.5结果 小檗碱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率分别为:小檗碱/氟康唑(47.62%),小檗碱/伊曲康唑(66.67%),小檗碱/伏立康唑(71.43%),小檗碱/两性霉素B(71.43%),小檗碱/卡泊芬净(52.38%)。时间-杀菌实验结果显示,5组联合用药组在24 h时每毫升TM的CFU的对数值均与任意单用药物组相比下降大于等于2个单位。所有组合均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结论 中药小檗碱体外对马尔尼菲篮状菌具有抑制作用,与常规抗真菌药联合使用可大大降低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酵母相的MIC值。这结论为小檗碱联合抗真菌药应用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治疗提供实验室基础。
    病例报告
    面部带状疱疹后致孢子丝菌病1例
    高瑞佳, 吕莎, 孙瑾鹏, 胡馨, 李福秋
    2021, 16(3):  182-183,187. 
    摘要 ( 216 )   PDF (1047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54岁。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丘疹、结节4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表面多个米粒至绿豆大的充实性丘疹、结节。真菌培养阳性,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诊断:孢子丝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0.1 g每日2次口服,治疗1个月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
    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海南渔民着色芽生菌病1例
    牛牧, 廖万清, 吴伟伟, 郑文爱
    2021, 16(3):  184-187. 
    摘要 ( 183 )   PDF (1364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80岁,渔民,捕鱼时右手腕关节擦伤后出现棕褐色结节11年。组织病理检查: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予抗真菌联合治疗(伊曲康唑0.2 g,1次/d,特比萘芬0.25 g,1次/d),治疗4个月后患者疣状斑块增生明显好转,随访中。
    继续教育
    两性霉素B临床药理研究概述
    黄志伟, 张菁
    2021, 16(3):  188-193,210. 
    摘要 ( 335 )   PDF (806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方法
    改良芝加哥天蓝染色法在甲真菌检测中的应用
    张绍武, 冯长海
    2021, 16(3):  194-195. 
    摘要 ( 107 )   PDF (1044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烟曲霉肺部感染的免疫逃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严唯, 林时辉, 幸宇, 徐昉
    2021, 16(3):  196-201. 
    摘要 ( 258 )   PDF (808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曲霉感染是免疫低下患者死亡重要原因。烟曲霉作为曲霉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是重症患者中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侵袭性和难治性。其通过吸入宿主体内,通过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等定植于肺部。为了对抗宿主体内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并持续性生长繁殖,烟曲霉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复杂且有效的免疫逃逸策略,包括黏附/定植、适应内环境压力、改变营养摄取、逃避宿主补体监视和下调宿主抗真菌反应等多种机制。了解真菌病原体与宿主间复杂的免疫串扰将是研究真菌感染发生机制和治疗标靶的核心内容,为从抗宿主免疫层面探讨烟曲霉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该文对近年来有关烟曲霉肺部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影响念珠菌混合生物膜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李倩倩, 邵菁, 吴大强, 汪天明, 汪长中
    2021, 16(3):  202-206. 
    摘要 ( 216 )   PDF (740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膜的形成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真菌感染一般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真菌所形成的混合生物膜有关。念珠菌属是临床极为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一类条件性致病真菌,已有较多证据显示念珠菌混合生物膜在真菌感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影响念珠菌属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因素进行综述。
    LC3相关吞噬作用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关梦琦, 崔岩, 李珊山
    2021, 16(3):  207-210. 
    摘要 ( 163 )   PDF (727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C3相关的吞噬作用(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LAP)是由LC3及吞噬了病原体的单层膜吞噬泡所介导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AP 在清除真菌感染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经典的细胞吞噬和自噬。该文旨在比较LAP与经典自噬的区别,回顾LAP与真菌感染相关的新近研究进展,总结LAP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
    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
    刘晓, 宋营改, 李若瑜
    2021, 16(3):  211-216. 
    摘要 ( 266 )   PDF (764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流感、SARS-CoV、MERS-CoV等冠状病毒感染在内的重症病毒感染,因其发病机制或者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而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引起临床关注。特别是近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了解重症病毒感染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免疫反应、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现状,有助于选择最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做出及时诊断和精准治疗,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