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28
    论著
    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表达在念珠菌性阴道炎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高盈, 王琼, 梁官钊, 佘晓东, 史冬梅, 沈永年, 苏晓红, 李冬梅, 刘维达
    2019, 14(2):  65-69. 
    摘要 ( 540 )   PDF (807KB) ( 7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缺失对阴道上皮细胞激发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 培养白念珠菌野生株及ALS3、SSA1基因敲除株(SC5314、Δals3、Δssa1),对其进行形态测定。按不同MOI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评价不同MOI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感染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共培养上清中的差异。结果 ALS3基因的缺失对白念珠菌芽管长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SA1基因的缺失与其他两个菌株相比芽管长度减少约30%~40%(P<0.001)。台盼蓝染色观察及LDH测定发现,3株菌在感染上皮细胞时,其细胞损伤能力均与菌载量成正比;与野生型相比,Δssa1突变体在相同比率感染上皮细胞时,细胞损伤能力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ls3突变株影响较小,甚至略微升高。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发现,突变株在诱导上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及趋化因子(GM-CSF、G-CSF、IL-1α、IL-8)的能力上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S3SSA1基因表达在阴道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局部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且SSA1基因表达意义更大。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的NT-89抗白念珠菌作用机制研究
    刘昱, 阎澜, 姜远英
    2019, 14(2):  70-77. 
    摘要 ( 441 )   PDF (1027KB) ( 8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抗真菌化合物NT-89作用后白念珠菌蛋白质组的含量变化。方法 提取NT-89作用前后的白念珠菌总蛋白与细胞壁蛋白,利用iTRAQ技术检测蛋白提取物中蛋白质的相对丰度,寻找药物作用前后的差异蛋白,并利用GO数据库注释蛋白质功能分类。结果 总蛋白(TP)提取物中检测出295种差异蛋白,其中的Ywp1p、Pga10p在总蛋白中含量下调最为显著。细胞壁蛋白(CWP)提取物中有6种GPI锚定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NT-89影响了白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完整与功能,iTRAQ技术能够为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G试验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临床价值
    申旺, 杨文丽, 叶丽燕, 谭晓宇, 黄晨娟, 张鑫
    2019, 14(2):  78-82. 
    摘要 ( 548 )   PDF (802KB) ( 7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G试验在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55例IC患者、42例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患者、30名念珠菌黏膜定植者、50名健康人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G试验浓度;采用ROC曲线分析G试验在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患者G试验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念珠菌黏膜定植患者和IA患者(P<0.05)。55例IC患者中,非白念珠菌例数(32例)超过白念珠菌(23例)。分别以非侵袭性真菌组(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和非IC组作为对照组,G试验诊断I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和0.782。粒细胞正常组IC患者G试验阳性率与粒细胞增高组、粒细胞减少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粒细胞缺乏组(P<0.05);白念珠菌IC组G试验阳性率与热带和光滑念珠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念珠菌感染组(P<0.05);G试验阳性率在不同体温组IC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试验在I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可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还对IC和I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相关,与体温无关。

    飞行质谱鉴定临床分离真菌准确度的Meta分析
    余甜, 林赋桂, 胡立冬, 李可可, 陈晓青, 谢跃, 时文静, 魏莲花
    2019, 14(2):  83-89. 
    摘要 ( 508 )   PDF (1283KB) ( 6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循证医学系统性评价飞行质谱鉴定临床分离真菌的准确度,并与常规方法准确度进行比较。方法 检索主要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以及中文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检索飞行质谱鉴定临床分离真菌的原始文献。结果 经筛选后纳入19篇文献(6609株真菌),Meta分析结果显示飞行质谱鉴定真菌至种水平正确率为0.9368(95% CI=0.9091~0.9598),常规方法鉴定真菌至种水平正确率为0.9104(95% CI=0.8874~0.9340);对结果进行了亚组分析,主要包括:菌株类型、研究类型、样本处理方法、金标准检测范围、鉴定阈值等;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定可靠,Begg和Egger's结果表明飞行质谱鉴定真菌不存在发表偏倚,常规方法鉴定真菌存在一定发表偏倚。结论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MALDI-TOF MS)方法对鉴定临床致病性真菌准确率较高,是临床常规方法的可靠替代方法。

    体外棋盘法分析粗糠柴苦素与氟康唑联合抗隐球菌作用
    雷岩, 方伟, 张超, 廖万清
    2019, 14(2):  90-94. 
    摘要 ( 501 )   PDF (799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棋盘法测定以及探究粗糠柴苦素在体外联合氟康唑抗隐球菌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参照微量稀释法(M27-A3)对隐球菌进行氟康唑、粗糠柴苦素单药药敏实验[FLZ,RAT],以及以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ICI)为判定指标棋盘法联合药敏实验[FLZ,RAT]。结果 粗糠柴苦素对37株隐球菌MIC值范围为32~256 μg/mL,在与氟康唑联合作用时,FICI均≤ 0.50,使氟康唑的MIC值降低了50%~93.75%。结论 粗糠柴苦素对隐球菌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同时与氟康唑联合使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氟康唑对隐球菌的敏感性。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隐球菌脑膜脑炎的研究
    王光裕, 陈敏, 洪南, 王升启, 廖万清, 杨英
    2019, 14(2):  95-98. 
    摘要 ( 438 )   PDF (901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疑似隐球菌感染的脑膜炎病例进行诊断。方法 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DNA芯片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 显示样本新生隐球菌阳性。结论 通过IT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芯片技术对常规真菌学检查不能确定的疑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进行非培养检测,具有实验室诊断参考价值。

    1031例皮肤癣菌病及致病菌分析
    姜伟伟, 扈东营, 侯晴, 杜明威, 李航, 邓宇晨, 李帅, 曹云, 郑方伟, 凌丽燕, 于晓天, 方文捷, 赵瑾, 潘炜华, 廖万清
    2019, 14(2):  99-103. 
    摘要 ( 580 )   PDF (786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本院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 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031例皮肤癣菌感染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31例皮肤癣菌病中,男性535例,女性496例,共分离出1033株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病的发病高峰为21~30岁、31~40岁年龄段。皮肤癣菌病患者分离出1种或1种以上其他真菌(非皮肤癣菌真菌)有71例(6.89%),分离出两种皮肤癣菌的有2例(0.19%),分离出最多的其他真菌是红酵母。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为甲癣(n=344,33.37%),其次为股癣(n=200,19.40%),体癣(n=162,15.71%),足癣(n=138,13.39%),手癣(n=108,10.48%),面癣(n=45,4.36%)和头癣(n=34,3.30%),其中股癣、甲癣等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在菌种分布上,构成比前三依次为须癣毛癣菌(n=542,52.47%)、红色毛癣菌(n=397,38.43%)和犬小孢子菌(n=66,6.39%),其中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院皮肤癣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与近年我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短篇论著
    血液病患者合并阿萨希毛孢子菌菌血症3例并文献回顾
    徐春晖, 林青松, 宿扬, 吕燕霞, 田志颖, 孙福军, 苏东, 王朝, 王川
    2019, 14(2):  104-106. 
    摘要 ( 452 )   PDF (812KB)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院内热带念珠菌分离率与耐药性分析
    谢朝云, 熊芸, 孙静, 杨忠玲, 胡阳
    2019, 14(2):  107-109. 
    摘要 ( 736 )   PDF (746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犬小孢子菌致女性外阴脓癣1例
    高闯, 伍洲炜
    2019, 14(2):  110-111. 
    摘要 ( 1195 )   PDF (1191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犬小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女性外阴脓癣。患者女,25岁,耻骨外阴红肿疼痛半年,加重2周。皮肤科检查:耻骨外阴境界清楚的红色肿胀性斑块,触之浸润,疼痛明显;可见密集的毛囊性丘疹、脓疱,局部有波动感及脓液溢出,毛发松动,极易拔出。双侧腹股沟可及肿大触痛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感染性肉芽肿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为犬小孢子菌。诊断:脓癣。治疗:特比萘芬片25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4周。服药2周后炎症基本消退,部分毛囊瘢痕形成。

    综述
    银屑病与真菌定植及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杨彬, 冯文莉
    2019, 14(2):  112-115. 
    摘要 ( 280 )   PDF (780KB) ( 5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生物膜滞留菌与转录因子GCN4的研究进展
    王佳佳, 冯文莉
    2019, 14(2):  116-119. 
    摘要 ( 474 )   PDF (791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体内植入器材表面生物膜的形成,造成其耐药现象的逐年增加。目前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靶酶基因的突变、外排泵基因的高表达、生物膜滞留菌的形成等,其中滞留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饥饿状态下,不仅滞留菌的形成比例增加,转录因子GCN4表达也增加,滞留菌的形成与转录因子GCN4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将综述白念珠菌滞留菌及转录因子GCN4的相关内容。

    皮肤癣菌假足菌肿
    王若珺, 李若瑜, 王爱平
    2019, 14(2):  120-123. 
    摘要 ( 495 )   PDF (1124KB) ( 7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癣菌假足菌肿是一种罕见的深在型皮肤癣菌感染,至今国际上仅有十多例散发病例报道。该病主要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组织病理特征性表现为真菌菌丝形成的假性颗粒结构。本文就皮肤癣菌假足菌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致病真菌和治疗进行综述。

    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研究进展
    刘洁, 胡小平
    2019, 14(2):  124-128. 
    摘要 ( 402 )   PDF (959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临床上治疗曲霉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这些药物对控制曲霉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真菌药耐药报道逐年增多,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避免曲霉耐药的发生,需要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或者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研发新药周期长和成本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着眼于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抗真菌药物之间的联合用药,棘白菌素联合三唑类或多烯类药物可产生协同效应,多烯类联合三唑类药物产生拮抗作用,而抗真菌药物和非抗真菌药之间的联合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