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28
    论著
    转录因子Pho4参与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调控
    秦玉璘, 许洪涛, 张璐璐, 张金宇, 姜远英, 曹永兵
    2016, 11(2):  65-69. 
    摘要 ( 1396 )   PDF (928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缺失相应转录因子基因的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筛选,考察转录因子对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点板实验(Spot Assay)检测实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实时定量PCR (RT-PCR)的方法检测白念珠菌耐药性相关MDR1,CDR1以及ERG11的表达,并通过检测菌株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进一步检测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外排能力。结果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和Spot Assay实验结果表明,与亲本菌相比,PHO4基因缺失菌对氟康唑、咪康唑的敏感性显著升高。虽然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但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降低,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结论 转录因子Pho4的缺失可能通过降低白念珠菌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弱对药物的外排作用而导致对唑类药物敏感,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Fonsecaea monophora多聚酮合酶基因的扩增及敲除载体的构建
    肖星, 张军民, 冯姣, 陈志文, 陈春梅, 何娅, 贺丹, 孙九峰, 席丽艳
    2016, 11(2):  70-74. 
    摘要 ( 811 )   PDF (878KB) ( 1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扩增Fonsecaea monophora中控制黑素合成的多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基因并测序,构建PKS基因敲除载体。方法 扩增PKS基因,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引物,从Fonsecaea monophora基因组DNA扩增PKS基因5'-同源臂和3'-同源臂,从质粒pBHt1中扩增潮霉素B抗性标记基因(hyg),最后将各片段插入载体PDHt/sk中。结果 测序得到5389 bp大小的PKS基因序列,构建了PKS基因的敲除载体,用酶切及测序等方法鉴定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Fonsecaea monophora PKS基因敲除载体,为研究PKS基因及黑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紫檀茋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研究
    胡丹丹, 毕爽, 姜远英, 王彦
    2016, 11(2):  75-78. 
    摘要 ( 931 )   PDF (885KB) ( 10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紫檀茋(Pterostilbene,PTE)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方法 通过分析白念珠菌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和活细胞比例,检测Caspase酶活性、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评价PTE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结果 ≥4 μg/mL PTE处理后白念珠菌凋亡比例明显增加,Caspase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 PTE具有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该作用可能与活性氧积累和线粒体损伤相关。

    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原理的组织胞浆菌分子诊断技术
    李娟, 陈敏, 潘搏, 雷文知, 方文捷, 刘加, 洪南, 李颖芳, 廖万清, 潘炜华
    2016, 11(2):  79-84. 
    摘要 ( 717 )   PDF (940KB) ( 1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发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1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原理的组织胞浆菌感染的分子诊断技术。方法 以组织胞浆菌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种特异性的M抗原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数套基于LAMP技术的特异性引物,同时优化其反应条件,建立一种针对组织胞浆菌感染的快速分子鉴定技术。结果 该LAMP技术在65℃、90 min反应条件下,对组织胞浆菌基因组DNA的检测敏感度达到5.3 pg/反应(即5.3×10-12 g,约160个基因组DNA拷贝),且与其相近种属真菌无交叉反应。结论 我们研发的这种基于LAMP技术原理的组织胞浆菌分子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等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潜力。

    不同分数抑菌浓度解读标准评估抗真菌药物体外联合效应比较
    吴伟伟, 王千, 龚杰, 万喆, 王爱平, 李若瑜
    2016, 11(2):  85-89. 
    摘要 ( 770 )   PDF (848KB) ( 1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酮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或萘替芬相互作用模式,评估不同分数抑菌浓度解读标准对判断抗真菌药物体外联合效应的影响。方法 参考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100株分离自临床真菌病患者的菌株进行酮康唑与特比萘芬或奈替芬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采用不同分数抑菌浓度解读标准评估酮康唑与特比萘芬或奈替芬体外联合效应,A标准定义为:FICI≤0.5为协同作用,0.54为拮抗作用;B标准:FICI≤0.5为协同作用,0.52为拮抗作用;C标准:FICI<1为协同作用,FICI=1为相加作用,12为拮抗作用。结果 A标准与B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标准则较为宽松。根据C标准进行解读会明显扩大协同效应范围。结论 定义FICI≤0.5为协同作用,0.54为拮抗作用的解读标准,具有简便、一致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采用。

    1%卢立康唑乳膏体外抗真菌谱及活性研究
    冯孝伟, 胡文英, 冉玉平, 庄凯文, 代亚玲
    2016, 11(2):  90-94. 
    摘要 ( 1392 )   PDF (924KB) ( 1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1%卢立康唑乳膏单纯制剂的体外抗真菌谱与抗真菌活性,并与2%酮康唑乳膏、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及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进行对比。方法 选用临床分离致病真菌及马拉色菌标准株共14种32株,用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配制含2%琼脂培养基的含菌培养皿,打孔后分别加入上述4种乳膏,培养7 d后测定各含药孔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1%卢立康唑乳膏对各实验菌株均形成抑菌圈,抑菌圈直径均数为50.35 mm。1%特比萘芬乳膏对除念珠菌和镰刀菌以外的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为49.24 mm。2%酮康唑乳膏对除镰刀菌以外的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为33.22 mm。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对各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为52.46 mm。1%卢立康唑乳膏的抑菌圈直径均数与2%酮康唑乳膏及1%特比萘芬乳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与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与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体外抗真菌谱及抗真菌活性相近,且强于2%酮康唑乳膏及1%特比萘芬乳膏。

    儿童毳毛内癣16例
    闫玮, 符美华, 梅嬛, 陈伟, 刘维达
    2016, 11(2):  95-98. 
    摘要 ( 793 )   PDF (870KB) ( 10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16例儿童毳毛内癣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14年4月~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毳毛内面癣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治疗史和动物接触史等,皮损鳞屑培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患者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和(或)口服特比萘芬联合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有动物接触史,14例有既往外用药物治疗史。致病菌鉴定结果为13例须癣毛癣菌、1例紫色毛癣菌、1例犬小孢子菌、1例未生长。1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 毳毛内面癣主要为接触动物引起,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及时有效地进行真菌学检查有助于毳毛内面癣的诊断。

    免疫正常人群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刘加, 方文捷, 洪南, 李娟, 陈敏, 潘炜华, 廖万清
    2016, 11(2):  99-102. 
    摘要 ( 1071 )   PDF (823KB) ( 1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近似免疫正常患者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16 a来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结果 4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5.9±17.2)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2:1。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头痛(93.2%)、恶心(70.5%)、呕吐(68.2%)等最为常见。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39.3±75.0) mmH2O。42例首次腰穿后脑脊液行隐球菌墨汁染色的患者中,有41例(97.6%)真菌镜检阳性;查到34例患者的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信息,其中33例(97.1%)阳性;有培养记录的患者有11例,阳性率为100%。44例患者抗真菌治疗诱导期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6例,13.6%)为主。所有患者经抗真菌治疗之后,治愈14例,好转14例,视力听力受累15人,1例女性患者出现轻瘫,所有患者到随访时间为止无死亡病例。结论 新生隐球菌也可累及近似免疫正常患者人群,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且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对此应提高警惕。对疑似病例及早送脑脊液标本行相关真菌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中国原发性皮肤毛霉病32例回顾性分析
    吕红莉, 李澄, 李燕, 谭娟, 许人超, 汤劲辉
    2016, 11(2):  103-107. 
    摘要 ( 11408 )   PDF (816KB) ( 1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我国报道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致病菌种及治疗策略。方法 检索文献并回顾分析我国32例皮肤毛霉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检索全文27篇,病例32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9.97岁,男女比例为9:7,临床多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可缓慢扩展形成浸润性斑块伴溃疡坏死。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性霉素B。结论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是一种严重的毁容性深部真菌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不同驻地海军官兵足癣近3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刘启方, 孙涛, 方伟, 杨润平, 李晓鹏
    2016, 11(2):  108-110. 
    摘要 ( 897 )   PDF (790KB)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驻地海军官兵足癣近3 a患病率、临床分型和致病菌种的分布情况。方法 分别于2013、2014、2015年在4个海军驻地:北京、大连、宁波、三亚,随机选取600名官兵,对其足癣患病率、致病菌菌种及临床类型进行调查。结果 4个驻地海军官兵足癣的患病率仅在2013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亚驻地患病率为18.0%,高于其他3处;近3 a北京、大连足癣患病率呈升高趋势(P<0.05)。各驻地足癣致病菌菌种分布均以红色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白念珠菌、絮状表皮癣菌其次。三亚、宁波驻地红色毛癣菌检出率70.1%、70.9%,高于北京、大连驻地的62.8%、56.5% (P<0.05),而须癣毛癣菌检出率分别为12.9%、16.1%,低于北京、大连驻地的26.4%、26.3% (P<0.05),絮状表皮癣菌检出率在三亚最高(P<0.05),为1.9%。4个驻地官兵中水疱鳞屑型足癣患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亚驻地浸渍糜烂型患者构成比为23.0%,高于其他3处(P<0.05),而角化过度型患者构成比为20.3%,低于其他3处(P<0.05)。结论 北京、大连近3 a足癣患病率呈升高趋势,4个驻地海军官兵足癣致病菌、临床类型有明显的差异。

    短篇论著
    复发性甲真菌病的治疗策略及安全性评估
    马照成, 冯西恩, 徐瑞彩
    2016, 11(2):  111-112. 
    摘要 ( 664 )   PDF (765KB) ( 10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指(趾)间毛癣菌致须癣1例
    王晓雯, 李亚丽, 王红, 陈伟, 万喆, 涂平, 李若瑜, 王爱平
    2016, 11(2):  113-116. 
    摘要 ( 822 )   PDF (980KB) ( 1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31岁,养羊史。上唇部、下颌部、颏部、颈前上部皮损4个月,逐渐加重。皮损呈红色肿胀性浸润性损害,上有结节、脓疱、结痂,有脓液外溢,压痛明显,胡须大部分脱落,亦见一些断须,易拔出。脓液真菌镜检可见透明分支分隔菌丝,真菌培养为指(趾)间毛癣菌,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诊断须癣,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6周,之后伊曲康唑200 mg/d联合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6周痊愈。

    从足癣患者趾间皮损处分离出黏膜毛孢子菌1例
    胡文英, 许凤妮, 冉玉平, 代亚玲, 庄凯文
    2016, 11(2):  117-118,112. 
    摘要 ( 826 )   PDF (886KB) ( 1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由黏膜毛孢子菌感染所致的足癣1例。患者因"双足趾间及足底脱屑伴瘙痒6个月"就诊,查体见双足趾间及足底白色鳞屑,双趾间潮湿,右足大拇趾有数个跖疣。取趾间皮屑直接镜检见大量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及分子鉴定为黏膜毛孢子菌。临床诊断为足癣、跖疣。分别予抗真菌及冷冻等治疗后治愈。

    Fonsecaea monophora致着色芽生菌病1例
    向耘, 纪青, 蔡宏为, 马玲玲
    2016, 11(2):  119-121. 
    摘要 ( 780 )   PDF (875KB) ( 1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72岁,因右肩部斑块20余年就诊,取皮损痂皮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皮损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HE染色均可见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黑褐色,绒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给予特比萘芬250 mg/d口服治疗,7个月后皮损痊愈。

    继续教育
    科学取向教学论在医学真菌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以《头癣》为例
    方伟, 朱元杰, 陈敏, 杨雅骊, 陈江汉, 廖万清
    2016, 11(2):  122-124. 
    摘要 ( 811 )   PDF (775KB) ( 1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真菌感染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有关医学真菌学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头癣》为例,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指导下,就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对医学真菌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述
    白念珠菌定植和肠源性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朱芳, 何丽娟, 黄鑫, 安毛毛, 姜远英
    2016, 11(2):  125-128. 
    摘要 ( 1068 )   PDF (831KB) ( 1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共生白念珠菌是人体感染白念珠菌的重要来源。白念珠菌口胃接种到药物处理的成年小鼠,造成白念珠菌胃肠道定植和肠源性感染。此模型可以更加贴切地模拟白念珠菌人体胃肠道大量定植和肠源性感染。该文总结2000年以来白念珠菌定植和感染成年小鼠相关国内外文献,对白念珠菌胃肠道定植和肠源性感染模型新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