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4-28
    论著
    转化生长因子对巨噬细胞抗新生隐球菌功能的影响
    李颖芳, 桑军军, 李娟, 姜伟伟, 廖万清, 潘炜华
    2017, 12(2):  65-68. 
    摘要 ( 605 )   PDF (842KB) ( 8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TGF-β干预体外活化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实验,分别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巨噬细胞内隐球菌生长情况,采用Griess regent试剂盒检测巨噬细胞NO(Nitric oxide)生成量,并比较TGF-β干预下巨噬细胞NO生成量变化。结果 TGF-β干预后巨噬细胞吞噬率下降了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噬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干预下NO生成量增加,胞内隐球菌负荷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细胞实验中,在TGF-β干预下活化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和吞噬能力受抑制,但巨噬细胞合成NO量增加,杀伤隐球菌能力增强。

    两株白色不产孢烟曲霉形态学及毒力研究
    姜媛, 张彩云, 王逢源, 孔庆涛, 张征, 曾秋琼, 龙南彪, 桑红
    2017, 12(2):  69-73. 
    摘要 ( 760 )   PDF (895KB) ( 1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将先后发现的两株白色不产孢的烟曲霉A1jA2j进行对比,观察其在形态学和毒力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 通过真菌基因组DNA的保守序列ITS和β-tub的测序对A2j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小培养方法在显微镜下比较A1j、A2j及标准株Af293的菌丝形态;观察A1jA2j在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形态;在小鼠模型上测试其毒力变化。结果 通过ITS和β-tub的测序A2j被鉴定为烟曲霉;小培养发现A1jA2j与标准菌株Af293不同,两者均为不产孢的烟曲霉,且两者生长速度明显不同;培养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培养基均不能诱导A1jA2j产色和产孢,但是50℃下,A1j被限制生长,而A2j却能生长;在免疫抑制的小鼠模型中,与标准菌株Af293相比,A1j的毒力下降,但A2j小鼠的死亡数量、死亡速度与Af293相当,表明A2j的毒力并没有降低。结论 新发现的白色不产孢烟曲霉A2jA1j在生长速度、耐热性和毒力方面均不同。

    评价ITS、BenACaM序列分析在曲霉菌种鉴定方面的应用
    李颖, 徐英春
    2017, 12(2):  74-77. 
    摘要 ( 1001 )   PDF (786KB) ( 2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BenA)和钙调蛋白基因(CaM)序列分析技术对曲霉的鉴定能力。方法 对169株曲霉临床分离株分别进行ITS、BenACaM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以获得其菌种鉴定信息。结果 169株曲霉经ITS、BenACaM序列分析分别有52.7%、66.3%、97.6%菌株鉴定至种水平,47.3%、33.7%、2.4%菌株鉴定至属水平,3个序列对曲霉均不存在无法鉴定情况。结论 ITS、BenACaM均可用于曲霉菌种鉴定,其中以CaM的鉴定能力最强。

    芒果苷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研究
    董怀怀, 王元花, 廖泽彬, 姜远英, 曹颖瑛
    2017, 12(2):  78-82,85. 
    摘要 ( 578 )   PDF (968KB) ( 1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芒果苷与氟康唑合用对唑类耐药白念珠菌协同抗真菌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试芒果苷协同氟康唑对22株耐药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80;时间-杀菌曲线探究两药联用对4株耐药白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药物生长抑制实验实验探究不同浓度芒果苷和不同浓度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药效;通过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两药联用时耐药基因CDR1、CDR2、MDR1表达水平。结果 芒果苷联合氟康唑可产生协同抗唑类白念珠菌作用,协同指数(FICI)<0.5;两药合用对白念珠菌生长可产生抑制作用;两药合用降低耐药基因CDR1表达水平。结论 芒果苷与氟康唑合用可产生协同抗唑类耐药白念珠菌作用。

    10种中药提取物抗念珠菌体外药敏实验
    卢祥婷, 黄欣
    2017, 12(2):  83-85. 
    摘要 ( 713 )   PDF (770KB) ( 1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10种中药提取物对念珠菌体外抗菌效果。方法 参照CLSI的M27-A3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10种中药提取物抗念珠菌的作用。结果 10种中药提取物中白念珠菌对三七总皂甙、人参茎叶总皂甙较敏感,24 h MIC均为62.5 μg/mL,48 h MIC均为125 μg/mL;24 h时克柔念珠菌对三七总皂甙和柠檬酸较敏感,MIC均为1.96 μg/mL,48 h时克柔念珠菌对三七总皂甙较敏感,MIC为31.25 μg/mL;近平滑念珠菌对人参茎叶皂苷和麝香草酚较敏感,24 h MIC均为3.91 μg/mL,近平滑念珠菌在48 h对人参茎叶皂甙较敏感,MIC为15.63 μg/mL。结论 三七总皂甙、人参茎叶皂甙、柠檬酸和麝香草酚对念珠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不同中药提取物针对念珠菌不同菌种的抗菌作用存在一定差异。

    脑脊液(1,3)-β-D-葡聚糖在颅内真菌感染诊治的价值
    王兴, 杨柳, 贺曦, 张敏
    2017, 12(2):  86-88,91. 
    摘要 ( 1170 )   PDF (806KB) ( 10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脑脊液中(1,3)-β-D-葡聚糖(BDG)含量测定对颅内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价值,以及动态监测对病情变化的监测价值。方法 选取已确诊的真菌性脑膜炎10例作为观察组,平行设立非真菌感染对照组,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监测系统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脑脊液BDG含量测定,并动态监测BDG变化与临床病情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颅内真菌感染患者脑脊液BDG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改善,脑脊液BDG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结论 脑脊液中BDG定量测定是颅内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敏感性指标,具有辅助诊断价值;BDG水平与疗效疗程相关。

    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内赛多孢子菌定植初探
    曾敬思, 李宏杰, 毛叶红, 连昕, 郑岳臣
    2017, 12(2):  89-91. 
    摘要 ( 1070 )   PDF (775KB) ( 10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了解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在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内感染或定植状况。方法 收集101例继发型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使用真菌镜检、选择培养基培养及扩增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反转线状点杂交(PCR-RLB)方法,检测常见的5种赛多孢子菌病的致病菌,即S.apiospermum、S.boydii、S.minutispora、S.aurantiacumS.dehoogii结果 101份受检标本均未检测到上述5种赛多孢子菌。结论 在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未见常见5种赛多孢子菌呼吸道感染或定植,提示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并发赛多孢子菌病的可能性不大。

    伏立康唑治疗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分析
    魏金瑛, 欧阳沿音, 蔡双启, 梁浩, 曹存巍
    2017, 12(2):  92-97. 
    摘要 ( 789 )   PDF (807KB) ( 9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伏立康唑治疗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PS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6月期间,诊断为PSM且使用伏立康唑作为初始抗真菌治疗的患者资料。伏立康唑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16周或治疗结束时予以评估,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则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12个月后予以评估。结果 共有17例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初始治疗,3例患者未能完成疗程,在完成治疗的14例患者中,10例病情得到完全控制,3例部分控制,1例无效。在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的11例患者中,8例治愈,3例复发;治疗结束12月后访视的8例患者病情均无复发。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均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提示伏立康唑治疗播散性PSM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作为PSM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1960~2015年湖北及周边地区头癣病原菌变化情况分析
    毛叶红, 何蒙文, 郑岳臣, 连昕, 曾敬思
    2017, 12(2):  98-101,105. 
    摘要 ( 649 )   PDF (832KB) ( 10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1960~2015年间湖北及周边地区头癣病例的病原菌变化情况。方法 归类、统计1960~2015年间我院皮肤性病科真菌室分离、鉴定来自头癣病例的病原真菌种类和数量。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及生化实验方法。结果 本地区20世纪60年代头癣高发,病原菌以许兰毛癣菌(41.9%)和紫色毛癣菌(31.0%)为主。70年代病例数锐减。90年代,犬小孢子菌比例达高峰(36.9%)后下降,目前罕见。近5 a紫色毛癣菌已取代许兰毛癣菌,成为本地区主要病原菌(63.0%)。许兰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多见于成人,而紫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趾(指)间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均更多见于儿童。成年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64.6%)显著高于儿童患者中女性比例(50.6%)(除许兰毛癣菌外)(P<0.05)。结论 本地区头癣病原菌种类不断变迁,目前优势菌为紫色毛癣菌。

    某院念珠菌尿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其耐药趋势分析
    曹艳云, 房华, 蔡海斌, 徐顺明
    2017, 12(2):  102-105. 
    摘要 ( 659 )   PDF (826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和分析本院念珠菌尿的临床感染特征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3~2016年住院患者尿沉渣中念珠菌培养阳性者为研究对象,检出的菌株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并通过ATB Fungu 3酵母样真菌药敏试剂盒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念珠菌株202例,其中白念珠菌最多(79.1%),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0.7%),近平滑念珠菌(5.1%)及克柔念珠菌(5.1%)。临床检出量以急诊内科最多(83例),其次为泌尿外科和内分泌科(均为21例)。药敏结果示: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较敏感,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对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处于波动状态,但2016年的耐药率明显升高。结论 念珠菌尿分离菌仍以白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耐药性低,对唑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率有升高的趋势。

    短篇论著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种分布及药敏检测
    王平, 朱壮彦, 贺义恒, 范瑞强
    2017, 12(2):  106-107. 
    摘要 ( 832 )   PDF (728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现代医学的发展,HIV感染的增加、器官移植的开展、化疗药物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静脉插管等介入性操作的增加,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白念珠菌是最重要的机会致病真菌之一[1]。该菌在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都有分布,一般数量较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该菌会大量繁殖,引起不适。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耐药菌不断出现,致病菌群构成也发生了改变,现对2012年3~9月我院119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念珠菌性阴道炎致病菌的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播散型毛霉病1例
    宋敏, 姜鲁宁, 苏娜, 蒋胜华, 刘艳
    2017, 12(2):  108-110,113. 
    摘要 ( 799 )   PDF (879KB) ( 1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44岁,2015年1月16日以“咳嗽、咳痰、头痛伴发热10余天”收入院。胸部CT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空洞,边界清楚,其中最大空洞直径约1.8 cm,部分空洞内见软组织密度影。颅脑MRI平扫+增强示增强扫描:双额叶、左颞叶、左顶枕叶病灶及脑室内病灶呈环状、片状强化。行CT引导下肺穿刺,穿刺病理组织回示大部分为坏死性肉芽组织,其中见粗大无隔菌丝,符合毛霉菌感染,颅内病灶给予经验性抗毛霉菌治疗后好转,诊断为播散型毛霉病。

    淡紫拟青霉致真菌性角膜溃疡1例
    梁好, 朱晓琳, 杜超, 李靓, 唐爱国, 曹伟, 李影
    2017, 12(2):  111-113. 
    摘要 ( 819 )   PDF (784KB) ( 9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淡紫拟青霉感染引起的眼部真菌角膜溃疡。该菌分离自1名老年女性患者左眼角膜溃疡组织,对患者角膜溃疡组织进行真菌培养,长出霉菌样菌落,再做小培养,棉兰染色镜下清晰可见拟青霉形态特点,后经ITS区测序比对,最终鉴定为淡紫拟青霉。此患者行角膜溃疡清创手术刮除溃疡组织,采用左氧氟沙星、那他霉素滴眼液抗炎抗感染、口服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出院,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电话随访恢复良好,至今无复发。

    综述
    影响白念珠菌表型的信号通路及其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王丽红, 张金宇, 阎澜, 姜远英, 曹永兵, 洪浩
    2017, 12(2):  114-119. 
    摘要 ( 1044 )   PDF (1042KB) ( 7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人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念珠菌在接受环境刺激信息后,能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使菌体发生形态、毒力等各种表型转换,从而适应生长环境,易于在宿主体内潜伏或致病。该文对白念珠菌表型转换信号通路中主要转录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介导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和毒力等表型的信号转导主要通路:cAMP-PKA通路和MAPK通路,这些通路的终点都是相关转录因子,如Efg1、Cph1。转录因子能与基因启动子结合,调控白念珠菌相应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或抑制信号的传达,影响白念珠菌的增殖、形态转变、致病力等。可为相关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表型转换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人类念珠菌感染的基因易感性
    阚思玥, 李筱芳, 刘维达
    2017, 12(2):  120-123. 
    摘要 ( 626 )   PDF (793KB) ( 1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念珠菌是引起严重黏膜感染和系统性感染的重要真菌,但不是所有个体都有感染念珠菌的风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基因角度研究真菌感染的易感性。研究发现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如STAT1、STAT3或CARD9缺陷与严重的念珠菌感染有关;此外,部分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念珠菌感染(如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血症等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念珠菌易感基因的发现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为临床诊治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标。

    白念珠菌与生物膜相关的耐药机制
    孟玲宁, 刘锦燕, 李文静, 赵悦, 项明洁
    2017, 12(2):  124-127. 
    摘要 ( 637 )   PDF (787KB) ( 1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在医疗植入材料上形成生物膜,导致高死亡率感染。成熟的生物膜具有强耐药性,使得生物膜相关感染难以治愈。文章主要从白念珠菌生物膜外排泵基因、细胞外基质以及压力应答等3个方面探讨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综述该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为白念珠菌的临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