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28
    论著
    3种微孢子虫在我国西南部分地区腹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调查
    邱璐瑶, 平静, 李文道, 丁嵩涛, 刘含登
    2017, 12(5):  257-261. 
    摘要 ( 564 )   PDF (816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毕氏肠道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肠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和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了124份西南地区腹泻患者的粪便,通过显微镜镜检、PCR检测等手段,进行微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毕氏肠道微孢子虫和肠炎微孢子虫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26%(9/124)和3.23%(4/124),兔脑炎微孢子虫的检出率为0。结论 西南地区腹泻患者有感染微孢子虫的情况,感染类型多为毕氏肠道微孢子虫和肠炎微孢子虫。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谢静, 葛瑛, 邱志峰, 张凯宇, 刘正印, 李太生
    2017, 12(5):  262-267. 
    摘要 ( 510 )   PDF (871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特点,深化对隐球菌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筛选HIV阴性CM患者31例和健康献血员21例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M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分为两个亚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淋巴细胞亚群中B、NK、CD4+T、CD8+T细胞亚群,CD4+T及CD8+T细胞的第二信号受体CD28表达比例及CD8+T细胞激活标记物HLA-DR、CD38的表达水平。结果 有基础病CM组B、NK、CD4+T和CD8+T 4种亚群中位数依次为56×106/L、86×106/L、218×106/L、164×106/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23×106/L、280×106/L、695×106/L、521×106/L(P值均<0.001),同时存在CD8+T细胞激活亚群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无基础病CM患者上述4种细胞亚群中位数依次为128×106/L、128×106/L、567×106/L、527×106/L,除CD8+T细胞计数水平与健康对照相似以外,B(P=0.02)、NK(P=0.002)和CD4+T细胞(P=0.03)计数均低于健康对照,其CD8+T细胞激活亚群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似。CD4+T和CD8+T细胞的CD28表达水平在3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HIV阴性CM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外周血B、NK及CD4+T 3种细胞计数可出现同时减少。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及相关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
    黄煌, 冼莹, 潘越峻, 张扣兴
    2017, 12(5):  268-273,267. 
    摘要 ( 475 )   PDF (919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检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h1及Th2 类细胞及NKT细胞、T细胞的分布比例,从患者水平进一步了解机体T辅助淋巴细胞及相关T淋巴细胞在新生隐球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16例患者(HIV检测阴性)及作为对照组的1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标本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γδT细胞的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分布比例,并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隐脑患者(接受诱导治疗前)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3.093±4.618)%,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9.582±4.949)%,而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769±0.86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0.584±0.202)%,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隐脑患者经诱导治疗好转后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6.069±1.516)%,较好转前的比例(13.589±2.101)%增加,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499±0.274)%,较好转前的比例(1.673±0.290)%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患者(接受诱导治疗前)NK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1.848±2.93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7.918±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脑患者的γδ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9.166±3.989)%,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9.873±3.50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患者经治疗好转后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4.806±1.513)%,较好转前比例(11.830±1.350)%增加,γδT细胞所占比例为(6.984±0.843)%,则较好转前比例(8.094±2.037)%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存在Th1细胞减少,Th2细胞增加,及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下降,其说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经治疗好转后的病例,Th1/Th2失衡状态改善,可能提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对疾病预后起重要作用。

    74例真菌血症流行病学及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叶敏纳, 张晓兵
    2017, 12(5):  274-278. 
    摘要 ( 649 )   PDF (772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真菌血症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和真菌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真菌血症死亡危险因素,为真菌血症临床治疗和院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74例真菌血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致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存活组和死亡组,确定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血症易感因素多,病死率高(74例真菌血症患者,死亡33例),念珠菌感染65例,为真菌血症主要病原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高龄(≥ 60岁)、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肺部感染、外科手术后或创伤和胃肠外营养这6项指标在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存在有统计意义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手术后或创伤、糖尿病、胃肠外营养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念珠菌是真菌血症主要病原菌。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手术后或创伤、糖尿病以及胃肠外营养可能是真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度重视真菌病原学检查,早诊断,积极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是真菌血症成功治疗的关键。

    8种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病致病菌株体外敏感性检测
    吴伟伟, 王千, 龚杰, 万喆, 王爱平, 李若瑜
    2017, 12(5):  279-282,278. 
    摘要 ( 500 )   PDF (783KB) ( 5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确定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浅表致病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常见浅表致病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8种药物对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其中特比萘芬(GM MIC,0.011 μg/mL,MIC范围,0.004~0.06 μg/mL)具有最强的抗真菌活性。咪康唑(GM MIC,0.147 μg/mL,MIC范围0.015~1 μg/mL)具有最强的抗念珠菌活性。酮康唑(GM MIC,0.097 μg/mL,MIC范围0.03~1 μg/mL)则对马拉色菌具有最佳体外抗真菌效果。结论 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常见浅表致病真菌对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酮康唑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念珠菌、马拉色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对皮肤癣菌具有最佳的抗真菌活性。

    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抗皮肤癣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疗效观察
    吴燕, 孔健, 袁海龙, 张福成
    2017, 12(5):  283-287. 
    摘要 ( 813 )   PDF (1042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病理学研究评估外用抗真菌药-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抗炎和抗真菌疗效。方法 采用须癣毛癣菌感染豚鼠皮肤,建立动物模型,用4种皮肤外用制剂治疗,通过考察豚鼠病变皮肤的恢复情况,比较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须癣毛癣菌感染豚鼠的皮肤真菌病方面,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的疗效优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P<0.05)、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P<0.01)和糠酸莫米松凝胶(P<0.01)。结论 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对豚鼠皮肤须癣毛癣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效果较好。

    病例报告
    posadasii球孢子菌国内首例报告
    梁官钊, 符美华, 吕桂霞, 沈永年, 梅嬛, 刘维达
    2017, 12(5):  288-290,287. 
    摘要 ( 361 )   PDF (812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例肺部感染患者成功分离到1株球孢子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posadasii球孢子菌(C. posadasii),文献查新至今国内尚无相关报道。

    紫色毛癣菌所致老年头癣继发头面部带状疱疹1例
    冉昕, 汪盛, 王琳, 冉玉平
    2017, 12(5):  291-292,294. 
    摘要 ( 473 )   PDF (842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62岁,头皮红斑、丘疹、鳞屑1个月,加重伴脓疱3周,结痂1周。取痂壳直接镜检发现真菌菌丝,将痂壳接种沙堡弱培养基25℃培养25 d见紫色菌落生长,周围有红色色素。提取菌落DNA做PCR扩增后测序为紫色毛癣菌,诊断为老年头癣。经牛奶送服伊曲康唑联合2%酮康唑洗剂洗头后外用萘替芬酮康唑治疗3周后患者头皮痂壳消退,但于右侧头面部出现带状分布簇集张力性水疱,诊断为带状疱疹。服用溴夫定片125 mg/d治疗9 d后水疱消退。

    趾间毛癣菌致皮肤真菌性肉芽肿1例
    田力娣, 朱仁衡, 杨川, 苏晓翠, 张浩
    2017, 12(5):  293-294. 
    摘要 ( 401 )   PDF (755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植肾功能衰竭患者播散性新生隐球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朱伯成, 潘搏, 葛国军, 高全, 楼柏炀, 徐志杰, 朱晓峰
    2017, 12(5):  295-297. 
    摘要 ( 454 )   PDF (779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移植肾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隐球菌1例。患者56岁女性,肾移植术后6 a余,维持性血透3个月,诉发热、皮疹伴疼痛两周余。查体:双大腿广泛红斑、结节分布,可融合成片,左腿显著,局部皮温高,触痛明显。血培养、皮下组织培养及病理、脑脊液检查均提示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8个月后治愈。

    真菌病治疗
    中医有关趾间型足癣的论述及苦矾浸足方经验分享
    李媛媛, 刘霞, 张乐其, 谭城
    2017, 12(5):  298-300. 
    摘要 ( 675 )   PDF (733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趾间型足癣常表现为足趾间皮肤浸渍糜烂、发白、瘙痒并伴有特殊臭味,治疗多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但常疗效局限、易复发。经查阅文献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趾间型足癣发病过程中可能有3种状态: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以及真菌细菌合并感染,因此单用抗真菌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谭城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苦矾浸足方外洗治疗趾间型足癣疗效突出。该方由苦参、白矾、生大黄、土荆皮组成,并可临证加减,具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减少抗生素的滥用,且避免了口服抗真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现笔者将趾间型足癣发病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中医对该病的论述、分享苦矾浸足方临证经验。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花斑糠疹临床疗效观察
    孟祖东, 杜天平, 王玉, 黄霞, 黄盛辉
    2017, 12(5):  301-303. 
    摘要 ( 710 )   PDF (732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花斑糠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的50例0~3岁花斑糠疹的患儿,均经真菌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连用1~2周,观察其治疗后的真菌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50例完成治疗观察的患儿,一周真菌清除率为40%,临床有效率为48%;2周真菌清除率96%,临床有效率92%。停药后2周随访有效患儿无复发。仅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花斑糠疹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继续教育
    中国早期真菌译名的审查与真菌学界的反应
    芦笛
    2017, 12(5):  304-308,303. 
    摘要 ( 437 )   PDF (794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学在民国时期积极发展的同时,有关真菌译名的审查与统一工作也在1926年受到一些科学社团的关注。虽然当时审定的真菌译名未能公布,但之后被吸收进1935年出版的《动植物名词汇编(矿物名词附)》,客观上有助于不少真菌译名的规范使用。然而既有的真菌译名远不足以为民国时期的中国真菌学界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后者也主要因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对费时费力的真菌译名工作的推进缺乏热情,以致于民国时期始终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统一的真菌译名系统。

    综述
    烟曲霉β-1,3-葡聚糖合成酶在分子调控及真菌感染中的作用
    张曦, 韩黎
    2017, 12(5):  309-311,317. 
    摘要 ( 698 )   PDF (789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曲霉是最为常见的重要病原真菌之一,可引起侵袭性曲霉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曲霉肿以及严重过敏性哮喘等多种疾病,病死率高。β-1,3-葡聚糖是烟曲霉细胞壁的主要骨架成份,也是重要免疫原性因子,由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生成,该酶主要由催化亚基Fks蛋白和调节亚基Rho1蛋白组成,Rho1可利用自身活性状态转化和修饰调控β-1,3-葡聚糖的合成,也可能通过控制肌动蛋白骨架重排影响Fks胞内转位和功能。该文对β-1,3-葡聚糖的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与烟曲霉及其他病原真菌感染进行综述。

    Th17细胞在侵袭性烟曲霉病中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耿婉如, 贺航咏, 童朝晖
    2017, 12(5):  312-317. 
    摘要 ( 371 )   PDF (853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机体侵袭性肺烟曲霉病中有防御和破坏性作用,一方面经常可以观察到曲霉菌感染后Th17细胞数量的增加,IL-17水平升高、或者Th17细胞促稳定因子IL-23的升高,其机制可能为分泌特异的细胞因子、介导自身免疫反应或者趋化效应性T细胞等几个方面;另一方面体内Th17细胞免疫反应可导致免疫损伤,其机制中主要包含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表现为IL-17在体内外均可以促进烟曲霉生长,间接作用表现为IL-17可通过上调促炎介质、抑制Th1免疫反应或促进Th2免疫反应等机制促进炎症发生发展。Th17细胞对侵袭性肺烟曲霉病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与烟曲霉与感染环境如宿主免疫状态、感染时间、真菌细胞壁的特异成分的相互作用等有关。

    光动力学疗法对真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莉, 李秀丽
    2017, 12(5):  318-320. 
    摘要 ( 432 )   PDF (724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膜是一种附着于活组织或无活力组织的表面、由菌体产生的细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有结构的菌细胞群体。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随着真菌耐药性的增加,65%的感染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疗法,具有精确靶向特性,已广泛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目前人们发现其对真菌生物膜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前景。该文就光动力疗法对真菌生物膜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让大家对光动力抗真菌治疗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