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6-28
    论著
    肺泡上皮细胞应对烟曲霉感染过程中胞内双特异性磷酸酶表达规律的研究
    赵蕊, 陈芳艳, 韩黎
    2020, 15(3):  129-133. 
    摘要 ( 233 )   PDF (1104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肺泡上皮细胞应对烟曲霉感染过程中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s, DUSPs)的表达规律和炎症因子释放规律。方法 在烟曲霉感染肺泡上皮细胞过程中,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的释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胞内DUSP2、DUSP6和DUSP8的表达规律以及p65、ERK1/2和p38的表达规律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烟曲霉B5233孢子感染肺泡上皮细胞过程中,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MCP-1、IL-12p40、IL-1β、IL-6、IL-8的含量均逐渐显著升高;胞内DUSP2的表达逐渐显著升高,DUSP6的表达逐渐显著下降,而DUSP8的表达无明显变化;ERK1/2和p65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肺泡上皮细胞应对烟曲霉感染过程中显著上调胞内DUSP2的表达,抑制DUSP6的表达,而对DUSP8的表达无显著影响,同时胞内NF-κB信号和MAPK信号均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因子。

    新生隐球菌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赵静宇, 刘意抒, 方伟, 廖万清, 王桂祯, 顾菊林
    2020, 15(3):  134-137. 
    摘要 ( 377 )   PDF (849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新生隐球菌H99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为后续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蛋白功能以及病原-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对数生长中期的隐球菌细胞mRNA,以5’端标记有Oligo dT primer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后连接Adapter。分级纯化后,通过BP重组反应构建入门文库,入门文库扩增后提取质粒,通过LR重组反应转化为表达文库。结果 入门文库总容量为1.13×107 CFU,阳性率为90.63%。表达文库总容量为1.25×107 CFU,阳性率100%。结论 构建的表达文库具有较高的质量,此文库可用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蛋白互作机制,筛选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隐球菌蛋白,为新生隐球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Calcineurin A基因对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力的影响
    黄春阳, 潘开素, 李秀楹, 曹存巍, 郑艳青
    2020, 15(3):  138-144. 
    摘要 ( 288 )   PDF (1346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alcineurin A基因(CnaA)对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观察CnaA基因缺陷菌株(ΔcnaA)形态发生、细胞壁完整性、压力应激、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的生长情况,并构建动物感染模型以明确ΔcnaA敲除株致病力特点。结果 ΔcnaA敲除株在形态发生及细胞壁完整性等方面存在缺陷;与巨噬细胞共孵育的ΔcnaA的分生孢子迅速被吞噬,相比于 wild-type,被吞噬24 h后的ΔcnaA菌株生长速度较慢,在48 h时,巨噬细胞内的ΔcnaA菌株大部分被杀灭并分解;ΔcnaA 感染的小鼠死亡率及组织菌载量较wild-type明显降低。结论 CnaA在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力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10种中药单体对球形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曲芯瑶, 李珊山, 曲悦, Abdulhakim Salad Nageye, 宋洋, 崔岩
    2020, 15(3):  145-149. 
    摘要 ( 225 )   PDF (442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10种中药单体对球形孢子丝菌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参照CLSI的制M38-A2(3rd),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10种中药单体对20株球形孢子丝菌的作用。结果 10种中药单体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几何均数范围为53.82 μg/mL~>1024 μg/mL,大蒜素、小檗碱、苦参碱、蛇床子素和丹皮酚的抑菌活性最佳,几何均数分别依次为53.82 μg/mL、84.45 μg/mL、103.97 μg/mL、137.19 μg/mL和284.05 μg/mL,大蒜素的抗菌作用最强,MIC的范围为16 ~128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FC)的范围为64 μg/mL~>1024 μg/mL。大蒜素的MFC值最低,几何均数为415.87 μg/mL。结论 大蒜素、小檗碱、苦参碱、蛇床子素和丹皮酚对球形孢子丝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不同中药单体抑菌活性存在差异。

    30例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
    陶鹏飞, 杨欣平, 李正伦, 周奇文, 闵海燕, 钱庆锦
    2020, 15(3):  150-153. 
    摘要 ( 380 )   PDF (719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方案、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体重下降、乏力;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100cells/μL,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培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注射液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侵袭性隐球菌病合并脑膜炎者腰穿提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生化提示低糖、低氯化物、高蛋白现象;临床上主要采用4组治疗方案,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方案较为常见,住院时间平均超过40 d。结论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单纯隐球菌血流感染者治疗预后好,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高,高颅内压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临床及时进行HAART是治疗和预后良好的关键。

    院内念珠菌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析
    张文, 罗莹, 国承杰, 徐英春, 肖盟, 类承斌, 赵燕, 毕蕾
    2020, 15(3):  154-160. 
    摘要 ( 452 )   PDF (785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种类、药敏试验及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念珠菌种类分布、药敏情况及治疗转归。结果 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主要来源于ICU(35.9%),多为老年患者(>60岁,75.7%)。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株(40.8%),其次是热带念珠菌(20.4%)、近平滑念珠菌(20.4%)、光滑念珠菌(10.7%)和克柔念珠菌(3.9%)。2011年到2018年间,白念珠菌的分离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近年非白念菌株检出比例上升。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主要表现在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的敏感性亦呈现下降趋势。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粗死亡率为39.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1,P=0.001)和糖尿病(OR=9.709,P=0.005)是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性抗真菌治疗(OR=0.142,P=0.008)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 对住院高危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侵入性操作等措施可减少念珠菌血症的发生,及时针对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可改善患者预后。

    短篇论著
    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念珠菌泌尿系感染菌株分布及药敏分析
    李晓君, 谭俊青, 潘慧娟, 王康椿
    2020, 15(3):  161-163. 
    摘要 ( 190 )   PDF (698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2017年我院酵母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盛以泉, 许超, 许书杰, 汤滨滨
    2020, 15(3):  164-166. 
    摘要 ( 308 )   PDF (1297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荧光染色法、双重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甲真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徐瑾, 何咏, 黄玲珍, 胡云峰, 吴实, 刘赛君, 邓列华
    2020, 15(3):  167-169,172. 
    摘要 ( 301 )   PDF (1008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重症肺曲霉病1例
    刘胜利, 何宁
    2020, 15(3):  170-172. 
    摘要 ( 229 )   PDF (1199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通裂褶菌致肺部感染1例
    刘庆华, 王成, 胡芸倩, 董雪, 李强
    2020, 15(3):  173-174. 
    摘要 ( 580 )   PDF (1102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自然杀伤细胞在真菌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马玉帛, 张逸, 黄晨, 王晓雯, 李若瑜
    2020, 15(3):  175-178. 
    摘要 ( 194 )   PDF (739KB)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真菌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郑晓丽, 陈官芝, 刘维达
    2020, 15(3):  179-182. 
    摘要 ( 220 )   PDF (755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侵袭宿主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邱熙然, 陈思敏, 侯炜彤, 张玉, 郭诗雨, 姜远英, 安毛毛
    2020, 15(3):  183-188. 
    摘要 ( 341 )   PDF (911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一种寄生于人类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白念珠菌形成侵袭性感染的过程主要分为黏附、侵袭、播散、形成感染灶等步骤,其中黏附和侵袭过程最为关键。黏附是白念珠菌入侵宿主的前提,该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壁表面的黏附素。侵袭阶段主要与菌丝形成、细胞壁表面毒力蛋白表达和蛋白水解酶分泌增加有关。形成菌丝是白念珠菌侵袭宿主的关键因素,主要由细胞内cAMP/PKA和MAPK等信号通路调控;侵袭素主要位于白念珠菌细胞壁表面,可以协助其穿刺宿主上皮细胞、诱导内吞作用;白念珠菌还可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够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协助白念珠菌形成感染灶。该文主要对白念珠菌黏附和侵袭宿主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为理解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选择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参考。

    陈雪红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张园, 杜君洋, 李绘宇, 付彦凯, 粟艳, 周泽奇, 王瑶, 徐英春, 王贺
    2020, 15(3):  189-192. 
    摘要 ( 243 )   PDF (377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