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28
    论著
    条件启动子pCTR4在隐球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应用
    赵静宇, 法振宗, 方伟, 孟云芳, 张超, 周兆婧, 潘炜华, 廖万清
    2014, 9(1):  1-6. 
    摘要 ( 1656 )   PDF (848KB) ( 10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条件启动子pCTR4的质粒构建以及其在新生隐球菌中的同源置换,研究其在隐球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套叠PCR,构建含报告基因NEO的铜离子抑制性启动子质粒pNEO/CTR4和启动子同源重组框,并利用基因枪将其转化入新生隐球菌感受态细胞,常规及实时定量PCR检测条件启动子对目的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结果 成功构建了质粒pNEO/CTR和隐球菌条件启动子重建菌株,条件启动子pCTR4对目的基因具有预期的转录诱导和抑制效果。结论 新建铜离子抑制性启动子质粒pNEO/CTR4可以应用于对隐球菌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隐球菌泛素编码基因UBI1并非致死性关键基因。我们的研究为今后新生隐球菌泛素系统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CRK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形态、黏附、生物被膜的影响
    赵静, 刘继勇, 张海, 曹永兵, 郑庆虎, 吴建华
    2014, 9(1):  7-11. 
    摘要 ( 1000 )   PDF (842KB) ( 10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CRK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形态、黏附、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计算菌丝形成率,比较CRK1基因缺失菌(Δcrk1菌)及标准菌SC5314形成菌丝的能力;建立肠黏膜模型,计算黏附率,评价CRK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黏附的影响;MTT法及结晶紫法(CV)评价CRK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与SC5314相比,Δcrk1菌分别在10%胎牛血清和RPMI-1640培养条件下形成菌丝能力均较弱,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Δcrk1菌在60、90、120 min时对肠黏膜的黏附数明显少于标准菌SC531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MTT法、结晶紫法两种方法证实了,在经48 h培养后,Δcrk1菌与其标准菌SC5314相比,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弱,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RK1基因缺失影响白念珠菌菌丝二态性的转化,进而影响黏附力和生物被膜的形成。
    电穿孔介导马尔尼菲青霉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陈阳霞, 顾桉菁, 梁宇恒, 马团, 席丽艳
    2014, 9(1):  12-15. 
    摘要 ( 1317 )   PDF (830KB) ( 1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和优化马尔尼菲青霉电穿孔转化体系,为其基因功能研究提供良好平台。方法 直接使用马尔尼菲青霉缺陷株SPM4(pyrG-niaD-)萌发孢子进行电穿孔转化,并通过改变孢子龄、孢子萌发时间、质粒浓度、电场强度等影响因素对体系进行优化。结果 适合SPM4电穿孔转化条件为:孢子龄为6 d,孢子萌发时间为4 h,电场强度为5 kV/cm。上述条件下分别使用1 μg环状或线性化质粒DNA转化SPM4,平均可得到21个和13个转化子。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电穿孔转化效率高,重复性好,针对SPM4萌发孢子,环状质粒较线性化质粒电穿孔转化效率高。
    磷脂酸含量测定法评价烟曲霉孢子对肺上皮细胞磷脂酶D活性的影响
    王硕, 韩雪琳, 高欢, 宗浩, 韩黎
    2014, 9(1):  16-19. 
    摘要 ( 1048 )   PDF (889KB) ( 10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优化检测烟曲霉刺激A549细胞后磷脂酸(phosphotidic acid,PA)含量变化的方法,间接反应细胞内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活性变化。方法 建立烟曲霉ATCC13073刺激肺上皮细胞模型;采用甲醇氯仿法提取胞内脂质;用改良的磷脂酸含量测定法测定PA标准品和细胞内PA水平变化规律。结果 PA标准品在5~250 μmol/L呈线性关系;经膨胀孢子刺激后,肺上皮细胞内PA含量显著升高,休眠孢子在这一过程中对肺上皮细胞内PA含量无明显作用。结论 改良的PA测量法能快速、稳定而有效地测定细胞内的PLD活性。烟曲霉膨胀孢子能显著激活肺上皮细胞内的PLD活性。
    Nd:YAG1064nm激光、伊曲康唑治疗轻中度甲真菌病近期疗效分析
    徐婧, 禚风麟, 张蕊娜, 赵俊英
    2014, 9(1):  20-23. 
    摘要 ( 1196 )   PDF (786KB) ( 10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Nd:YAG1064nm激光治疗机、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60例,病甲共125个。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以Nd:YAG1064nm激光治疗;B组予以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每组均于第8周、第16周、第24周时随访,随访时予以真菌学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A组第8周、16周、24周有效率分别为78.9%、52.6%、52.6%,B组第8周、16周、24周有效率分别为80.9%、66.2%、67.6%。A、B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在轻中度甲真菌病患者中,激光治疗和药物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大。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谱及耐药性6年变化趋势
    张伟, 林兆奋, 赵瑾, 许诗琼, 单红卫
    2014, 9(1):  24-27,33. 
    摘要 ( 1035 )   PDF (1245KB) ( 10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近6 a临床分离真菌株的菌种结构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2007~2012年从我院1 435例ICU患者中分离出的1 435株真菌均为首次分离的菌株。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回顾性分析了分离真菌株的菌种结构和主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7~2012年间,我院ICU真菌检出阳性标本总数从159株/a逐年增加至396株/a。其中,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曲霉的构成比波动范围分别为34.6%~50.3%、6.3%~9.6%、1.3%~3.2%,2010~2012年较2007~2009年构成比总体均有上升趋势,P=0.02。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构成比波动范围分别为13.6%~17.3%、9.4%~22.6%、1.4%~5.2%,P=0.18,构成比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2010~2012年较2007~2009年,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的变化均呈降低趋势,P=0.02。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的变化均呈降低趋势,P=0.02;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P=0.02。结论 我院ICU近6 a来白念珠菌仍然为临床最常见的真菌分离株,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及曲霉占总真菌分离株的百分比有上升趋势。白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均呈降低趋势,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297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
    张伟铮, 陈力, 赵瑾, 陈江汉
    2014, 9(1):  28-30,35. 
    摘要 ( 1110 )   PDF (1216KB) ( 9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rDNA)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短篇论著
    某高校大学生浅部真菌感染情况调查
    张欠欠, 辛轲, 汪佩
    2014, 9(1):  31-33. 
    摘要 ( 1024 )   PDF (768KB) ( 9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口服氟康唑致固定性药疹1例
    杨连娟, 朱红梅, 温海
    2014, 9(1):  34-35. 
    摘要 ( 1118 )   PDF (765KB) ( 10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医师经常用氟康唑口服来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很少发生固定性药疹。固定性药疹是一种轻型药疹,每次服用同样药物后常在同一部位发生相同皮疹。该文报道1例48岁女性,口服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后出现固定性红斑的病程经过,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没有出现交叉过敏现象。
    真菌病治疗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陈金鹏, 汪荣, 徐辉勇, 张鹏, 章剑
    2014, 9(1):  36-38,46. 
    摘要 ( 1092 )   PDF (1261KB) ( 10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44例(44眼)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根据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是否累及角膜内皮分别行DLKP 28例(28眼)或PKP 16例(16眼)。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术后真菌复发情况以及拆线后两周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散光。结果 术后角膜病理切片检查均检出真菌。术后DLKP组有1例、PKP组有3例出现排斥反应,经抗排斥治疗后均好转。拆线后两周最佳矫正视力DLKP组为0.59±0.04,PKP组为0.41±0.05,两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77,P=0.01);角膜地形图散光DLKP组为(2.0±0.17)D;PKP组为(2.9±0.30)D,两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88,P=0.016)。结论 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客观依据。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均有良好的疗效,DLKP术后视觉疗效优于PKP。
    小剂量维胺酯联合氟康唑治疗角化型足癣疗效观察
    宋东燕
    2014, 9(1):  39-40. 
    摘要 ( 903 )   PDF (744KB) ( 1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小剂量维胺酯联合氟康唑治疗角化型足癣疗效。方法 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85例,对照组180例。治疗组餐后服用维胺酯胶囊,根据患者体重,按1 mg/(kg·d),分3次口服;同时服用氟康唑片,150 mg/次,每周1次。对照组只服用氟康唑片,150 mg/次,每周1次。两组均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4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68.9%。结论 小剂量维胺酯联合氟康唑治疗角化型足癣疗效高,副作用小,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继续教育
    晚清报刊所载真菌类专篇汇录
    芦笛
    2014, 9(1):  41-46. 
    摘要 ( 1178 )   PDF (772KB) ( 1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真菌学知识对于近代中国真菌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启蒙作用。在全面分析其影响之前,有必要先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整理,而这些文献中大部分都分布于多种晚清报刊。经过整理和统计,本文共辑得89份真菌类专篇文章,其中大型真菌类44篇、霉菌类27篇、酵母菌类18篇,分布于26种报刊。这些文章中注明是译作的只有28篇,但其余的文章中涉及西方真菌科学知识的实际上都属于介译性质。这些真菌学知识部分是通过日文图书或期刊文献间接引入,部分是直接译自西方的科学文献。
    综述
    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及抗体研究进展
    张艳霞, 阎澜, 姜远英
    2014, 9(1):  47-51,64. 
    摘要 ( 1361 )   PDF (1274KB) ( 10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
    陈霞, 崔凡, 林昭春
    2014, 9(1):  52-55,59. 
    摘要 ( 1341 )   PDF (1262KB) ( 10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引起浅部、深部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先天免疫反应在宿主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起主导作用。介导宿主抗念珠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包括一系列真菌识别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宿主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宿主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机制进行综述。
    紫外线对白念珠菌的影响
    张蕾, 杨维玲
    2014, 9(1):  56-59. 
    摘要 ( 1213 )   PDF (775KB) ( 1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外线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能显著影响包括白念珠菌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生长及生理过程。研究发现白念珠菌受紫外线照射后菌丝形成被抑制,孢子形成增多且没有向光性;脉冲紫外线辐射可通过多靶点程序使白念珠菌失活;rad51缺陷株比rad52缺陷株更易受紫外线损害,同时紫外线可导致白念珠菌杂合性丢失。研究还发现UVC治疗可明显减少烧伤后真菌微生物感染,核黄素/UVA治疗可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因此紫外线对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真菌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石莉娜, 刘晓峰
    2014, 9(1):  60-64. 
    摘要 ( 1138 )   PDF (774KB) ( 9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真菌多样性的认识日渐提高。该文主要综述了研究真菌多样性方法的主要发展历程,介绍几种有关真菌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序列标签标记的高通量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技术,并且阐述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此领域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