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28
    论著
    白念珠菌HSP90与人源HSP90的克隆表达及其C端的比较分析
    孟靖顺, 吴建华, 赵静, 王玉莲, 薛伟
    2016, 11(6):  321-326. 
    摘要 ( 690 )   PDF (950KB) ( 10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别体外表达纯化白念珠菌HSP90(CaHSP90)和人源HSP90(hHSP90)并分析C-端序列差异对其体外状态下分子聚合度的影响。方法 我们将CaHSP90、hHSP90野生型及其C-端酶切碱基序列通过PCR进行扩增并通过NdeI/XhoI酶切位点连接到到pET22b+质粒中。将构建好的上述质粒转入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并通过Ni2+-NTA柱以及Superdex-200快速柱层析系统(FPLC)纯化。所得蛋白通过SDS-PAGE以及分子排阻色谱(SEC)测定分子量和聚合状态。结果 通过测序鉴定所有质粒构建成功,并最终纯化得到足够纯度的蛋白进行SEC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型CaHSP90和hHSP90在体外具有相似的聚合度,而C-端突变后则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CaHSP90和hHSP90的C-端结构域对其体外聚合状态有着不同的影响,CaHSP90的C-端结构域有可能成为CaHSP90抑制剂一个潜在靶点。

    新疆首次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分子鉴定、基因分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尤丽吐孜·许合热提, 哈地丽亚·哈斯木, 王晓东, 邓淑文, 帕丽达·阿布利孜
    2016, 11(6):  327-331. 
    摘要 ( 623 )   PDF (860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新疆首次临床分离的5株新生隐球菌进行分子鉴定、RAPD-PCR基因分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方法 5株新生隐球菌分子鉴定采用核糖体DNA大亚基(LSU rDNA)D1/D2基因区域分子鉴定。分子分型采用引物SEQ-6结合RAPD-PCR法扩增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及5株由上海长征医院提供分离自上海新生隐球菌菌株,根据扩增产物带型进行基因型判定。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酵母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测定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对6种抗真菌药(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株新疆临床分离隐球菌菌株经过D1/D2区域序列分析在基因Bank中比对后鉴定为新生隐球菌。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和5株上海新生隐球菌菌株经RAPD-PCR法扩增,带型显示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其中新疆5株菌株A型1株、其余4株均为B型,上海菌株B型为1株,C型3株、D型1株,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MIC值(μg/mL)范围依次为:0.0625~0.25、0.25~1、0.125~0.5、1~2,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MIC值较高,MIC值范围依次为:4~16、8~32。结论 新疆临床分离5株隐球菌株采用D1/D2基因序列鉴定为新生隐球菌。RAPD-PCR分型显示新疆临床分离5株新生隐球菌株以B型基因型为主。A型和B型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剂量依赖型敏感,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耐药。

    微量肉汤稀释法比较分析不同培养时间念珠菌属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
    郭莉娜, 徐志鹏, 王瑶, 王贺, 赵颖, 肖盟, 徐英春
    2016, 11(6):  332-336. 
    摘要 ( 718 )   PDF (813KB) ( 1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念珠菌属对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时,培养24 h和48 h读取MIC值的差异。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653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分别于24 h和48 h读取MIC值,比较不同孵育时间所得MIC总一致率(EA)、敏感性判定一致率(CA)及敏感性判定错误率(Error)。结果 绝大多数念珠菌培养24 h能够生长充分并进行MIC值读取;孵育24 h和48 h读取MIC值总EA较好,分别为:氟康唑(91.9%),伏立康唑(92.0%),伊曲康唑(95.6%);CA分别为氟康唑(96.9%),伏立康唑(90.4%),伊曲康唑(88.2%),不同菌种类型CA有差异;未发现极严重错误(VME)的结果,错误多为一般错误(MiE),653株菌敏感性判定错误率ME/MiE分别为氟康唑(1.7%/2.9%)、伏立康唑(2.0%/10.6%)和伊曲康唑(1.5%/13.0%)。结论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念珠菌属对唑类药物体外敏感性时,孵育24 h与48 h MIC值一致率较好,24 h读取MIC值可缩短药敏报告时间,减少拖尾现象导致的判读错误。

    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邓娟, 孙伟, 苏建荣
    2016, 11(6):  337-340. 
    摘要 ( 781 )   PDF (893KB) ( 10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 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用于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生成量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和浓度差异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LPS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菌丝的形成。

    龙胆泻肝汤氯仿提取物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菌丝抑制作用研究
    王霞, 吴大强, 施高翔, 段强军, 邵菁, 汪天明, 汪长中
    2016, 11(6):  341-347. 
    摘要 ( 756 )   PDF (1032KB) ( 1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汤氯仿提取物(chloroform extracts of Longdan xiegan decoction,CELX)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龙胆泻肝汤不同溶剂提取物对15株VVC临床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观测菌落形态及菌丝侵袭能力;XTT还原法评价白念珠菌菌丝活性;平板法计数6 h内药物对白念珠菌CFU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代谢活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其菌丝相关基因:ALS3SSA1SUN41HWP1UME6ECE1的表达量。结果 CELX对15株VVC临床株MIC介于32~64 mg/L之间,效果优于总提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MIC;256 mg/L的CELX能显著抑制菌丝的形成;256 mg/L的CELX在固体培养基中可抑制菌落褶皱,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可抑制菌丝侵袭;qRT-PCR结果显示256 mg/L CELX可使菌丝相关基因ALS3SSA1SUN41HWP1UME6ECE1分别下调81.6%、60.2%、69.8%、73.7%、49.5%、52.8%。结论 龙胆泻肝汤氯仿提取物(CELX)可通过影响菌丝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菌丝的形成,从而降低白念珠菌对机体的侵袭力。

    《中药大辞典》记载的抗真菌中药体外药效再评价
    吴晶, 王亮, 曹永兵, 阎澜, 姜远英
    2016, 11(6):  348-353. 
    摘要 ( 620 )   PDF (844KB) ( 8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中药大辞典》中记载有抗真菌药理作用的127种中药醇提物进行体外抗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的研究。方法 采用75%乙醇超声提取法对127种中药进行统一提取,参考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进行抗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并进一步考察其抗菌谱及抑制菌丝作用。结果 在2 mg/mL浓度下,仅博落回等17种中药、月季花等34种中药、黄柏等5种中药分别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有抑制作用,其中博落回和粉萆薢的抗菌谱广;在4 mg/mL浓度下,127种中药中仅粉萆薢和藜芦能完全抑制菌丝生长,最低浓度分别为200μg/mL和500μg/mL。结论 首次用统一标准对《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抗真菌中药进行体外活性筛选,并对其药效进行再评价,为新型抗真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交织帚枝孢霉致透明丝孢霉病国内首例
    陈萍, 周亚彬, 孙婷婷, 王兴佳, 李东明
    2016, 11(6):  354-356. 
    摘要 ( 741 )   PDF (829KB) ( 8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国内首例交织帚枝孢霉致透明丝孢霉病。方法 患者女,69岁,主因“左前臂结节9个月就诊。取结节边缘组织进行病理学和真菌学检查。将组织接种于沙氏培养基、脑心培养基,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rDNA序列测定。结果 组织病理下可见组织细胞肉芽肿及透明真菌孢子和菌丝。组织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中等速度,为浅灰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无色分枝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侧生,分生孢子长圆形,薄壁,1~2个隔。经DNA序列分析,与Sarocladium implicatum相似性100%。诊断为透明丝孢霉病,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及10%碘化钾溶液口服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愈。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Sarocladium implicatum。该菌引起的透明丝孢霉病为国内首例报道,舍他康唑及碘化钾联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暗孢节菱孢菌引起面部感染1例及相关研究
    陈雪雯, 朱红梅, 温海
    2016, 11(6):  357-360,365. 
    摘要 ( 1177 )   PDF (857KB) ( 9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面部皮肤感染1例并进行相关真菌学研究。方法 患者女,29岁,两颊对称性浸润性红斑数年。皮损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经形态观察、分生鉴定菌种、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及利用豚鼠致病性实验重现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直接镜检未见明显菌丝,体外培养后为单一菌落,经棉兰染色、小培养、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均鉴定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均可见典型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泊沙康唑、雷夫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豚鼠致病性实验中,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豚鼠皮下注射处大体可见脓肿,体表涂抹处大体表现红斑、丘疹、脱屑,免疫抑制组症状持续较久。皮下注射处较体表涂抹处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包裹菌丝或孢子,伴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该患者为罕见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免疫功能对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临床过程可能有影响。

    上海某综合性医院秋季室内外环境空气中真菌种群分布的研究
    洪南, 方文捷, 刘加, 陈敏, 潘炜华, 廖万清
    2016, 11(6):  361-365. 
    摘要 ( 752 )   PDF (825KB) ( 9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目前上海地区某综合性医院室内外环境空气中真菌种群分布特征,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秋季以基于微生物气溶胶采集的空气采样器采样法与曝皿法随机对上海地区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26处室内及7处室外环境进行同步空气采样,相关样本在含有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上经培养、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后,对不同采样地点真菌种群结构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地区综合性三甲医院室内空气中青霉属(约24.14%)在真菌种群结构中占有明显优势,室外空气中则以分枝孢子菌属占有优势(约34.09%),青霉属在室内空气中所占比重(约24.14%)明显高于室外(11.09%)。结论 虽然上海地区的医疗水平国内领先,且被调查医院已按相关规定进行了日常环境消毒工作,但被调查医院室内外空气中仍被发现存在高度多样性的真菌种群结构,且包含了常见的机会致病真菌如烟曲霉等,继续加强综合性医院室内外环境中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短篇论著
    贵州某综合性医院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谢朝云, 熊芸, 孙静, 杨忠玲, 胡阳
    2016, 11(6):  366-369. 
    摘要 ( 1019 )   PDF (772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的足癣回顾性分析
    宋应华, 陈丹, 吴纪园
    2016, 11(6):  370-371,375. 
    摘要 ( 652 )   PDF (778KB) ( 1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烟曲霉播散性感染1例误诊分析
    郭凯, 项珍珍, 桑军军, 陈莉
    2016, 11(6):  372-375. 
    摘要 ( 769 )   PDF (894KB) ( 1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烟曲霉导致的全身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男,32岁,因腹主动脉瘤及腹部肿块入我院血管外科行腹主动脉成型及夹层动脉瘤腔内栓塞术,术中腹部包块冰冻病理提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PET-CT提示恶性淋巴瘤,考虑为恶性肿瘤,但骨髓穿刺及细胞免疫表型流式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及腹部包块病理回报提示真菌感染,给予米卡芬净等抗真菌治疗,患者因感染严重全身器官衰竭死亡,后病理组织提取真菌DNA经ITS测序后确诊为烟曲霉感染。

    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
    姜媛, 孔庆涛, 张征, 曾秋琼, 桑红
    2016, 11(6):  376-377. 
    摘要 ( 1058 )   PDF (811KB) ( 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女,79岁,农民。左上肢皮肤红斑结节线状分布,疼痛瘙痒不适两月余。皮损病理及PAS染色提示真菌感染,对皮损和脓液进行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真菌培养、小培养及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 g/次,2次/d,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

    技术与方法
    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在诊断浅部真菌感染中的效果比较
    陈锐君, 佟韬, 李超, 吴贤, 陈琼, 陈晓男, 徐明, 陈柏叡
    2016, 11(6):  378-380. 
    摘要 ( 1065 )   PDF (829KB) ( 1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镜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00例皮肤科门诊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分别运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对这些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染色法共检出56例真菌阳性,而KOH湿片法只有39例阳性。荧光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KOH湿片法(χ2=5.79,P<0.05)。结论 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真菌检测方法,值得在皮肤科对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推广使用。

    真菌病治疗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多中心疗效观察
    高方铭, 易江华, 叶兴东, 肖常青, 高爱莉, 刘玉梅, 戴向农
    2016, 11(6):  381-384. 
    摘要 ( 1333 )   PDF (805KB) ( 1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2例,分别外涂1%卢立康唑乳膏与2%酮康唑乳膏,每日1次,治疗1周及2周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真菌学检查判定疗效,并根据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卢立康唑乳膏组1周真菌学清除率高于酮康唑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疗效及2周真菌学清除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评分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