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8-28
    论著
    球形孢子丝菌黑素抵御抗真菌药物杀伤作用的研究
    崔岩, 李珊山, 侯媛媛, 宋洋, 陈瑞丽, 李洪霞
    2018, 13(4):  193-196,212. 
    摘要 ( 499 )   PDF (859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球形孢子丝菌黑素对抗真菌药特比萘芬(TRB)、氟康唑(FCZ)、伊曲康唑(ICZ)和两性霉素B(AMB)的作用。方法 利用琼脂平板涂布法比较球形孢子丝菌黑素野生株(MEL+)与白化突变株(MEL-)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素对抗真菌药浓度的影响;利用HPLC法,分析黑素对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在AMB的(4~16)μg/mL和ICZ的(0.06~0.25)μg/mL浓度间,MEL-生存率显著低于MEL+;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显示,黑素可以显著降低AMB的浓度(P<0.01);HPLC图谱显示,黑素加入后AMB出现新峰。结论 球形孢子丝菌黑素能够抵御AMB和ICZ对菌株的杀伤,并提示黑素可能对AMB进行转化,从而降低药物浓度。

    不同唑类药物体外诱导热带念珠菌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范欣, 黄晶晶, 侯欣, 肖盟, 张丽, 徐英春
    2018, 13(4):  197-200. 
    摘要 ( 673 )   PDF (1103KB) ( 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体外不同唑类药物诱导热带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以及耐药机制的不同。方法 选取1株临床分离的唑类敏感菌,分别在含16μg/mL氟康唑,2μg/mL伏立康唑,1μg/mL泊沙康唑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显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每一代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对第50代传代菌的唑类作用靶位点基因ERG11进行扩增测序,并对ERG11基因、泵蛋白基因MDR1、CDR1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的情况下,菌株很快出现耐药性;相比,泊沙康唑并未诱导出耐药菌;氟康唑、伏立康唑诱导耐药性产生的方式呈现不同特征。氟康唑诱导下菌株MIC值逐渐上升,但伏立康唑诱导菌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升高。耐药机制研究发现,伏立康唑诱导菌ERG11基因出现了与耐药密切相关的G/G1390G/A碱基杂合突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仅伏立康唑诱导耐药菌CD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热带念珠菌在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情况下会很快出现耐药性,但其出现的特征以及耐药机制有所差别。

    CRISPR/Cas9方法失活白念珠菌CaMIT1基因及其突变株表型分析
    徐慧慧, 蒋伶活
    2018, 13(4):  201-207. 
    摘要 ( 429 )   PDF (1347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白念珠菌CaMIT1基因突变株,研究CaMIT1基因在白念珠菌中的功能。方法 本文采用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as9这种新的方法构建CaMIT1失活突变株,并通过倍比稀释的方法初步研究CaMIT1的功能。结果 成功获得了CaMIT1基因的纯合子失活突变株,表型实验结果显示该基因突变株对钙离子、锂离子、十二烷基磺酸钠、克霉唑、酮康唑、Anidualafungin敏感,对刚果红耐受。结论 CaMIT1与白念珠菌的细胞质膜和细胞壁完整性以及钙离子的稳态相关。

    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
    邓东灵, 孔庆涛, 张媛媛, 袁红珊, 刘慧, 桑红
    2018, 13(4):  208-212. 
    摘要 ( 452 )   PDF (921KB)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含His-tag的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鉴定。方法 利用PCR技术扩增LAC1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其正确插入pET-28a(+)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后进行PCR鉴定及基因测序。将正确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不同条件进行诱导表达,用SDS-PAGE电泳及MALDI-TOF质谱检测并鉴定目的蛋白质。通过尿素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变性,并对变性后的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及MALDI-TOF质谱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含His-tag的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载体,PCR鉴定呈阳性且基因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一致,SDS-PAGE显示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8 000的目的蛋白,经MALDI-TOF质谱鉴定目的蛋白在此表达系统中不可溶,可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 成功构建含His-tag的新生隐球菌漆酶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纯化并解析新生隐球菌漆酶的晶体结构奠定了基础。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明, 吴振平, 程晓宇, 余婷婷, 李小鹏, 张伦理, 张文峰
    2018, 13(4):  213-216,228. 
    摘要 ( 446 )   PDF (759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住院的283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IPA将患者分为IPA组和对照组。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283例HBV-ACLF患者中,住院期间并发IPA 39例,发生率13.78%。IPA组和对照组患者在2型糖尿病、肺部基础病,入院时基线TBiL水平、MELD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股静脉置管,住院楼层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V-ACLF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OR=8.981,P=0.002)、肺部基础疾病(OR=8.525,P=0.000)、糖皮质激素使用超过3 d(OR=8.856,P=0.000)、广谱强效抗生素使用超过1周(OR=9.823,P=0.000)。HBV-ACLF并发IPA后,病死率达79.48%。结论 HBV-ACLF患者住院过程中易合并IPA。2型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真菌感染发生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等可能是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HBV-ACLF患者一旦并发IPA,病死率极高。

    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陈萍, 周亚彬, 李东明
    2018, 13(4):  217-222. 
    摘要 ( 443 )   PDF (853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特点。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例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时间限定为1984-2017年。结果 共获得32篇文献,涉及35例患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报道最多,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大部分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发因素。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约一半以上表现为皮肤溃疡,其中面部中线区域溃疡亦不占少数。也可模拟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毛囊炎、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等,还可表现为皮下脓肿、皮肤斑块等。所有病例均通过真菌培养确诊。病理下可见假菌丝和(或)孢子。结论 念珠菌所致深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表现为溃疡,其中面部损毁性溃疡是常见类型,可模拟多种疾病表现,临床上易造成误诊。病理下可见假菌丝和(或)孢子,病理组织中假菌丝较少,以孢子为主,这可能是造成临床误诊的原因。病损局限或基础病较轻患者预后较好,基础病较重或出现系统播散可致死亡。致病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

    白念珠菌SIM1基因敲除与功能研究
    张晓龙, 鲁仁义, 阎澜, 姜远英
    2018, 13(4):  223-228. 
    摘要 ( 522 )   PDF (857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白念珠菌SIM1基因缺失菌,初步考察SIM1基因的功能。方法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IM1基因双臂缺失菌,通过测定生长曲线、菌丝诱导、黏附上皮细胞等实验考察SIM1基因缺失菌表型。结果 成功构建SIM1基因缺失菌,SIM1基因缺失后没有显著影响白念珠菌生长繁殖、菌丝及被膜形成,但白念珠菌对Caco-2细胞和KB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下降,对部分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结论 白念珠菌SIM1基因缺失导致细胞壁成分改变,并影响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

    2008~2017年我国深部真菌病原谱及流行特征国内文献系统分析
    何小羊, 任秋霞, 杨英
    2018, 13(4):  229-234. 
    摘要 ( 630 )   PDF (808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08~2017年间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检索收集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中我国深部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医院报道病例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病原谱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时间限定为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结果 共纳入全国各级医院发表的相关文献464篇,报道感染病例94526例,涉及20多种临床标本,27个感染部位。10年间我国病原真菌谱大致稳定,主要的病原真菌种属有9种,包括念珠菌、曲霉、青霉、隐球菌、毛霉和孢子丝菌等,以念珠菌报道数量最多,占总病例数的91%,其中又以白念珠菌比例最大,占念珠菌属的65%,不过其感染比例10年间降低了10%;呼吸道及肺部是深部真菌感染最频繁的部位;各省行政区种群分布结构相似,气候温暖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是深部真菌感染报道病例最多的地区。结论 近10年来,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病原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其中,以白念珠菌为主,其他菌属的感染比例有增长趋势;报道最多的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全国主要病原菌菌种分布结构相似,气候温暖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是主要的发病区。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犬小孢子菌致婴儿头癣1例
    郭艳阳, 付萌, 马翠玲
    2018, 13(4):  239-240. 
    摘要 ( 550 )   PDF (740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告1例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的婴儿头癣。患儿女性,出生21 d,头顶部环状红斑、丘疹、水疱、鳞屑7 d。真菌镜检可见菌丝、SDA培养可见表面呈白色羊毛状、基底呈黄棕色,背面呈黄褐色,米饭培养可见呈纺锤形,顶点稍微弯曲,壁厚和棘状突起,有6~12个分隔。经真菌形态学确诊为犬小孢子菌导致的头癣。给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及特比萘芬乳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消退。

    肾移植术后合并红色毛癣菌肉芽肿1例报道
    胡小平, 高露娟, 尤立平, 李若瑜
    2018, 13(4):  241-243. 
    摘要 ( 642 )   PDF (789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肾移植术后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病例。1位73岁老年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6年来一直口服小剂量的他克莫司和硫唑嘌呤,1个月前,其左小腿和足背出现豆大红色丘疹和结节,渐增大增多。患者有甲真菌病史10年,移植术后加重。病理和真菌学研究证明皮损是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Majocchi肉芽肿。并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进一步证实Majocchi肉芽肿、足癣、甲真菌病都是同型别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根据药敏口服特比萘芬(500 mg/d)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12周后皮损消退。

    综述
    血单核细胞在真菌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董嘉琤, 梁官钊, 刘维达
    2018, 13(4):  244-246. 
    摘要 ( 660 )   PDF (708KB)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核细胞在微生物感染病灶处活化并参与炎症反应,但单核细胞具体的抗真菌作用仍然不太清楚。单核细胞具有异质性,存在多个亚群,其在感染免疫中的角色各有不同。本文旨在探讨单核细胞分类及不同表型单核细胞在念珠菌、隐球菌、烟曲霉等真菌感染中的作用,为了解抗真菌免疫机制、监控和治疗真菌病提供新的思路。

    肺孢子菌肺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何小清, 沈银忠
    2018, 13(4):  247-251. 
    摘要 ( 1244 )   PDF (757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综述肺孢子菌肺炎(PCP)病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PCP诊治研究进展。结果 PCP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状况以及典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来进行,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近年来研究表明PCR技术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有助于PCP早期诊断以及区分肺孢子菌定植和感染。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是治疗PCP的首选用药,卡泊芬净近年来也联合应用于PCP的治疗,但其应用价值仍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PCP的诊断仍以临床诊断为主,治疗上仍以SMZco为首选,探索PCP早期诊断技术和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防治进展
    左微, 肖青
    2018, 13(4):  252-256. 
    摘要 ( 368 )   PDF (748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十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逐步完善,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建立,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其发病率较前下降,但死亡率仍高。合理有效的防治可降低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该综述简述了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预防、治疗策略的更新及目前真菌治疗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