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28
    论著
    CARD9缺陷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免疫功能的研究
    梁嫔, 王晓雯, 万喆, 李若瑜
    2015, 10(1):  1-5. 
    摘要 ( 1185 )   PDF (1079KB) ( 2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ARD9缺陷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的免疫功能.方法 提取CARD9缺陷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使其与白念珠菌进行孵育.采用菌落计数法及MTT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对白念珠菌的杀伤,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及吞噬能力,电镜观察吞噬溶酶体的超微结构,流式微球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IL-8的分泌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RD9缺陷患者中性粒细胞对白念珠菌孢子的杀伤及IL-8的表达存在缺陷,菌丝杀伤能力、活性氧的产生、吞噬能力以及吞噬溶酶体的结构无明显异常,且血清调理后杀伤能力以及IL-8的表达得到恢复.结论 CARD9蛋白在中性粒细胞杀伤白念珠菌孢子免疫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血清调理可恢复该缺陷.
    菌落PCR改良技术快速鉴定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实验研究
    张德全, 刘涵, 廖勇, 夏志宽, 杨冬倩, 杨阳, 吕雪莲, 杨蓉娅
    2015, 10(1):  6-10. 
    摘要 ( 955 )   PDF (1029KB) ( 1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快速鉴定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的简便方法.方法 分别应用直接法、直接离心法、酶解法、酶解改良法4种方法进行样本预处理后的菌落PCR技术检测16株T.asahii,评价上述4种方法的敏感性和微量样本阳性率,同时与DNA常规提取法P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酶解改良法、直接法、常规提取法敏感性均为102 CFU/mL,阳性率分别为93.75%、75%、50%;直接离心法敏感性为104 CFU/mL,阳性率为43.75%;酶解法结果为阴性.结论 酶解改良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PCR模板获取方法,适用于菌落PCR技术对T.asahii进行快速鉴定时的样本预处理.
    格特隐球菌在河北地区引起1例脑膜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窦红涛, 万喆, 杨启文, 王瑶, 王贺, 谢秀丽, 刘娟, 李若瑜, 徐英春
    2015, 10(1):  11-15. 
    摘要 ( 1420 )   PDF (935KB) ( 1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1例我国河北地区由格特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并对该菌进行试验研究.方法 将分离自患者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别接种于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和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 (CGB)培养基35℃培养,使用API 20C AU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 2 Compact、生物梅里埃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MALDI-TOF MS)、r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菌种鉴定,并使用ATB FUNGUS 3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 该菌在显色培养基上35℃培养48 h后为白色略带粉色菌落,在CGB培养基35℃培养5 d后使CGB培养基由黄色变为蓝色.API 20C AUX、Vitek 2 Compact和MALDI-TOF MS的鉴定结果均为新生隐球菌,r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均提示该菌为格特隐球菌.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4 μg/mL、≤0.5 μg/mL、≤1 μg/mL、≤0.125 μg/mL、≤0.06 μg/mL.结论 CGB培养基、r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能够区分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应重视格特隐球菌的分离鉴定.
    多聚泛素UBI4低表达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功能影响
    孟云芳, 周兆婧, 杨雅骊, 赵静宇, 张超, 法振宗, 桑军军, 方伟, 廖万清
    2015, 10(1):  16-21. 
    摘要 ( 962 )   PDF (982KB) ( 1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新生隐球菌的多聚泛素UBI4低表达菌株,检测UBI4低表达对新生隐球菌生长和毒力的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融合PCR方法,扩增含有UBI4基因的片段,将其与含有组蛋白启动子的质粒融合.通过基因枪将重组质粒片段转化入新生隐球菌,应用PCR筛选、DNA序列测序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基因重建株进行鉴定与验证.检测多聚泛素UBI4低表达菌株对多种应激耐受力、生长曲线以及对蜡蛾感染的毒力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多聚泛素UBI4低表达.表型检测结果提示:较之标准株,UBI4低表达株生长速率下降,对高温、H2O2和NO应激以及多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显著增强;同时,UBI4下调表达后隐球菌对蜡蛾的毒力显著下调.结论 我们的研究初步证实多聚泛素蛋白UBI4对新生隐球菌的生长增殖、应激应答以及感染能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后续深入探讨新生隐球菌泛素系统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谈鑫, 潘炜华, 邓淑文, 郭芸, 雷文知, 张超, 周兆婧, 方文捷, 闻轶旸, 沈帅帅, 朱双, 姚志荣, 郑捷, 邓丹琪, 廖万清
    2015, 10(1):  22-24,5. 
    摘要 ( 1249 )   PDF (1349KB) ( 2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探讨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和角层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4 CFU/mL,孵育温度30℃,培养时间7 d.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对照孔对比,100%生长抑制的最低浓度.最低有效浓度 (ME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生长对照孔比较,50%以上生长抑制.结果 特比萘芬对138株暗色真菌最低有效浓度 (MEC),MEC范围0.008~0.125 μg/mL,MIC范围0.008~0.25 μg/mL.国产盐酸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与进口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体外抗菌活性较高,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黏附作用的影响
    张梦翔, 夏丹, 施高翔, 陆克乔, 邵菁, 吴大强, 汪天明, 汪长中
    2015, 10(1):  25-30. 
    摘要 ( 1114 )   PDF (975KB) ( 2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 (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平板法检测与BAEB共培养2 h、4 h时白念珠菌的CFU;XTT还原法检测与BAEB共培养2 h、4 h的白念珠菌代谢活性;试管法检测白念珠菌絮凝能力;水-烃两相法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活力;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细胞形态;qRT-PCR法检测黏附相关基因ALS1CSH1HWP1ALS5ALA1INT1MNT2ALS3的表达.结果 512、1 024 μg/mL BAEB可显著抑制黏附2 h、4 h时的白念珠菌的CFU及代谢活性;肉眼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512、1 024 μg/mL BAEB可明显延缓絮凝产生的时间;256、512、1 024 μg/mL的BAEB均能够显著减少白念珠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qRT-PCR检测表明1 024 μg/mL的BAEB作用后,ALS1CSH1ALA1ALS3INT1HWP1分别下调18.7%、36%、37.8%、29.6%、19.9%、21.6%,ALS5MNT2未产生明显变化.结论 BAEB可能通过调节黏附相关基因抑制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的黏附作用.
    中国大陆肝炎患者合并接合菌感染19例回顾性分析
    胡尊琪, 赵静宇, 方伟, 潘炜华, 廖万清, 蔡清萍
    2015, 10(1):  31-34. 
    摘要 ( 1083 )   PDF (878KB) ( 18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10余年间病毒肝炎合并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 检索分析重庆维普、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师协会全文期刊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200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区肝炎合并接合菌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共检索文献10篇,病例19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7.6岁,男女比例为18:1,总死亡率为78.95%.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较之单独抗真菌药物疗效更好.结论 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肝炎合并接合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肝炎并高度怀疑接合菌感染的患者,宜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及时联合病灶切除者疗效更佳.
    短篇论著
    “和谐使命-2014”南太四国门巡诊浅部真菌病浅析
    刘必庆, 王芳
    2015, 10(1):  35-36. 
    摘要 ( 780 )   PDF (796KB) ( 2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黄曲霉感染1例
    周万青, 洪骏, 张之烽, 张葵
    2015, 10(1):  37-38. 
    摘要 ( 1059 )   PDF (904KB) ( 1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报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黄曲霉1例.患者男,26岁.因陈旧性交叉韧带断裂在某医院行自体肌腱右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1周发生感染症状,常规抗细菌药物无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真菌培养诊断为黄曲霉关节感染.经过关节腔内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关节腔内两性霉素B灌注给药 (1%两性霉素B 20 mL,qd),联合伏立康唑 (200 mg,q12 h)口服抗真菌治疗,28 d后病情好转出院.
    综述
    树突状细胞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王瑞丽, 廖勇, 敖俊红
    2015, 10(1):  39-43,21. 
    摘要 ( 1213 )   PDF (1399KB) ( 15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数量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是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枢纽,DCs在病原微生物抗原的识别与呈递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研究证明,DCs可通过其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有效识别病原真菌的抗原,并在诱导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树突状细胞分类及其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的识别作用进行系统叙述.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治进展
    聂舒, 朱红梅, 温海
    2015, 10(1):  44-48. 
    摘要 ( 931 )   PDF (884KB) ( 17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球菌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枢感染是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CM,简称“隐脑”)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贺小圆, 赵明峰
    2015, 10(1):  49-53. 
    摘要 ( 1209 )   PDF (879KB) ( 17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真菌耐药和抗真菌药物品种有限有关.念珠菌是人体内的重要条件致病真菌,其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靶酶的改变、靶位的缺乏、真菌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下降、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增高、固醇合成旁路下游的改变、生物膜的形成等,最新文献报道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念珠菌的耐药形成中存在一定作用.该文就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白念珠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朱丹婷, 李景, 俞立英
    2015, 10(1):  54-58. 
    摘要 ( 1092 )   PDF (875KB) ( 1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在体表及黏膜宿主共栖生存,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是单细胞假菌丝酵母菌,形态上具有双相性,即菌丝相和孢子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和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如黏附、芽管、水解酶、生物膜、群体感应等有关.该文综述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中医外治足癣的研究进展
    李苏, 房梁柱, 范斌
    2015, 10(1):  59-61. 
    摘要 ( 1228 )   PDF (820KB) ( 2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中医称之为“脚湿气”.近年来中医治疗足癣疗效明显,取得一定进展.该文就有关中医外治方法及其疗效评价进行概述.
    双相真菌形态转换与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侯彬彬, 张振颖, 刘晓明
    2015, 10(1):  62-64. 
    摘要 ( 1071 )   PDF (832KB) ( 2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