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高级检索
|
图表检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我国首例
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
感染致眼内炎的相关研究
吴丽莎, 朱红军
2021, 16(2): 73-76.
摘要
(
210
)
PDF
(1971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我国首例由
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
引起的真菌性眼内炎,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感染途径及治疗方法。
方法
通过形态学鉴定、生长温度试验、ITS测序等方法对我院1株眼外伤患者左眼前房沉积物中培养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进行鉴定。
结果
该丝状真菌在PDA平板上在25℃生长快速,可见灰橄榄色周边有白色绒毛状菌落,表面皱褶,35℃生长缓慢,可见黄豆大小白色凸起菌落;25℃及35℃培养后镜下可见大量结节状菌丝,未见分生孢子,属于不产孢株;ITS测序结果为
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
。
结论
本病例是国内首次报导的由
Paraconiothyrium cyclothyrioides
引起的真菌性眼内炎。
Fonsecaea monophora
色素毒力性研究
王丽, 王薇
2021, 16(2): 77-83.
摘要
(
157
)
PDF
(2048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黑色素是否为
Fonsecaea monophora
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
方法
从
Fonsecaea monophora
的分生孢子突变株(CBS122845)传代接种产生白色突变株(CBS 125149)。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黑色素是位于分生孢子细胞壁表面上的电子致密颗粒。通过碱-酸法提取来自两个不同菌株的细胞壁色素颗粒。建立不同菌株或色素颗粒与活化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体系,通过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检测i-NOS基因的表达,格里斯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IL-12、TNF-α、IL-10的表达结果。
结果
色素型分生孢子和其色素颗粒能够降低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表达和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
P
<0.05)。提高Th2细胞因子表达,同时抑制Th1细胞因子表达(
P
<0.05)。
结论
黑色素可能是
Fonsecaea monophora
逃避巨噬细胞对其氧化应激的重要机制。同时黑色素下调Th1免疫应答,可能利于真菌的持续感染。
中国广西地区格特隐球菌菌种复合体的基因型分析
李炳坤, 黄春阳, 李秀楹, 郑艳青, 潘开素, 廖万清, 曹存巍
2021, 16(2): 84-89.
摘要
(
196
)
PDF
(1378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国广西地区格特隐球菌菌种复合体的基因型特点、种群结构特征和全球菌株的进化关系。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间分离自临床确诊为隐球菌病患者的隐球菌临床株,利用CGB培养基初步筛选格特隐球菌菌种复合体。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LST)确定基因型。通过MEGA7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R语言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27-A3方案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验。
结果
120株临床隐球菌中,分离出11株格特隐球菌菌种复合体,6株属于
C.deuterogattii
(AFLP6/VGⅡ),5株属于
C.gattii sensus stricto
(AFLP4/VGI)。分离自广西的AFLP6/VGⅡ呈遗传多样性,主要起源进化自南美巴西格特隐球菌菌种复合体。11株分离菌株均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
结论
中国广西可能出现高致病性AFLP6/VGⅡ,对格特隐球菌菌种复合体进行有效的全国性监测是必要的。
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68例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胡馨, 王延龙, 吕莎, 林怡彤, 李福秋
2021, 16(2): 90-95,112.
摘要
(
463
)
PDF
(2271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招募具有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患者,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36周(每周1次)。计算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清除率、治疗前后甲真菌病临床评分和甲真菌病严重程度指数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收集病甲组织行真菌培养。
结果
共招募68例患者,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6.1%;真菌学清除率为82.4%,第2~5趾甲受累患者临床有效及真菌学清除率较高,治疗过程中除轻微脱屑、灼热及红斑外,所有患者均耐受治疗。76.47%患者对治疗效果感到满意。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
结论
5%阿莫罗芬搽剂是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抗拒或不适合系统用药的患者。
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相互作用的影响
彭卓颖, 廖勇, 杨鑫, 张骞宇, 杨蓉娅
2021, 16(2): 96-100.
摘要
(
189
)
PDF
(1202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微进化对阿萨希毛孢子菌(
T.asahii
)与巨噬细胞RAW264.7相互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微进化前后的
T.asahii
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检测RAW264.7对两株菌的吞噬和杀伤能力以及两株菌对RAW264.7产生的细胞毒性的差异,同时分析RAW264.7自身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的变化。
结果
巨噬细胞对原代菌株(TO)的吞噬能力以及杀伤率均明显高于微进化株(TEVO);TO菌株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要强于TEVO;当巨噬细胞与菌株按1:3或1:6共培养24 h时,与TO共培养的巨噬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量要高于TEVO组,而按1:9共培养时TEVO组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却高于TO组。
结论
微进化后的TEVO菌株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明显弱于原代株TO,这也为TEVO菌株在宿主体内长期共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张冠怡, 姚冬婷, 胡晓波
2021, 16(2): 101-105.
摘要
(
144
)
PDF
(773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光滑念珠菌临床菌株的药敏情况以及中药单体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116株、白念珠菌49株、热带念珠菌42株、克柔念珠菌4株和近平滑念珠菌13株,采用ATB FUNGUS3药敏试条检测光滑念珠菌的药敏情况;同时采用棋盘肉汤稀释法检测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情况。
结果
116株光滑念珠菌中,14.66%(17株)的菌株对氟康唑耐药,22.41%(26株)对伊曲康唑表现为非野生型和81.03%(94株)对伏立康唑表现为非野生型。焦性没食子酸对5种念珠菌的抑菌情况,46.55%光滑念珠菌的MIC值为64 μg/mL;34.69%白念珠菌的MIC值为64 μg/mL;59.52%热带念珠菌的MIC值为64 μg/mL;25%克柔念珠菌的MIC值为128 μg/mL;46.15%近平滑念珠菌的MIC值为128 μg/mL。唑类药物与焦性没食子酸联合用药时,100%、99.14%、99.14%的光滑念珠菌分别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表现为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用药时81.03%、68.1%、77.59%的光滑念珠菌分别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值降低2~3个浓度梯度,且耐药组与非耐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具有耐药性,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所占比例最高。焦性没食子酸单独用药时,5组念珠菌中对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敏感组比耐药组的抑菌效果更加显著。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显著降低了光滑念珠菌唑类药物的MIC值,且耐药组比非耐药组的效果更加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光滑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抗真菌治疗期间血常规、免疫功能动态变化的特征分析
张春梅, 赵婷, 何晓莉, 彭雷
2021, 16(2): 106-110.
摘要
(
205
)
PDF
(734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免疫功能动态变化的特征。
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纳入实验组,给予患者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抗真菌治疗;同期收治的42例反流性食管炎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 d、3 d、5 d、7 d及14 d,动态开展血常规检查及免疫功能指标监测。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期间,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变化。治疗1 d、3 d、5 d、7 d、14 d,组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显著(
P
<0.05);入院时、治疗1 d、3 d、5 d、7 d,组间中性粒细胞对比差异显著(
P
<0.05),治疗14 d,组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不显著(
P
>0.05)。实验组、对照组CRP均呈下降趋势,治疗1 d、3 d、5 d、7 d、14 d CRP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对照组食管炎患者IgM及IgG均呈升高趋势,治疗1 d、3 d、5 d、7 d、14 d对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多伴明显免疫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治疗期间,血常规检查、免疫功能的动态监测可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短篇论著
PAS染色及真菌荧光染色在皮下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徐艳, 张恋, 钟白玉, 张静, 翟志芳
2021, 16(2): 111-112.
摘要
(
363
)
PDF
(1007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效抗菌材料喷雾剂联合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疗效与复发性研究
何春峰, 高剑, 柳文红, 马伟民, 任润霞, 陈丽, 杜华
2021, 16(2): 113-115,120.
摘要
(
213
)
PDF
(711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解读
2019年欧洲毛霉病诊疗指南解读
梁官钊, 刘维达
2021, 16(2): 116-120.
摘要
(
340
)
PDF
(737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霉菌病具有破坏性并进展迅速,须紧急干预。自2013年欧洲毛霉诊疗指南制定以来,近年又有诸多研究进展,需要进一步更新。2019年欧洲医学真菌学联合会(ECMM)与真菌病研究小组教育与研究联合会(MSG ERC)联合发布最新毛霉病全球诊疗指南,提供了有益的诊疗策略及具体信息,但临床工作更应兼顾个体差异及国情。该文对最新指南的诊疗信息进行解读,并对比旧版诊疗指南改变以启示医学同道,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策略。
病例报告
肺结节病合并
Alternaria alternata
所致皮肤链格孢病1例
郭艳阳, 海璐明, 孙笑然, 闫东, 朱冠男, 王雷, 王刚, 付萌
2021, 16(2): 121-124.
摘要
(
238
)
PDF
(2412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61岁,确诊肺结节病、口服糖皮质激素7月,双手背及腕部红色斑块3个月。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棘层增厚,真皮浅、中层中性粒细胞、淋巴、组织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混合性浸润,可见散在双轮廓厚壁酵母样结构。六铵银染色见不规则肿胀菌丝及酵母样厚壁孢子。真菌培养见棕/灰褐色菌落,镜下见棕色分隔孢子。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
Alternaria alternate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d,联合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连续用药4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阿萨希毛孢子菌致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1例
叶丽, 高灵素, 丁美琪, 王璐
2021, 16(2): 125-127.
摘要
(
332
)
PDF
(1152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41岁,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出现高热,广谱抗生素覆盖,患者体温好转后再次高热。第1次发热血培养缓症链球菌/葡萄球菌。第2次发热血培养阿萨希毛孢子菌。血清隐球菌抗原(免疫胶体金法)阳性,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加用国产伏立康唑后体温曾下降,再次上升,换用进口伏立康唑患者未再发热,持续口服伏立康唑,2个月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好转。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1例
吴荣群, 徐文英, 李丽丽, 陈杏春, 韦海明, 谢治
2021, 16(2): 128-130,140.
摘要
(
342
)
PDF
(2515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32岁,反复淋巴结肿大、发热伴皮疹2年,广谱抗生素、抗结核治疗无效,肺部CT提示两肺内多发结节,血γ干扰素抗体阳性,皮肤活检组织、淋巴结组织、肺穿刺活检组织均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效果佳。
继续教育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黄薇, 张维, 李奇穗, 余庆, 邓长刚, 陈耀凯, 袁婧
2021, 16(2): 131-136.
摘要
(
204
)
PDF
(791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念珠菌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孙耀华, 白辰光
2021, 16(2): 137-140.
摘要
(
123
)
PDF
(737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子病理诊断进展
刘晓, 李若瑜, 宋营改
2021, 16(2): 141-144.
摘要
(
233
)
PDF
(751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病理学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但由于病原真菌在组织学中形态的相似性以及混合感染的存在,难以将病原真菌鉴定到属或种水平。分子病理诊断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于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LCM-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中病原真菌具有高效、快速、高特异性的诊断价值。该文主要针对分子病理技术在侵袭性真菌感染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