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28
    论著
    近平滑念珠菌形态多样性及毒力因子的分泌活性研究
    李小玲, 金方, 陈玉如, 牟丽丽, 刘涛华, 吕倩, 康颖倩
    2015, 10(2):  65-69. 
    摘要 ( 1427 )   PDF (973KB) ( 17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近平滑念珠菌不同临床分离株的菌落和细胞形态及其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SAP)酶活性,阐明该病原真菌的形态多样性及毒力差异。方法 分别用Lee's GlcNAc、Lee's glucose、Spider 3种培养基于37℃培养7株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观察各菌株的菌落及细胞形态;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 (BSA)于30℃培养7株近平滑念珠菌,通过观察形成晕圈能力的强弱确定其毒力因子 (SAP)的分泌活性。结果 7株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在不同条件下菌落表型有较明显的不同,菌落有光滑型、皱褶型及火山口样型,且染色程度不同,各分离株细胞在形成酵母相或菌丝相的能力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SAP酶活性观察实验中检测到各菌株水解晕圈大小从2.55 cm到1.55 cm各不相等。结论 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具有形态多样性,各菌株SAP酶活性明显不同,提示菌株间的毒力有明显差异。

    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的功能研究
    牛理达, 陈晓庆, 赵静, 吴建华, 郑庆虎
    2015, 10(2):  70-74. 
    摘要 ( 952 )   PDF (1858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50株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缺失菌,寻找出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进一步探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致病机制。方法 利用培养生物被膜的方法筛选50株基因缺失菌;利用XTT法验证所筛选出的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被膜形成缺陷;进一步观察ORF19.2500基因缺失菌生长、菌丝形成。结果 用XTT法证明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膜形成缺陷,且生长曲线和滴琼脂平板的方法均提示其生长速率减慢。在spider培养基上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不能诱导菌丝形成,但在YPD+10%小牛血清则菌丝形成正常。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可利用spider培养基缺陷而影响其酵母、菌丝二态性的转化,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

    转录因子RPN4对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许洪涛, 唐若愚, 屈莺歌, 王晓娟, 姜远英, 曹永兵, 颜天华
    2015, 10(2):  75-79. 
    摘要 ( 1074 )   PDF (937KB) ( 1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基因缺失菌库研究转录因子敲除后对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利用药物敏感性差异菌株初步考察可能的耐药性调控机制。方法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点板法 (spot assay)和生长曲线法验证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实时定量PCR (RT-PCR)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差异菌株中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的表达,并通过罗丹明6G外排实验测定外排能力。结果 亲本菌SN250对氟康唑表现为耐药,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高表达,MIC80大于16 μg/mL,大部分转录因子缺失菌与亲本菌SN250表现出相同的耐药性,但转录因子RPN4缺失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升高,MIC80降为0.5 μg/mL;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的表达均降低,20 min和40 min时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降低。结论 转录因子RPN4有可能通过促进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表达和菌株外排能力而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新生隐球菌转录共激活因子MBF1基因的鉴定与敲除
    周兆婧, 孟云芳, 赵静宇, 桑军军, 张超, 法振宗, 方伟, 廖万清
    2015, 10(2):  80-83. 
    摘要 ( 996 )   PDF (942KB) ( 8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新生隐球菌转录共激活因子MBF1基因缺陷菌株。方法 采用套叠PCR方法,构建含有抗性基因NEO以及靶基因上下游同源DNA片段的基因敲除框,通过基因枪将重组片段转化入新生隐球菌,应用PCR筛选和DNA序列测序方法对基因突变株进行鉴定与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基因突变株mbf1。结论 通过基因突变株mbf1的构建,为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转录辅助因子Mbf1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后基因表达谱分析
    聂舒, 李平, 朱红梅, 温海
    2015, 10(2):  84-87. 
    摘要 ( 1422 )   PDF (913KB) ( 9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新生隐球菌GXM能否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隐球菌嗜中枢性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使用Roche NimbleGen 12×135K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与不同浓度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后差异表达的基因;结合基因本体论 (Gene Ontology),使用topGO进行差异基因GO分析,结合GO语义挖掘与隐球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能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信息;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重要基因PIK3C2GADAMDEC1的表达水平变化加以验证。结果 bEnd.3细胞与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前后基因表达对比发现,实验组GXM (90 μg/m)组总共有402个基因表达上调,296个基因表达下调,GXM (180 μg/m)组总共有421个基因表达上调,564个基因表达下调,细胞膜、细胞骨架、磷酸肌醇-3-激酶活化、1-磷酸肌醇-3-激酶活化、细胞紧密连接等生物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为富集;对PIK3C2G基因和ADAMDEC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基因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上升,且与GXM浓度正相关。结论 新生隐球菌GXM能够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PIK3C2G基因、ADAMDEC1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和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有关。

    农杆菌介导的马尔尼菲青霉基因转化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李鑫垒, 李昕, 曹存巍
    2015, 10(2):  88-91. 
    摘要 ( 901 )   PDF (922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马尔尼菲青霉 (PM)基因转化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以二元质粒pDHt/SK为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将pyrG基因插入马尔尼菲青霉尿嘧啶缺陷株SPM4 (pyrG-,niaD-)中,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筛选阳性转化子。运用PCR验证重组子。进一步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农杆菌类型、共培养浓度、转化媒介、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 (AS)等六个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PCR验证pyrG基因成功的插入SPM4中,所得到转化子可稳定传代,通过条件优化,得到转化子约300个/106个细胞。选用AGL-1,以农杆菌共培养浓度为OD600=0.8,AS浓度为200 μmol/L,无膜IM固体共培养基为介质,25℃共培养48 h为最适转化条件。结论 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PM基因转化技术,简化并优化了转化条件,该方法可用于PM基因功能研究。

    隐球菌感染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孟云芳, 法振宗, 方伟, 周兆婧, 伊九, 顾菊林, 廖万清
    2015, 10(2):  92-95. 
    摘要 ( 2176 )   PDF (916KB) ( 8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检测隐球菌不同菌株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方法 本研究应用商品化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应用于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机制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构建模型,以非致病性的酿酒酵母作为阴性对照,比较新生隐球菌不同血清型标准株及基因缺陷株穿越体外血脑屏障能力的差异。结果 跨膜电阻值 (TEER)检测提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构建成功。检测结果显示酿酒酵母作为阴性对照穿越血脑屏障效率最低,新生隐球菌血清A型标准株H99穿越细胞屏障效率最强,血清D型标准株JEC21穿越细胞屏障效率显著低于H99。较之H99,黑色素酶缺陷株lac1穿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效率没有显著差异;尿素酶缺陷株ure1效率显著下降 (P<0.05),约为标准株H99通过率的59.9%;荚膜缺陷株cap59突破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效率最低,约为标准株H99的18% (P<0.001)。结论 隐球菌中枢系统感染体外模型成功构建。新生隐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能力与其血清型以及荚膜、尿素酶等毒力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波氏假阿利什霉复合种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研究
    王红, 万喆, 余进
    2015, 10(2):  96-99. 
    摘要 ( 1074 )   PDF (865KB) ( 1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3株分子鉴定为赛多孢霉复合种的菌株检测其对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M38-A2方案,检测临床来源的9株波氏假阿利什霉 (Pseudallescheria boydii)、6株P.ellipsoidea、1株P.angusta、1株P.fusoidea和6株尖端赛多孢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对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 伏立康唑对所有受试菌株的MIC值为0.25~1 μg/mL,泊沙康唑为2~4 μg/mL。伊曲康唑对P.ellipsoidea、尖端赛多孢的MIC值为2~>16 μg/mL,对波氏假阿利什霉、P.angustaP.fusoidea的MIC值为2~4 μg/mL。两性霉素B对5种菌的MIC值均为为4~>16 μg/mL。结论 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波氏假阿利什复合种中不同种的敏感性未见明显差异。该复合种对伏立康唑最敏感,泊沙康唑其次,伊曲康唑变化较大,两性霉素B的效果最差。

    458例包皮龟头炎真菌感染检测及药敏试验
    曹伟胜, 陈少南, 韦方铨, 陈伟华, 张凤霞
    2015, 10(2):  100-103. 
    摘要 ( 1198 )   PDF (851KB) ( 1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本地区包皮龟头炎患者中真菌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采用显微镜、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ID32C酵母菌鉴定卡和Rosco纸片扩散法对包皮龟头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念珠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458例患者中153例直接镜检阳性,培养分离出念珠菌共157株,念珠菌培养阳性率为33.4% (153/458),其中白念珠菌116株,占73.9% (116/157),非白念珠菌41株,占26.1% (41/157);120例对照组中有17例培养出念珠菌,阳性率为14.2% (17/120),其中白念珠菌6株,占35.3% (6/17),非白念珠菌11株,占64.7% (11/17)。包皮龟头炎患者组念珠菌的培养阳性率和白念珠菌的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5,χ2=10.72,P均<0.05)。157株致病菌株对制霉菌素和酮康唑的敏感率均>90%,分别为97.5%和93.0%,对氟康唑敏感率为79.6%,而对特比萘芬敏感性最低,为33.8%。结论 念珠菌感染是本地区包皮龟头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感染的致病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分离的致病性念珠菌对多烯类药物敏感率较高,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不同菌型其药敏谱存在差异。

    不同浓度5-氨基酮戊酸对光动力方法抗白念珠菌效果的影响
    徐辉, 陈虹霞, 邹先彪
    2015, 10(2):  104-107. 
    摘要 ( 980 )   PDF (894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测定白念珠菌内不同光敏剂浓度下生成原卟啉IX (PpIX)的水平及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5-ALA-PDT)对白念珠菌的抑菌率,为临床选择最佳光敏剂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制备白念珠菌悬液,与ALA避光孵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pIX产生情况,MTT法测定5-ALA-PDT对白念珠菌生长的抑制率。结果 白念珠菌与ALA避光孵育后有荧光物质PpIX产生,ALA光敏剂浓度与PpIX强度呈正相关,当ALA浓度到达300 mg/mL时,PpIX强度将不再增加。对照组无荧光物质出现。结论 ALA-PDT对白念珠菌抑制效应同光敏剂浓度密切相关。这为临床ALA-PDT治疗白念珠菌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分析
    周莹, 范丽, 杨振悦, 李华, 刘士远
    2015, 10(2):  108-112. 
    摘要 ( 1110 )   PDF (1246KB) ( 1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形态学上类似肿瘤样病变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的基本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53例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中32 (60.4%)例为隐球菌感染,21 (39.6%)例为曲霉菌感染。29 (54.7%)例为单发病灶,24 (45.3%)例为多发病灶。CT表现为实性肺结节的30 (56.6%)例,表现为实性肺部肿块的10 (18.9%)例,两者都有的13 (24.5%)例。病灶大小1~7 cm,中位大小2.5 cm。53例中病灶位于胸膜下32 (60.4%)例,肺内其他部位21 (39.6%)例。隐球菌和曲霉菌在病灶特征、形态、分叶征、毛刺征、晕征及其他伴随病变如片状浸润灶、粟粒样结节、淋巴结肿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病灶部位 (χ2=10.633)、边界 (χ2=4.828)及病灶内有无空洞或空腔性病变 (χ2=18.70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以隐球菌及曲霉菌感染多见,两种真菌感染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与肺内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病例报告
    须癣毛癣菌所致面部体癣继发癣菌疹1例
    许凤妮, 胡文英, 冉玉平, 代亚玲
    2015, 10(2):  113-114. 
    摘要 ( 1409 )   PDF (906KB) ( 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面部体癣后继发的癣菌疹。患者女,10岁,因右眶周红斑、鳞屑10 d就诊。鳞屑直接镜检查见菌丝,培养生长的菌落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内服特比萘芬、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8 d后面部及颈胸部出现片状红斑,考虑为癣菌疹,加服抗过敏、抗炎药物 (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卤米松/三氯生软膏14 d后皮损消退。

    真菌病治疗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念珠菌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蔡晴, 戴鹤骏, 高志琴, 杨虹, 任香玉, 张敏, 杨连娟
    2015, 10(2):  115-117. 
    摘要 ( 1175 )   PDF (841KB) ( 1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念珠菌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6例0~3岁念珠菌性皮炎的患儿,均经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确诊,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连续7~14 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真菌学变化。结果 26例患儿治疗7 d临床评分均值由6分下降至1.35分,下降幅度超过75%。治疗7 d临床痊愈率为57.69%,有效率为92.3%,真菌学阴转率为88.46%;14 d临床痊愈率为92.3%,真菌学阴转率为92.3%。停药后第14天随访痊愈患儿91.67%未见复发。仅1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诊疗规范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年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2015, 10(2):  118-125. 
    摘要 ( 972 )   PDF (907KB) ( 1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顾菊林无绿藻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分型研究新进展
    李文静, 刘锦燕, 史册, 王影, 孙景勇, 项明洁
    2015, 10(2):  126-128. 
    摘要 ( 1052 )   PDF (863KB) ( 1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基因序列为鉴定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其客观、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分子鉴定无绿藻的"金标准"。该文对近年来应用在无绿藻鉴定和分型方面的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 (Single Stranded Conformation Polymophism,SSCP)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质谱 (Mass Spectrometry,MS)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