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2-28
    论著
    阿萨希毛孢子菌通过分泌铁载体在低铁限制性条件下生长
    孙伟, 邓娟, 苏建荣
    2018, 13(1):  1-3. 
    摘要 ( 497 )   PDF (791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阿萨希毛孢子菌在低铁限制性条件下生长的机制,为后续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200 μmol/L的去铁胺加入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 Medium,YPD)培养基中制备低铁限制性培养基,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分离株在该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并检测低铁条件下,阿萨希毛孢子菌产生铁载体的情况。结果 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生长曲线不受低铁限制性条件的影响,且其在低铁环境下可以产生铁载体。结论 阿萨希毛孢子菌通过产生铁载体在低铁限制性条件下正常生长。

    无绿藻PCR ITS1-ITS2基因分型法的建立及应用
    赵悦, 朱巍巍, 刘锦燕, 孟玲宁, 王珏婷, 李文静, 项明洁
    2018, 13(1):  4-7. 
    摘要 ( 411 )   PDF (840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无绿藻(Prototheca)PCR ITS1-ITS2基因鉴定分型方法,并通过系统发育树以研究各型别无绿藻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抽提5株无绿藻临床分离菌株的DNA,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ITS1及ITS2区后,根据该区域核苷酸片段的差异进行基因分型,借助MEGA6.0软件建立系统发育树,并通过SSU rDNA测序加以验证。结果 5株菌株中,1株鉴定为P.zopfii hydrocarbonea,2株鉴定为P.wickerhamii。虽然由于数据库中缺乏P.zopfii portoricensis菌株ITS序列导致1、2号菌株不能被鉴定,但ITS区系统发育树中这两株菌仍被归为P.zopfii中独立的一簇,与SSU rDNA系统发育树相近,证明此分型方法无误。结论 PCR ITS1-ITS2基因分型法可作为一种有效基因分型方法用于鉴定和监测无绿藻感染。

    CFW荧光染色法在甲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岳学苹, 石秀艳, 陈伟, 万喆, 李若瑜, 王爱平, 李清
    2018, 13(1):  8-10,45. 
    摘要 ( 509 )   PDF (822KB)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CFW(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法诊断甲真菌病的阳性率、准确性和效率。方法 临床怀疑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同时进行10% KOH溶液湿片法镜检、真菌培养和CFW荧光染色法镜检,计算各自真菌检出阳性率,并统计CFW法与KOH镜检法或真菌培养的差异,比较KOH与CFW镜下特点。结果 共入组100例拟诊为甲真菌病患者。CFW法镜检阳性率64%,KOH法镜检阳性率63%,真菌培养阳性率31%。CFW法与KOH法镜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W法镜检与真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FW制片比KOH更加简单、快速,镜下显示的真菌更清晰易辨。结论 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方便、快速、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可以提高甲真菌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联合念珠菌评分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徐明均, 张慧婷, 张玉洁, 徐玉洁, 孙小鹏, 马晓薇
    2018, 13(1):  11-14. 
    摘要 ( 685 )   PDF (789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念珠菌评分(CS)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6月~2016年6月某院ICU科收治的201例IFI高危患者的病例,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确诊9例,临床诊断73例,拟诊29例,非感染组90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1,3-β-D葡聚糖含量≥ 10 pg/mL为阳性),并对201例高危患者进行念珠菌评分(评分结果≥ 3为阳性),计算G试验与CS单独或联合使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FI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有88例,念珠菌评分阳性者有85例。联合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71.1%、75.0%、94.1%;相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单独使用,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近。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独使用增高,联合应用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意义更大。

    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疗效观察
    汪群, 张蔷, 黄静, 韩淑华, 朱晓莉
    2018, 13(1):  15-19. 
    摘要 ( 448 )   PDF (794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进一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分析临床诊断与拟诊患者在临床疗效及住院花费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633例AECOPD患者中,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有90例,其中年龄≥ 70岁、病程≥ 10年、基础疾病≥ 2种、使用联合抗生素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AECOPD患者更易继发真菌感染(P<0.05)。继发真菌感染的AECOPD患者中确诊4例(由于例数较少,缺乏统计意义,予以剔除),临床诊断41例,拟诊45例,后两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使用以及疗效方面无差异,但在住院时间(P=0.016)及花费(P=0.019)上拟诊组患者优于临床诊断组。结论 对于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AECOPD患者应尽早评估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拟诊患者尽早抗真菌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花费。

    重症患者念珠菌菌种分布及卡泊芬净敏感性分析
    李方义, 张静, 邹子俊, 易修文, 李伟超, 周林, 郑煜凯, 何志捷
    2018, 13(1):  20-23. 
    摘要 ( 428 )   PDF (780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念珠菌菌种分布及卡泊芬净敏感性,以指导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收集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日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3 d以上的所有成年重症患者的念珠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卡泊芬净敏感性检测采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酵母菌液基稀释法(M27-A3)进行。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菌株76株,白念珠菌37株,占48.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20株(26.3%)、近平滑念珠菌8株(10.5%)、光滑念珠菌8株(10.5%);克柔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各1株。绝大部分念珠菌菌株对卡泊芬净敏感,敏感率为94.7%。其中,分离到卡泊芬净耐药的光滑念珠菌1株、卡泊芬净中介的光滑念珠菌2株、白念珠菌1株。结论 我院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念珠菌仍以白念珠菌最常见。非白念珠菌中热带念珠菌的比例较高。来自于重症患者的念珠菌对卡泊芬净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短篇论著
    荧光染色和乳酸酚棉兰染色在甲真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董兴军, 吴立华, 王尚武
    2018, 13(1):  24-25. 
    摘要 ( 289 )   PDF (741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氯碘羟喹乳膏治疗婴儿念珠菌性间擦疹临床和实验研究
    游紫梦, 冉昕, 代亚玲, 冉玉平
    2018, 13(1):  26-29. 
    摘要 ( 391 )   PDF (861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因会阴部红斑瘙痒7 d就诊。皮肤科检查示会阴部红斑。皮肤镜下可见红色基底上黄白色鳞屑。粘取皮损直接镜检,沙堡弱培养基、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芽管实验及提取DNA扩增后测序鉴定,确诊为白念珠菌致念珠菌性间擦疹。用药前后用无菌敷贴粘取对称部位鳞屑,置于同一培养基内培养,用药后一侧无菌落生长。用改良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证实3%氯碘羟喹乳膏良好的抑菌作用。镜检阳性后立即给与3%氯碘羟喹乳膏外用,用药后皮损明显好转,复查镜检和培养均阴性。3%氯碘羟喹乳膏可作为临床外用抗真菌药物选择。真菌荧光染液处理鳞屑能清晰判断菌丝及孢子,实验技术的革新有利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刘雯, 邵丽芳, 赵庆利, 赵广
    2018, 13(1):  30-33. 
    摘要 ( 480 )   PDF (830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发生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对1例以声嘶为首发表现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以声嘶为首发表现,3个月后出现全身散在皮下结节。结节逐渐增多,部分破溃伴脓血。咽部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黏膜急慢性炎伴上皮乳头状增生,可见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未查出阳性菌。皮损处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病理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真菌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诊断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结论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在免疫正常人群发病时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皮损表面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率低。病变组织真菌培养有利于得到阳性结果,早日明确诊断和治疗。

    综述
    毛壳属真菌所致感染的系统性回顾
    黄芩, 孙可欣, 李东明
    2018, 13(1):  34-39. 
    摘要 ( 615 )   PDF (814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毛壳属真菌所致疾病及其菌种类型,了解其药敏状况。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spp.)病例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时间限定为1983~2013年。结果 共获得29篇文献,涉及35例患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侵袭性感染100%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发因素。感染涉及甲、皮肤、皮下组织、阴道、淋巴结、眼、鼻窦、耳部、肺、脑等组织和器官。浅部感染病程多呈慢性,治疗有效率66.67%。系统性感染预后较差,多数病例对两性霉素B不敏感,死亡率为85.71%。所有病例通过真菌培养确诊,多数病例组织病理中检测到真菌。侵袭性感染主要致病菌种分别为球毛壳(28.57%)、瘤突毛壳(21.43%)、暗褐毛壳(14.29%)及透亮毛壳(14.29%),浅表感染主要菌种为球毛壳(66.67%)。结论 毛壳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广泛,不同部位毛壳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同,组织病理及反复真菌检查对确诊有重要帮助,特殊真菌感染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棘白菌素在念珠菌中的耐药性
    侯欣, 徐英春, 赵玉沛
    2018, 13(1):  40-45. 
    摘要 ( 490 )   PDF (827KB) ( 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是住院患者特别是免疫力低下患者重要的感染性疾病。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处理方式,但抗真菌药物的种类非常有限,并已出现了多种药物耐药。棘白菌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特有的葡聚糖合成酶,因此毒力低、临床疗效好,是治疗IC的一类关键药物。但近几年棘白菌素耐药有上升趋势,并常常表现为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FKS突变、细胞压力应答、生物膜等。预防用药、腹腔念珠菌病、定植等是导致棘白菌素耐药的危险因素。了解念珠菌棘白菌素耐药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制定十分重要。

    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现状
    晏亮, 邓淑文, 潘炜华, 廖万清
    2018, 13(1):  46-52. 
    摘要 ( 352 )   PDF (832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情况。方法 检索分析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15年来中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共计检索筛选60篇文献,从现有数据来看,不同地区妇科患者中VVC的患病率为10%~40%,平均为20.3%;各地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白念珠菌,约占70%~90%,非白念珠菌以光滑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体中所占比例更大。大多数研究显示氟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体外抗真菌活性较高,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在70%~98%左右,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超过95%;过半的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高;对5-FC、酮康唑的药敏结果各地差异较大。结论 对VVC患者进行病原学鉴定和体外药敏检查十分重要,尤其是难治性VVC、复发性VVC患者,若发现病原菌为非白念珠菌,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适当调整方案,可以选用非氟康唑类药物如AmB外用制剂、硼酸胶囊等;而对于大多数由白念珠菌引起的VVC,应用传统药物如氟康唑、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仍是较好的选择,酮康唑、5-FC等药物不建议作为常规选择。

    耳道念珠菌感染现状与研究进展
    雷岩, 张超, 潘炜华, 廖万清
    2018, 13(1):  53-56. 
    摘要 ( 464 )   PDF (782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耳道念珠菌(Candida auris)自从2009年被发现至今,已对全球性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原体难以用常规的表型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该菌株对3种主要类型的抗真菌药物耐药,这种类型的多重耐药菌之前在其他种类的念珠菌并没有报道过。在本综述中,我们探讨了当今世界耳道念珠菌感染的现状与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重视,及时制定感染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案。

    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流行病学现状
    徐媛, 陈敏, 廖万清
    2018, 13(1):  57-60. 
    摘要 ( 1174 )   PDF (781KB) ( 2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曲霉菌病是重要深部真菌感染之一。曲霉菌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但主要感染免疫受损人群。近年来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发病率、耐药率不断上升,死亡率极高(39%~100%),且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均较困难。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感染的现状,现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烟曲霉生物膜研究进展
    童建波, 曾荣, 李岷
    2018, 13(1):  61-64. 
    摘要 ( 527 )   PDF (795KB) ( 6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引起了临床上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烟曲霉的生物膜形态是其重要致病形态。生物膜一旦形成其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致病性将增加。这可能是导致临床高死亡率最直接的原因。该文主要从烟曲霉生物膜形成特点、致病性及其耐药机制和目前主要的生物膜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