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10-28
    论著
    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刘飞飞, 王琴琴, 王玙, 沈建箴
    2018, 13(5):  257-261. 
    摘要 ( 694 )   PDF (969KB) ( 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阴道给药(实验组)与单用口服氟康唑(对照组)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研究,共计1 346例患者。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比单用口服氟康唑有着更高的总有效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9,95% CI=1.00~1.19,P=0.038)。在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4,95% CI=0.12~0.48,P=0.000)。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阴道给药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细胞壁抑制作用研究
    胡唐玲, 施高翔, 徐志庆, 段强军, 邵菁, 汪天明, 吴大强, 汪长中
    2018, 13(5):  262-267. 
    摘要 ( 580 )   PDF (936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壁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spot assay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及几丁质变化;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FKS-1及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CHS1、CHS2、CHS3、CHS8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BAEB对白念珠菌细胞壁结构影响。结果 BAEB干预后白念珠菌活性降低,256、512、1 024 μg/mL BAEB组白念珠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暴露与几丁质暴露逐渐增多(P<0.05);1 024 μg/mL BAEB干预组FKS1、CHS1、CHS2、CHS3、CHS8分别下调5.57、2.96、3.29、4.47、3.00倍;透射电镜观察BAEB干预后白念珠菌细胞壁结构有破损。结论 BAEB可通过增加β-1,3-葡聚糖和几丁质的暴露,抑制β-1,3-葡聚糖、几丁质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破坏白念珠菌细胞壁完整性。

    初探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张振颖, 胡媛媛, 陈凯丽, 侯彬彬
    2018, 13(5):  268-271,261. 
    摘要 ( 491 )   PDF (987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研究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Ste-20基因沉默株,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观察、分析Ste-20基因干扰后对孢子丝菌在双相转换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分析Ste-20激酶在孢子丝菌中调控双相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Ste-20干扰后,与标准株相比干扰菌株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往酵母相转变时细胞壁变得不完整,形态也发生变化。结论 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生长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2017年)回顾性分析
    贺赟, 郑海林, 李筱芳, 吕桂霞, 沈永年, 刘维达
    2018, 13(5):  272-276. 
    摘要 ( 500 )   PDF (796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暗色丝孢霉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方法 通过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检索1987~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文献106篇,共计有115例患者。感染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型为主,继发于皮肤屏障被破坏、特发性免疫功能异常最多。诊断主要依据真菌镜检、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治疗以系统抗真菌药物为主,伊曲康唑为首选用药。107例患者中因该病死亡10例,占9.35%;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型死亡率最高,达75%。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感染数有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医生应提高该病各型临床及病原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国产两性霉素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周亚彬, 王千, 张浩, 万喆, 李若瑜, 刘伟
    2018, 13(5):  277-282. 
    摘要 ( 455 )   PDF (820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国产两性霉素B(AM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M27-A3和M38-A2方案测定国产AM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108株侵袭性真菌病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EC)值。结果 AMB对受测几乎所有菌株的MIC值均≤ 2 mg/L,但对土曲霉、多育赛多孢、尖端赛多孢的MIC值分别为2~4 mg/L、>16 mg/L、1~8 mg/L;AMB对耐唑类药物的念珠菌及曲霉的MIC值均2 mg/L;氟康唑(FLC)对受测的所有丝状真菌的MIC值均>64 mg/L;伊曲康唑(ITR)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卷枝毛霉等的MIC值分别为8 mg/L、>16 mg/L、>16 mg/L;伏立康唑(VRC)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及受测的所有毛霉的MIC值均≥ 16 mg/L;泊沙康唑(POS)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卷枝毛霉等的MIC值均>16 mg/L;米卡芬净(MCF)和卡泊芬净(CAS)对隐球菌、毛孢子菌、毛霉、茄病镰刀菌及尖端赛多孢菌的MIC及MEC值均≥ 16 mg/L,对多育赛多孢菌的MEC值分别为8 mg/L和4 mg/L。结论 同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相比,AMB对分离自中国的常见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对土曲霉和赛多孢菌抑菌活性较弱。

    特殊皮肤表现的奴卡菌病1例及文献回顾
    郭艳阳, 薛小文, 马翠玲, 苏馨, 王刚, 付萌
    2018, 13(5):  283-286. 
    摘要 ( 495 )   PDF (932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皮肤奴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临床诊断1例特殊皮肤表现的奴卡菌病,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22例患者中,健康者14例,8例有基础疾病者都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常见临床表现:脓肿、溃疡、包块、肿块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感染途径:外伤3例,来源于肺部3例,医源性注射2例,感染途径不明14例。22例患者均通过组织培养确诊,治疗主要为单用磺胺类药物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或联合外科切开引流治疗。结论 皮肤奴卡菌病可能更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找不到明确的感染途径,其中医源性注射也是其感染途径之一,病原菌培养为主要确诊手段,治疗以磺胺类药物为主或联合手术切开引流。

    5例腹膜透析相关的真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闫续, 张艳
    2018, 13(5):  287-289. 
    摘要 ( 699 )   PDF (742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致病真菌以及感染的主要因素及处理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真菌感染患者从临床症状、真菌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详细的论述,探讨腹膜透析与真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腹膜透析治疗的58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真菌性腹膜炎,感染率为8.6%,致病菌4例为白念珠菌,1例为近平滑念珠菌,其中4例患者经抗真菌和拔出腹透管处理,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伴有其他细菌感染,最终死于其他并发症。结论 真菌感染是腹膜透析患者较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发生率不高,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早诊断、早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拔除腹透管尤为重要。

    135例足癣患者微生物学调查及药敏分析
    黄梦雅, 赵明丹, 王晋蜀, 赵秘密, 周汛
    2018, 13(5):  290-293. 
    摘要 ( 641 )   PDF (786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重庆地区足癣患者足部真菌、细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对135例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足癣患者病灶取样行真菌及细菌培养,用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35例足癣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12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126例,石膏样小孢子菌及白念珠菌各1例。细菌培养阳性129例,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47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4株),94株致病菌中,72株(76.60%)对1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结论 目前重庆地区足癣患者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细菌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较多细菌对数种常见抗生素耐药,在临床治疗中需予以重视。

    少见尖端赛多孢子菌致脑组织感染1例及系列研究
    周馨, 马筱玲, 叶书来, 鲁怀伟, 王影
    2018, 13(5):  294-296,304. 
    摘要 ( 469 )   PDF (907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尖端赛多孢子菌脑脓肿感染1例,并探讨真菌的鉴定及其对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取患者颅内引流物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对分离菌做基因测序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点和基因测序结果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药敏试验显示对两性青霉素B、氟康唑耐药,对伏立康唑敏感。结论 尖端赛多孢子菌导致的真菌感染较少见,其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分析。伏立康唑对该菌株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短篇论著
    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的回顾性研究
    李翔英, 廉翠红
    2018, 13(5):  297-298. 
    摘要 ( 315 )   PDF (813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母女共患犬小孢子菌感染2例
    詹济滂, 尹颂超, 李美荣, 赖维
    2018, 13(5):  299-300. 
    摘要 ( 597 )   PDF (797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2例少见的女童单次接触宠物猫致头皮脓癣,女童再传染给妊娠母亲致体癣的病例。女童因枕部头皮多发脓肿12 d就诊,妊娠母亲因右腰部孤立性红斑伴瘙痒2 d就诊。皮损经真菌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均鉴定为犬小孢子菌。女童经内服特比萘芬和强的松联合外用酮康唑洗剂6周后治愈,母亲经外用酮康唑洗剂和联苯卞唑乳膏3周后治愈。

    继续教育
    中国耳念珠菌
    梁官钊, 吴绍熙, 郭宁如, 刘维达
    2018, 13(5):  301-304. 
    摘要 ( 1418 )   PDF (790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耳道念珠菌(Candida auris)感染呈现全球流行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已引起各国重视。近期,两个中国团队报道了耳念珠菌病例,揭开耳念珠菌在中国地区感染的研究序幕。在此,我们分析探讨耳念珠菌在中国的感染现状,并提出合理防治建议和策略,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信息。

    综述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在真菌和细菌的研究进展
    孟玲宁, 刘锦燕, 赵悦, 吕婕, 林伊静, 项明洁
    2018, 13(5):  305-308. 
    摘要 ( 571 )   PDF (830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s,PPTase)可催化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s,FAS)、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以及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ethases,NRPS)的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ACP)及肽酰载体蛋白(peptidyl carrier protein,PCP)等的翻译后修饰反应,将辅酶A(coenzyme A,CoA)上的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到ACP及PCP的保守丝氨酸残基上,从而激发ACP及PCP的活性,由此脂肪酸、聚酮、非核糖体肽得以合成。在大部分真菌及细菌中都存在着PPTase,且其在生物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研究进展
    赵晓霞, 冯文莉
    2018, 13(5):  309-313. 
    摘要 ( 347 )   PDF (835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对宿主组织的黏附是其侵入和感染的先决条件。对白念珠菌黏附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黏附基因的结构、影响其表达的因素以及黏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就黏附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抗真菌药物和白念珠菌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王航, 阎澜
    2018, 13(5):  314-317. 
    摘要 ( 370 )   PDF (771KB) ( 6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院内白念珠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耐药菌株的产生,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难度也在加大。文章主要就靶酶变异、外排泵高表达、生物被膜等经典耐药途径,以及线粒体氧化呼吸抑制和钙依赖调节方式等最新进展开展综述,为针对耐药机制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马拉色菌感染的光学治疗研究进展
    戚欣雨, 胡永轩
    2018, 13(5):  318-320. 
    摘要 ( 474 )   PDF (749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拉色菌是寄生在人体和动物皮肤上的一种真菌,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某种诱因存在时,马拉色菌可大量繁殖导致机体皮肤和或其附属器官感染致病。马拉色菌感染机体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等皮损,皮损症状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并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治疗以口服抗真菌药为主,但其具有肝损伤、消化系统症状等药物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可致继发感染及耐药产生。近年安全、有效的光学疗法治疗真菌性皮肤病被广泛推荐,该文对马拉色菌感染的光学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