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8
    专家论坛
    警惕“超级真菌”感染在中国的出现
    廖万清, 张超, 潘炜华
    2017, 12(1):  1-2,7. 
    摘要 ( 59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已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耳道念珠菌导致严重感染病例,该菌通常对一种或多种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现对耳道念珠菌感染现状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论著
    烟曲霉孢子对肥大细胞活化作用的研究
    陈丽莎, 李燕明, 佟训靓, 赵作涛, 王辰
    2017, 12(1):  3-7. 
    摘要 ( 1221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烟曲霉孢子对人肥大细胞系HMC-1的活化作用。方法 用加热灭活的方法制备烟曲霉孢子抗原,体外培养人肥大细胞系HMC-1细胞,检测热灭活烟曲霉孢子诱导HMC-1细胞脱颗粒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HMC-1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5(IL-5)的释放,Realtime-PCR检测热灭活烟曲霉孢子诱导的HMC-1细胞IL-5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热灭活烟曲霉孢子刺激后HMC-1细胞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比升高[(11.3%±1.2%)VS(0.5%±0.1%),P<0.05],IL-5释放增加[(11.96±1.09)VS(9.00±1.36),P<0.05],IL-5 mRNA表达上调[(2.47±0.12)VS(0.00±0.26),P< 0.05]。结论 热灭活烟曲霉孢子诱导HMC-1肥大细胞活化,引起细胞活化脱颗粒、合成和释放IL-5增加。

    含PxIxIT模序烟曲霉KpsF基因作用初探
    李佳娟, 李雯, 马彦
    2017, 12(1):  8-12. 
    摘要 ( 72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烟曲霉KpsF 基因缺陷株,初步了解KpsF基因在烟曲霉生长及与钙调磷酸酶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PCR扩增烟曲霉KpsF基因及其上、下游各约1.0 kb的DNA片段,以pyrG为筛选标记,原生质体法构建KpsF基因缺陷株ΔKpsF;观察ΔKpsF一般生长状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Ku80(对照组)和ΔKpsF(实验组)在含有不同浓度CaCl2的液体GMM培养基中钙调磷酸酶催化亚基(Cna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烟曲霉ΔKpsF和Ku80径向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型未见明显差别;ΔKpsF在10 mmol/L CaCl2 GMM液体培养基的Cna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Ku80(P<0.01),而100 mmol/L CaCl2的CnaA相对表达量却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KpsF基因缺陷对烟曲霉的径向和表型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对CnaA表达量的影响与Ca2+浓度有关。在低浓度Ca2+条件下,KpsF可能参与对钙调磷酸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而在高浓度的Ca2+条件下,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受到抑制。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凋亡
    施高翔, 汪云霞, 冯鑫, 邵菁, 汪天明, 汪长中
    2017, 12(1):  13-18. 
    摘要 ( 78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 Tou Weng decoction,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DCFH-DA染色和JC-1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并检测凋亡率;FITC-VAD-FMK染色观察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metacaspase活性;DAPI染色观察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核形态。结果 ≥128 μg/mL BAEB处理后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S外翻增加,凋亡率明显升高,metacaspase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核出现固缩和碎裂。结论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可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凋亡。

    MMP9、S100A10基因沉默稳转小鼠细胞系的构建及验证
    陈雪雯, 朱红梅, 温海
    2017, 12(1):  19-22,18. 
    摘要 ( 68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别构建小鼠MMP9、S100A10沉默的稳转细胞系,并验证功能。方法 构建能有效干扰S100A10、MMP-9表达的慢病毒LV-musMMP9-shRNA、LV-musS100A10-shRNA,将其转染293T 细胞进行包装、扩增及质量检测。将包装好的慢病毒分别转染b.End3,嘌呤霉素筛选稳转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RT-qPCR检测对应目的基因表达量,构建稳转细胞系。结果 成功构建有效干扰S100A10、MMP-9表达的稳转细胞系,其滴度分别为1×108 TU/mL、3×108 TU/mL。荧光显微镜检测稳转细胞的荧光表达接近100%;RT-qPCR分别检测MMP9、S100A10基因表达下调率分别为78%、72%。结论 构建有效干扰S100A10、MMP-9表达的稳转细胞系,为控制单一变量直观探究S100A10、MMP-9影响隐球菌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为隐球菌性脑炎/脑膜炎的临床治疗靶点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10042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
    韦冠京, 梁伶, 曹存巍, 郑冬燕, 林冰
    2017, 12(1):  23-28. 
    摘要 ( 777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本地区真菌病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 对2009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均阳性的10 042例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 042例患者中足癣2 793例(27.81%),甲真菌病1 883例(18.75%),体癣1 238例(12.32%),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1 232例(12.27%),花斑糠疹1 170例(11.65%),股癣1 124例(11.19%),皮肤念珠菌病291例(2.90%),手癣182例(1.82%),头癣129例(1.28%)。10 042株致病菌中前3位分别红色毛癣菌2 511株(25.00%),糠秕马拉色菌2 402株(23.92%),念珠菌属2 373株(23.63%)。不同性别、年龄段以及季节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及其病原菌的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足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但念珠菌感染有上升趋势,总体流行趋势与全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犬小孢子菌病2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曹艳云, 徐顺明
    2017, 12(1):  29-33,44. 
    摘要 ( 181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20例犬小孢子菌病的临床分析及近10 a的文献复习,探讨犬小孢子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根据真菌学检查确诊的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皮损特征、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近10 a报道的犬小孢子菌病总结回顾。结果 门诊确诊及文献回顾共计302例患者,年龄为17 d~83岁,男女比例约为1:2,80%患者有接触宠物史。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头癣,成人多为体癣。依据真菌学镜检和培养可确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 犬小孢子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癣菌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一旦确诊,应及时规范治疗,同时给予宣教,杜绝传染源,降低发病率。

    病例报告
    1例阴道定植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基因鉴定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杨艳平, 时晓玉, 张颖, 李文, 王洁娣, 黄文明, 樊翌明
    2017, 12(1):  34-37. 
    摘要 ( 82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阿萨希毛孢子菌阴道定植病例。1例25岁健康妇女偶有阴道分泌物稍增多及轻微瘙痒。妇科检查见少量淡黄色均质化分泌物附着于阴道黏膜,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3分。对两次阴道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温度试验、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3个rDNA基因测序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间隔3个月两次阴道分泌物培养均分离出土黄色、表面皱褶的酵母样菌落。该菌在25~37℃生长良好,最佳生长温度为27℃。小培养可见分隔菌丝、假菌丝、关节菌丝、分生孢子、关节孢子和芽生孢子。尿素酶试验阳性。3个rDNA基因测序和RAPD分析显示两次分离菌株为同一种阿萨希毛孢子菌。E-test和Neo-Sensitabs药敏试验发现本菌株对伏立康唑敏感。随访3个月患者仍无明显症状。

    真菌病治疗
    1%卢立康唑乳膏与1%特比萘芬乳膏治疗股癣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雷文知, 都琳, 卫凤莲, 廖万清, 温海
    2017, 12(1):  38-41. 
    摘要 ( 107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原则将60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天1次;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每天1次。用药疗程均为2周。在开始用药后第1、2、4、8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均进入疗效分析。用药1周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0%和23.3%,真菌清除率为23.3%和20%,用药2周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和70%,真菌清除率为70%和63.3%,停药后6周,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3.3%和70%,真菌清除率为80%和66.7%。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股癣能迅速改善症状,复发率低,是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朱敏, 粟慧琳, 李莉, 程本霖, 朱均昊, 章强强
    2017, 12(1):  42-44. 
    摘要 ( 95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试验。每天外用药物1次,疗程2周。在入组时、治疗1周和2周、停药2周时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试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患者完成随访并录入统计。有效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周时分别为43.33%和28.57%;治疗2周时,分别为96.67%和85.71%;停药2周时分别为96.67%和100.00%。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真菌清除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周时均为50.00%;治疗2周时分别为96.67%和85.71%;停药2周时分别为96.67%和100.00%。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有效、安全。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静, 董碧麟, 江萍, 尹婧, 陈尊义, 张伟明, 夏凡, 赖彬, 童中胜
    2017, 12(1):  45-48. 
    摘要 ( 820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包括实验组卢立康唑2周组、卢立康唑4周组及对照组萘替芬酮康唑2周组、萘替芬酮康唑4周组。在用药结束时及停药后2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卢立康唑2周组停药时,临床有效率为67.86%,对照组为70.37%(P>0.05)。真菌清除率为46.43%,对照组为51.85%(P>0.05);停药后2周,卢立康唑2周组临床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85.19%(P>0.05)。真菌清除率为82.14%,对照组为81.48%(P>0.05)。卢立康唑4周组停药时,临床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88.89%(P>0.05)。真菌清除率为85.19%,对照组为88.89%(P>0.05);停药后2周,卢立康唑4周组临床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88.89%(P>0.05)。真菌清除率为88.89%,对照组为88.89%(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表现为局部刺激,发生率均为3.33%。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相似。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每日1次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疗效相当。

    继续教育
    足癣与丹毒
    赵淮波, 范斌
    2017, 12(1):  49-51. 
    摘要 ( 869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足癣可影响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引起致病真菌侵入皮肤,是诱发下肢丹毒的主要诱因,伴有足癣的下肢丹毒复发率更高。足癣的致病环境、治疗方法、临床护理等,都是影响下肢丹毒发病及复发的重要因素。

    综述
    白念珠菌Ras/cAMP/PKA通路的研究进展
    鲁仁义, 马钱瑶, 张晓龙, 曹永兵, 王彦, 阎澜, 姜远英
    2017, 12(1):  52-57. 
    摘要 ( 742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Ras/cAMP/PKA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的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形态转换、黏附、生物被膜形成等,对于维持白念珠菌的毒力以及侵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一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白念珠菌对人体致病的机制,给抗真菌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该文重点阐述通路相关蛋白功能、上下游调控关系及机制。

    白念珠菌HSP90的研究进展
    孟靖顺, 赵静, 薛伟, 吴建华
    2017, 12(1):  58-61. 
    摘要 ( 633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表明白念珠菌已成为全球第4大致病菌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较多机构已开展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白念珠菌的热休克蛋白90(HSP90)能促进白念珠菌的形态变化以及耐药形成。本文从蛋白结构、客户蛋白、辅助因子等方面总结了白念珠菌HSP90在调控白念株菌形态变化以及耐药性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程本霖, 朱敏
    2017, 12(1):  62-64,48. 
    摘要 ( 914 )   PDF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毛癣菌是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皮肤浅部的各种癣病,也可引起皮肤的深部感染,甚至多器官的播散性感染。红色毛癣菌形态多样,且不稳定,其所致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临床上治疗往往非常棘手。对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分型可以有助于解答复发和再感染的问题,也可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的流行传播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技术的进展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