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10-28
    论著
    2016~2017年河北地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
    栗方, 李志荣, 赵建宏, 赵颖, 张延海, 董爱英, 刘金禄, 郭彦言, 孙艳, 赵文申, 谢守军, 魏宏莲, 张金艳, 任宏涛, 王建升, 吴相锟, 光晓, 刘冬青, 杜红丽, 郭映辉, 徐英春, 肖盟, 杨文航, 徐晓琳
    2019, 14(5):  257-263. 
    摘要 ( 478 )   PDF (1501KB) ( 3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17年河北地区16家三级教学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为临床诊治和感染防控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各参与单位收集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酵母菌和丝状真菌菌株,中心实验室应用Vitek MS质谱分析进行菌株复核鉴定,对Vitek MS不能有效鉴定的疑难和罕见菌株采用ITS和/或钙调蛋白CaM测序分析。结果 16家医院共检出侵袭性真菌493株,其中酵母菌268株(54.36%),丝状真菌225株(45.64%)。酵母菌主要是白念珠菌41.79%,其次是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丝状真菌主要是烟曲霉58.22%,其次是黄曲霉/米曲霉和黑曲霉。侵袭性真菌复核正确率(373/493)75.66%。结论 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念珠菌为主的酵母菌和曲霉菌为主的丝状真菌。采用微生物质谱鉴定结合ITS/CaM区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真菌的鉴定正确率,为临床侵袭性真菌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两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方法在肺隐球菌病中的应用研究
    黄进宝, 李红艳, 兰长青, 吕骁, 林志来, 王新航, 张宏英, 邹盛华, 翁恒
    2019, 14(5):  264-269. 
    摘要 ( 1315 )   PDF (655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并比较血清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侧流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CrAg)在肺隐球菌病(P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109例疑似PC患者的血液,采用ELISA和LFA两种方法对血清CrAg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PC的诊断效率,同时监测治疗过程中血清CrAg的浓度变化。结果 109例患者中,经肺活检或肺穿刺液隐球菌检测确诊为PC53例,非PC56例,检验结果如下:(1)应用ELISA方法,PC组血清CrAg浓度为[11.43(5.92,47.96)]μg/L,其中CrAg ≤ 3.2 μg/L的例数明显低于非PC组,而CrAg ≥ 5.0 μg/L的例数则明显高于非PC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LFA方法,PC组血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非PC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ELISA检测血清CrAg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95%可信区间为0.892~0.985)。其中截断值取3.54 μg/L时约登指数最高,视为最佳截断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80.4%、82.0%和93.8%。(3)当血清CrAg取4.0 μg/L为截断值时,ELISA和LFA的诊断敏感度(88.7%和83.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LISA特异度(82.1%)明显低于LFA(9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截断值分别取5.0 μg/L、6.0 μg/L和7.0μg/L时,ELISA和LFA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相当(均P>0.05)。当取8.0 μg/L为截断值时,ELISA的诊断敏感度(62.3%)明显低于LFA(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度(100%和98.2%)两者大致相仿(P>0.05)。(4)14例患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清CrAg的浓度变化,治疗前荚膜抗原浓度为[19.33(7.11,43.46)]μg/L,治疗后6个月荚膜抗原浓度为[8.09(5.39,11.90)]μg/L,较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rAg浓度为3.54 μg/L时视为ELISA的最佳截断值,但当取5.0 μg/L为截断值时,ELISA同时有较好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和LFA的诊断效率相当,两种方法均有助于对PC的快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与LFA定性检测相比,ELISA可动态监测血清CrAg的浓度变化,有助于PC的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真菌病安全性与有效性的meta分析
    付洁, 吴斌
    2019, 14(5):  270-276. 
    摘要 ( 822 )   PDF (2172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综合评价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上检索萘替芬酮康唑乳膏与其他抗真菌药物单药治疗皮肤真菌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使用RevMan5.3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43篇文献,共5413名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27%。分析结果显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疗效优于硝酸咪康唑[RR=1.32,95% CI(1.26,1.38)],优于联苯苄唑治疗4周组[RR=1.31,95% CI(1.12,1.54)],优于酮康唑[RR=1.25,95% CI(1.14,1.36)]。萘替芬酮康唑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低于其他药物。结论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可有效治疗皮肤真菌病,且更加安全。

    中药洗液联合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朱红梅, 梁晓博, 温海, 李斌
    2019, 14(5):  277-279. 
    摘要 ( 1359 )   PDF (762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中药安舒液外洗+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B组:中药皮肤康洗液+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C组: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A组有效率为75.00%;B组有效率为78.95%;C组有效率为56.52%;A组、B组有效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结论 安舒液、皮肤康等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可显著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内参标化的肺泡灌洗液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效能的探讨
    邱菊, 黄琳, 陈嵌, 夏吉荣
    2019, 14(5):  280-283. 
    摘要 ( 651 )   PDF (1033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内标物质的选择及内标化的方法,以及内标化后的BALF GM试验是否能够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拟诊为IPA住院患者的BALF标本156例,同时对曲霉菌抗原、钾离子(K+)、尿素(UREA)、白蛋白(ALB)进行检测,依据组织病理、微生物结果、临床症状及特征、宿主因素等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IPA组39例和非IPA组117例,统计分析标化校正和未标化校正的BALF GM试验结果对IPA临床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 标化校正和未标化校正的BALF GM试验I值在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经ROC曲线分析显示非标化BALF GM试验I值的cut-off值为0.69时,曲线下面积为0.731(P<0.001),灵敏度71.8%,特异度70.1%;用K+、UREA、ALB标化BALF GM试验I值后的ROC曲线分析,各cut-off值分别为0.605、1.905、0.6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0.653、0.701(P值分别为<0.001、0.004、0.002),灵敏度分别为74.4%、66.7%、69.2%,特异度分别为70.9%、63.2%、69.8%。结论 非标化BALF GM试验I值cut-off值为0.69时对IPA的诊断效能最高;用K+标化后的BALF GM试验I值诊断IPA的效能优于非标化的BALF GM试验结果(P<0.00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蔡开霞, 周晶, 曹薇, 王胜昱
    2019, 14(5):  284-291. 
    摘要 ( 724 )   PDF (3287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准确性并确定最佳诊断界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CBM)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数据,不限制语言,纳入符合标准的26个研究(71组数据),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然后分析计算每个诊断界值的合并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终确定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BALF-GM(诊断界值为0.5时)诊断IPA(确诊和临床诊断IPA)的合并灵敏度为0.87(95% CI 0.84~0.89),合并特异度为0.79(95% CI 0.77~0.81),合并阳性似然比为4.60(95% CI 3.49~6.05),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19(95% CI 0.14~0.25),合并诊断比值比为38.84(95% CI 22.99~52.81),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5% CI 0.90~0.95)。在BALF-GM诊断界值为1.0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4(95% CI 0.93~0.97)。结论 BALF-GM易于检测,对IPA的诊断准确性高,可以对IPA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目前建议BALF-GM最佳诊断界值为1.0。

    不同激光不同能量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制评估及部分机制的探讨
    熊瑛, 陈婷, 柴宝, 曾飞鹏, 孙文文, 吴波
    2019, 14(5):  292-296. 
    摘要 ( 460 )   PDF (1155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种激光在不同的能量下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Q开关Nd:YAG 532nm激光、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和强脉冲光分为不同能量组及未照光组,体外照射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观察第0、1、3、7天时菌落直径的变化差异,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激光照射后红色毛癣菌产生角蛋白酶的活性。结果 与未照光组相比,上述激光在低能量时对红色毛癣菌的菌落直径与角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2~4J/cm2能量Q开关Nd:YAG 532nm激光、4~8J/cm2能量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4J/cm2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能显著抑制菌落的生长,红色毛癣菌角蛋白酶的活性出现明显下降。结论 2~4J/cm2能量Q开关Nd:YAG 532nm激光、4~8J/cm2能量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4J/cm2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生长及角蛋白酶的活性。

    实时荧光PCR检测巴西孢子丝菌的实验方法的建立
    张明瑞, 周盈, 李福秋, 姚春丽, 杨鑫, 龚杰, 赵飞
    2019, 14(5):  297-302. 
    摘要 ( 393 )   PDF (1464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荧光PCR方法检测巴西孢子丝菌。方法 比对NCBI数据库中所有巴西孢子丝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在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荧光PCR检测方法。对优化后的方法使用标准浓度核酸进行扩增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通过巴西孢子丝菌小鼠感染模型,与组织培养比较,对本研究中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巴西孢子丝菌的检测限为100fg。该方法对申克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其他常见致病真菌28种、常见细菌3种以及人类基因组和小鼠基因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度为100%。对巴西孢子丝菌感染小鼠脑、肝、肺、脾、肾及淋巴结检测与培养结果相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荧光PCR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鉴定巴西孢子丝菌,并能够有效的对感染小鼠模型标本进行检测,有助于孢子丝菌病的早期特异性病原学诊断。

    病例报告
    茎点霉致泛发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实验分析
    孙一丹, 李心悦, 孙婷婷, 李东明
    2019, 14(5):  303-307. 
    摘要 ( 781 )   PDF (1715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1例顽固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讨论。方法 患者男性,47岁,头面部丘疱疹1年伴瘙痒,泛发,并出现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个月就诊。取皮损组织和骨髓进行组织分别进行HE、PAS、PASM、钙荧光白染色;同时进行组织真菌培养;真菌特异性引物ITS4/ITS5、NL1/NL5、T1/TUB4Rd测序。结果 组织病理可见以毛囊为中心的嗜酸性毛囊化脓性炎,PAS染色和钙荧光白染色可见真皮、皮下组织大量不规则菌丝和孢子,毛囊及毛囊周围显著;骨髓PASM染色可见大量芽生孢子,组织及骨髓组织培养见绒毛状菌落,初期为粉红色,渐变为黑褐色,培养4周见黑色子囊形成;序列鉴定为茎点霉属;抗真菌治疗后痊愈。结论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可由真菌感染诱发;作为植物致病菌的茎点霉属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变态反应,并可诱发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综述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周怡宏, 鲁雁秋, 陈耀凯
    2019, 14(5):  308-312. 
    摘要 ( 668 )   PDF (813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在早期诊断和抗真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早期诊断方面,甘露糖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均适用于临床急性期辅助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但两者联合使用并未进一步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有一定早期诊断价值;荧光定量PCR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巢氏PCR法,但特异性较低。抗真菌治疗方面,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期疗效明显优于伊曲康唑,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后者,仍是诱导期首选治疗方案。回顾性研究及体外试验显示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具有良好疗效,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
    杨心茹, 罗伟, 邢丽枝, 刘丹, 何荣霞
    2019, 14(5):  313-315. 
    摘要 ( 377 )   PDF (766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又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黏膜感染疾病,由于其相对高发病率及易复发的特点,可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代谢水平及免疫等方面的改变,阴道微生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孕妇易于受到病原菌的侵害,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明显较非孕期升高。以往的研究中,妊娠期阴道感染与妊娠不良结局研究热点为细菌性阴道炎,关于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妊娠期阴道念珠菌感染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有关,如流产、胎膜早破、早产等。该文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及其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外用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朱红梅, 温海, 李斌
    2019, 14(5):  316-320. 
    摘要 ( 601 )   PDF (796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中药经验方剂的临床应用;二、中草药有效单体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方法的改进;三、中草药有效抗真菌单体的体外药敏研究;四、中药组方在感染动物模型上的应用。药物作用于病灶,除了直接或协同抗真菌作用,也通过清热祛湿止痒的功效,减轻炎症和缓解症状;清除真菌的同时改变局部小环境,使之不利于真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