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8
    论著
    白念珠菌FLO8基因突变株构建及鉴定
    李文静, 刘明, 刘锦燕, 史册, 王影, 赵悦, 项明洁
    2016, 11(1):  1-7. 
    摘要 ( 952 )   PDF (905KB) ( 1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FLO8基因突变株。方法将白念珠菌FLO8基因插入pCP20质粒载体ADH1启动子之后,通过定向诱变获得FLO8基因R209T、A311T、654Ter、G723R、T751D突变质粒载体,再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带有FLO8突变的基因片段整合至SN152flo8/flo8菌株的ADE2位点。结果通过测序鉴定FLO8基因突变质粒载体构建成功;通过PCR验证表明突变FLO8基因整合到SN152flo8/flo8菌株的ADE2位点。结论以pCP20质粒为载体,通过定向诱变、同源重组等技术,可以高效构建白念珠菌FLO8基因突变株。

    黄芩苷联合氟康唑通过降低cAMP抑制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
    冯鑫, 施高翔, 云云, 吴大强, 邵菁, 汪天明, 汪长中
    2016, 11(1):  8-12. 
    摘要 ( 928 )   PDF (916KB) ( 1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菌丝诱导培养基(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观察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回补实验验证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的影响;qRT-PCR检测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cAMP相关基因RAS1,CDC35和PDE2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联合氟康唑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降低胞内cAMP水平;外源性cAMP能逆转两药联用所造成的菌丝抑制;两药联用使RAS1和CDC35表达分别下调35%和27%,使PDE2上调1.21倍。结论黄芩苷协同氟康唑显著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胞内cAMP有关。

    卢立康唑醇质体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樊建峰, 林碧雯, 李恒进
    2016, 11(1):  13-15. 
    摘要 ( 1111 )   PDF (824KB) ( 1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脂质体、45%水醇溶液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卢立康唑醇质体对皮肤癣菌及念珠菌的MIC值低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且对毛癣菌属较念珠菌属的MIC值更低。结论卢立康唑醇质体的体外抗菌性能优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中的应用
    严汝帆, 李鑫垒, 郑冬燕, 林冰, 梁浩, 曹存巍
    2016, 11(1):  16-19. 
    摘要 ( 935 )   PDF (845KB) ( 1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感染(P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2015年间确诊PSM患者37例、其他真菌感染患者1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血清,进行GM试验检测;同时评价其中4例PSM患者治疗前后GM值变化,计算诊断指标并分析评价。结果GM试验对PSM患者总体敏感度为78.38%,特异度为82.98%;其中对HIV阳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97.87%;对HIV阴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4.78%。4例随访的PSM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GM水平逐渐下降。结论GM试验对PSM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马尔尼菲青霉流行地区的HIV感染者,早期诊断PSM有重要意义。

    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李明, 李功杰, 周娟, 盛复庚, 乔鹏岗
    2016, 11(1):  20-23,27. 
    摘要 ( 1033 )   PDF (916KB) ( 1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临床诊断为IPA的白血病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和GM实验。结果CT表现出现结节及晕征17例,出现楔形实变影3例,弥漫分布粟粒或小结节模糊影4例;1例表现为两肺散在斑片影伴周围"卫星灶"。15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治疗过程中GM值降低至正常;8例进展、GM值升高,之后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有效、GM值降低;2例患者感染无法控制,GM值上升或虽有下降但一直处于阳性水平。结论肺部CT检查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可监测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疗效。

    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王明达, 陈若虹, 黄佳斯, 李晶, 王玲, 李慧, 刘茵茵, 杜文涵, 申婷, 吕星
    2016, 11(1):  24-27. 
    摘要 ( 923 )   PDF (813KB) ( 10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的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王爱平, 万喆, 顾军, 徐金华, 李明, 席丽艳, 郝飞, 张建中, 赵广, 姚晨, 王蕊, 刘博, 王玉梅, 李若瑜
    2016, 11(1):  28-32. 
    摘要 ( 1756 )   PDF (832KB) ( 1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乳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乳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糖尿病患者合并接合菌病74例回顾性分析
    赵静宇, 方伟, 杨雅骊, 潘炜华, 廖万清, 汤依晨
    2016, 11(1):  33-36. 
    摘要 ( 1191 )   PDF (882KB) ( 1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20余年间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维普、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师协会全文期刊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的临床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57篇,病例74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9.8岁,男女比例为1.55:1,总死亡率为35.1%。其临床表现缺乏相对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较之单独抗真菌药物疗效更好。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发病率较高。对糖尿病并高度怀疑接合菌病的患者,宜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及时联合病灶切除者疗效更佳。

    47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
    王有为, 罗才会, 李红霞, 杨阳, 赵薇, 刘春江
    2016, 11(1):  37-40. 
    摘要 ( 988 )   PDF (807KB) ( 1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真菌感染状况,掌握近期本地区皮肤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结构。方法采用KOH直接涂片或染色显微镜观察与分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菌落进行形态学鉴定,对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中,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25078例,占52.50%。其中皮肤癣菌病9310例(48.94%)、马拉色菌感染8938例(46.99%)、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603例(3.17%)。除外马拉色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其余38839例镜检阳性率40.33%、分离培养阳性率25.99%。分离培养与镜检阳性符合率61.41%。皮肤癣菌菌种结构方面,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88.19%。结论皮肤癣菌病位居皮肤真菌病之首,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亦值得关注。

    荆州地区127例头癣的病原菌分析
    李丽, 方静, 刘进先
    2016, 11(1):  41-43,36. 
    摘要 ( 994 )   PDF (850KB) ( 1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荆州地区头癣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5年6月荆州地区127例经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为头癣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荆州地区头癣发病率于2006年最高,此后呈波动状态,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分离出127株菌株,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紫色毛癣菌(61.42%)、红色毛癣菌(14.17%)和须癣毛癣菌(11.81%)。4种临床类型依次为黑点癣(57.48%)、脓癣(24.41%)、白癣(17.32%)和黄癣(0.79%)。结论荆州地区头癣以黑点癣最为常见,主要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

    短篇论著
    179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药敏分析
    程卫萍
    2016, 11(1):  44-45. 
    摘要 ( 697 )   PDF (769KB) ( 1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儿童面部擦伤后真菌感染1例
    张瑞峰
    2016, 11(1):  46-47. 
    摘要 ( 801 )   PDF (814KB) ( 1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11岁,练习头顶足球后面部红斑,疼痛,结痂4 d。真菌直接镜检发现菌丝及孢子。镜检标本室温放置3 d,见孢子有生长现象。取球场草坪泥土培养发现真菌生长。诊断:面部真菌感染。经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周治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

    真菌病治疗
    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张静, 蔡文莹, 肖星, 马坚池, 席丽艳
    2016, 11(1):  48-50. 
    摘要 ( 1308 )   PDF (788KB) ( 1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对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1次/d,疗程2周;对照组外用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2次/d,疗程2周。在治疗开始及治疗2周、停药2周时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完成了观察。在治疗2周时,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为76.67%,停药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90.00%;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为46.67%和86.67%,对照组为53.33%和80.00%;治疗2周时试验组总有效率为43.33%,对照组为60.00%,停药2周时分别为86.67%和80.00%。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刺激,发生率均为3.33%。结果显示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相似(P>0.05)。结论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

    氟康唑片联合联苯苄唑液治疗花斑糠疹的疗效观察
    刘必庆, 王芳
    2016, 11(1):  51-52. 
    摘要 ( 767 )   PDF (772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以Hsp90为靶点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杨苏腾, 廖勇, 巴根, 吕雪莲, 杨蓉娅
    2016, 11(1):  53-57. 
    摘要 ( 1116 )   PDF (846KB) ( 1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增强抗真菌药物的效能并避免真菌耐药,以分子伴侣Hsp90作为药物靶点是一个新的有前途的策略。对于系统性真菌感染,如果想要达到有效的联合用药效果,就需选择对病原真菌Hsp90有特异性作用的抑制剂。本文总结了Hsp90与病原真菌耐药的关系和对真菌毒力特征的调节,Hsp90功能的调节及其客户蛋白,并讨论了为治疗真菌感染而研发Hsp90抑制剂所面临的挑战。

    新生隐球菌的模式识别受体及下游信号传导
    李颖芳, 潘炜华
    2016, 11(1):  58-61. 
    摘要 ( 1075 )   PDF (839KB) ( 1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隐球菌感染机体后,经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引发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激活核因子NF-κB,进而启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诱导相关炎症因子的生成,活化Th1、Th2、Th17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同时募集巨噬细胞吞噬清除隐球菌。目前对隐球菌模式识别受体的种类及功能仍有待探索,对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需深入,充分研究模式识别受体和下游信号传导,将对隐球菌病的免疫调节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王飞犬小孢子菌的致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徐宇, 杨国玲
    2016, 11(1):  62-64. 
    摘要 ( 885 )   PDF (798KB) ( 1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