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28
    论著
    SakA对马尔尼菲篮状菌药物应激及致病力的影响
    宁心强, 魏金瑛, 郑艳青, 梁浩, 曹存巍
    2018, 13(2):  65-70. 
    摘要 ( 469 )   PDF (935KB) ( 6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SakA对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致病力及药物应激的影响。方法 构建SakA敲除株(ΔsakA),观察孢子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比较野生株及ΔsakA在药物压力下的生长状况;比较野生株和ΔsakA分别感染小鼠的死亡率、菌载量。结果 被巨噬细胞吞噬24 h后,野生株在胞内可见腊肠样酵母细胞,而ΔsakA以孢子形态存在。ΔsakA共培养裂解物形成的菌落数少于野生株。与野生株比较,ΔsakA对棘白霉素类药物更敏感。ΔsakA感染小鼠死亡率、菌载量较野生株明显降低。结论 SakA与TM酵母相对棘白霉素不敏感相关,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组织样本中菌载量的研究
    郑艳青, 史娜娜, 曹存巍
    2018, 13(2):  71-74. 
    摘要 ( 654 )   PDF (796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组织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载量。方法 收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结果 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菌载量3.01×104 copies(1.07×104~7.26×104 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4.68×105 copies。结论 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量,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白念珠菌ORF19.6012-MYC融合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鲁仁义, 张晓龙, 阎澜, 姜远英
    2018, 13(2):  75-78. 
    摘要 ( 451 )   PDF (898KB) ( 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白念珠菌ORF19.6012-MYC融合菌株。方法 利用In-Fusion试剂盒构建插入片段,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片段同源重组至SN152基因组DNA中,采用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对验证为阳性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菌丝诱导实验。结果 经验证,成功构建ORF19.6012-MYC融合菌株,且ORF19.6012-MYC融合菌的生长增殖能力、液体菌丝形成能力与亲本菌一致。结论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稳定表达的ORF19.6012-MYC融合菌株。

    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比较
    厉荣玉, 陈京, 欧成举
    2018, 13(2):  79-82. 
    摘要 ( 574 )   PDF (850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7.27%与97.73%,81.82%与85.00%,87.27%与90.46%,92.72%与95.00%,96.82%与97.27%。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白念珠菌酵母相MIC值明显高于菌丝相,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性霉素对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MIC值差异不显著(P>0.05)。受试菌株两相细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总体一致性为85.46%(188/220),有32株菌株酵母相表现为耐药及中介,但菌丝相却为中介与敏感。结论 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真菌药物对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国产两性霉素B单用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
    刘静, 季海龙, 赵芳, 张睿, 尹凤雷, 曹婷婷, 马洪玉, 许卫星, 王娟
    2018, 13(2):  83-86,90. 
    摘要 ( 791 )   PDF (812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 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患者临床和病原菌分析
    海勒, 马越娥, 史玉玲
    2018, 13(2):  87-90. 
    摘要 ( 476 )   PDF (795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岁,女孩年龄3个月~14岁;在分离出的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菌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菌(28株,29.2%)和犬小孢子菌(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其他念珠菌属10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 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为主。

    病例报告
    罕见的侵袭性肺枝孢样枝孢霉病1例
    刘双娟, 李艳春, 魏绪仓
    2018, 13(2):  91-92. 
    摘要 ( 448 )   PDF (796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枝孢样枝孢霉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女,52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伴气短3周"就诊。根据肺泡灌洗液液基薄层形态学检查、G实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诊断为"侵袭性肺枝孢样枝孢霉病",经伊曲康唑0.4 g/d抗真菌治疗、头孢他啶抗细菌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腹膜透析隧道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1例
    万力, 宋志霞, 杨芦蓉, 杨林
    2018, 13(2):  93-94. 
    摘要 ( 514 )   PDF (853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26岁,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维持性腹膜透析7年,腹痛2 d入院,腹透液浑浊,全腹压痛、反跳痛。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腹透管隧道分泌物培养结果:阿萨希毛孢子菌。予抗感染治疗,手术拔除腹透管,术后20 d好转出院。

    综述
    无绿藻的微生物学特性和菌种鉴定
    杨金, 章强强
    2018, 13(2):  95-100. 
    摘要 ( 567 )   PDF (858KB) ( 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绿藻是直径3~30 μm不等的单细胞微生物,进行无性繁殖,内含特征性内孢子。无绿藻病是一种罕见、散发疾病,目前认为小型无绿藻、中型无绿藻、P. blaschkeaeP. cutis对人有致病性。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是无绿藻分型鉴定的传统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菌株鉴定至亚种或变种,成为无绿藻分型鉴定又一重要手段。为提高对无绿藻这一条件致病真菌认识,该文对无绿藻的分类、流行病学、结构特征、药物敏感性及鉴定方法进行综述。

    白念珠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陆一纶, 吴岚, 唐若愚, 姜远英, 曹永兵
    2018, 13(2):  101-104. 
    摘要 ( 484 )   PDF (818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作为条件致病真菌,其感染力受各种毒力因子及不同宿主的影响。该文将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和宿主细胞作为论述对象,探究其对白念珠菌致病性的影响,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治疗白念珠菌的药物奠定理论依据。

    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刘昱, 阎澜, 姜远英
    2018, 13(2):  105-113. 
    摘要 ( 540 )   PDF (995KB) ( 10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以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类等。药物治疗作为应对IFI的主要策略,现有的药物种类明显不足,并且受到真菌耐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等越来越多的制约,使得对抗真菌新药的需求愈加迫切。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策略主要包括改造现有临床常用药物和发现新靶点药物两个方面。近年值得关注的研发中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药物VT-1161和VT-1129、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GPI锚合成抑制剂E1210、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抗真菌中药和增效剂,以及其他抗真菌新药如T-2307、尼可霉素Z和VL-2397等。该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以及临床试验等。

    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
    王若珺, 李若瑜, 王爱平
    2018, 13(2):  114-119. 
    摘要 ( 680 )   PDF (854KB) ( 1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就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8%环吡酮甲涂剂及5%阿莫罗芬搽剂,美国FDA批准的两个新药10%艾氟康唑溶液及5%Tavaborole溶液,以及一些尚在研究中的卢立康唑、他扎罗汀等,并简述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新剂型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循证医学60年回顾
    茹意, 顾云东, 郑淇, 李欣, 李斌
    2018, 13(2):  120-123. 
    摘要 ( 526 )   PDF (803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论述循证医学对浅部真菌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意义,回顾其在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医对浅部真菌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已知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有很多,但由于中药单方和复方成分复杂的特点,这类相关研究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整体科研设计思路。该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抗真菌药物——茶树油的研发历程,探索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循证医学之路(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结合提供思考与设想,也为浅部真菌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提供借鉴。

    药用真菌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钱宇, 乔辉, 郑天军, 唐晨豪, 孙佳愉, 刘文洪
    2018, 13(2):  124-128. 
    摘要 ( 564 )   PDF (824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真菌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且有副作用小或食药同源等特点。但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而复杂,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该文主要对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用真菌种类、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