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28
    论著
    无绿藻对小鼠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康俞莉, 赵颖, 章强强
    2013, 8(5):  257-260. 
    摘要 ( 1190 )   PDF (840KB) ( 9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无绿藻是否能够影响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影响Th17细胞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方法 体外培养无绿藻,用尼龙毛柱法分离培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按照1∶5的比例将两者在transwell培养板上共培养,培养2 h、4 h、8 h、12 h、24 h、48 h,分别收集T淋巴细胞,留取培养上清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 从共培养2 h开始,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Th17细胞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共培养8 h后趋于稳定 (P<0.05);从共培养2 h开始,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逐渐升高,8 h后出现下降,24 h后趋于稳定 (P<0.05)。结论 在与T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无绿藻抑制了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但是在最初2~8 h可以促进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释放。
    新生隐球菌荚膜GXM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产ATP能力及其凋亡的影响
    周洁, 潘炜华, 廖万清
    2013, 8(5):  261-264. 
    摘要 ( 1240 )   PDF (797KB) ( 10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GXM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GXM干预后的神经小胶质细胞能量产物ATP含量的改变情况。②采用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ide,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GXM细胞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① GXM体外可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产ATP能力下降。② GXM体外可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 新生隐球菌可通过GXM诱导能量代谢紊乱和凋亡来对神经小胶质细胞产生影响。
    甲真菌病体外模型研究
    胡婵, 朱红梅, 谭宏月, 李平, 赵瑾, 陈力, 温海, 宋维芳
    2013, 8(5):  265-268. 
    摘要 ( 1373 )   PDF (881KB) ( 1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个简单、经济的新的甲真菌病体外模型。方法 制备猪甲板,在其腹侧面中央黏贴一个“O”型圈,将受试菌液加入“O”型圈内,将甲板放置培养皿中培养,用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的方法动态观察不同真菌侵袭甲板的情况。结果 用猪甲板制备甲真菌病体外模型,通过该模型观察了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以及白念珠菌穿透甲板的能力。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到了真菌动态穿透甲板的过程。结论 该模型适用于评估真菌对甲板的致病作用。
    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杨连娟, 莫小辉, 杨虹, 高志琴, 张楚光, 余茜, 朱红梅, 温海
    2013, 8(5):  269-273. 
    摘要 ( 1589 )   PDF (816KB) ( 1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甲真菌病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的疗效。方法 我们将须癣毛癣菌接种在新西兰白兔的后肢趾甲上,构建兔甲真菌病模型,感染成功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真菌在甲内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并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4周,用真菌学半定量培养评估其疗效。结果 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须癣毛癣菌感染新西兰白兔的甲真菌病模型构建成功,接种1周后趾甲近端即出现白色、淡黄色云雾状的改变,与人甲真菌病的临床改变相似。组织学可以看到有隔分支菌丝穿入甲板,到达甲床。接种后2、4、6周,模型甲总体感染率分别为52.78%、77.78%和83.33%。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2、4周时真菌学有效率分别是22.22%和66.67%。结论 成功建立了甲真菌病的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估了外用抗真菌药的疗效,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4周的真菌学有效率为66.67%。
    以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金标准”评估Rapid ID Yeast Plus及API20C AUX对酵母样真菌的鉴定效能
    范欣, 王贺, 苏霄翔, 肖盟, 马雪菲, 马超越, 刘旭光, 马然, 吴玥, 陈艳钊, 徐英春
    2013, 8(5):  274-280. 
    摘要 ( 1404 )   PDF (778KB) ( 9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分子生物学方法为“金标准”对两种商品化酵母样真菌鉴定产品Rapid ID Yeast Plus (简称RapID YST)及API20C AUX (简称API20C)的鉴定效能进行评估。方法 从2010年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监测网菌株库中筛选酵母样真菌25种,共计194株。其中,包含临床最常见的5种酵母样真菌 (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共130株,占研究总菌株数的67.0%。所有菌株已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鉴定至种水平。菌株复苏分纯后,严格按照产品操作指南,平行进行RapID YST和API20C鉴定。结果 所研究菌株中,有181株 (18种)在RapID YST鉴定菌种数据库中,所有在库菌株种及复合体鉴定正确率为87.8% (159/181)。相比,API鉴定菌种库包含菌株174株 (18种),在库菌株种及复合体鉴定正确率为92.0% (160/174)。RapID YST与API20C对于5种临床常见的酵母样真菌的种鉴定正确率分别为93.1%和97.1%。对于库外菌株,RapID YST的鉴定错误率分别为23.1% (3/13),相比API20C的鉴定错误率为60.0% (12/20)。综合此次评估结果,二者对酵母样真菌的鉴定效能无显著差异 (McNemar检验,P>0.05)。结论 两种商品化产品对酵母样真菌的鉴定效能基本一致;相较而言,RapID YST在操作便捷性、检测时间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临床分离酵母菌鉴定能力的评估
    窦红涛, 肖盟, 范欣, 杨启文, 王瑶, 王贺, 刘娟, 谢秀丽, 徐英春
    2013, 8(5):  281-284. 
    摘要 ( 1343 )   PDF (754KB) ( 9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方法 选取白念珠菌18株,热带念珠菌22株,光滑念珠菌19株,克柔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菌4株,平常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菌1株,链状念珠菌1株,乳酒念珠菌1株,希木龙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3株,皱褶念珠菌1株,菌膜念珠菌3株,共计120株。借助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使用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上述菌株。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与ITS4对所有受试菌株的r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并作为金标准与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的结果比较,同时使用MALDI-TOF MS质谱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除了对1株挪威念珠菌、1株平常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1株皱褶念珠菌未能鉴定以及1株链状念珠菌、1株克柔念珠菌、2株菌膜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鉴定错误外其余试验菌株鉴定均正确,鉴定准确率为92.5%。所有鉴定结果均在17 h内获得,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鉴定时间均小于6 h,并且不受推荐培养基的限制。所有菌株MALDI-TOF MS的鉴定结果与其rDNA 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多数酵母菌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到种,但对某些少见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有待进一步考证。
    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
    葛覃, 刘延, 滕宗荣, 沈健
    2013, 8(5):  285-288,293. 
    摘要 ( 1454 )   PDF (1226KB)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通过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有无降低RVVC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48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的非孕育龄妇女,急性期阴道给予克霉唑栓强化治疗。达到临床及真菌治愈标准后,随机分为3组采取不同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或临床观察。A组:每月月经净后3~7 d,继续单次阴道给予克霉唑栓500 mg,为期3个月;B组:每月月经净后口服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1次/d,3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对照组:仅作随访观察。各组在巩固治疗期间及巩固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巩固治疗期间,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17人 (10.12%)和23人 (13.61%)出现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巩固治疗结束后,随访第3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31人 (21.83%)和37人 (26.62%)出现复发;随访第6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73人 (51.41%)和79人 (56.83%)出现复发,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A、B组间各阶段复发率无显著差异 (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VVC近期治愈后采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能够抑制念珠菌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控制阴道局部炎症反应,有效预防复发,效果满意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短篇论著
    294株白念珠菌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
    赵景, 耿玉兰, 赵帅, 刘月彩, 赵小洁, 李彦明
    2013, 8(5):  289-290. 
    摘要 ( 1178 )   PDF (736KB) ( 1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常人甲真菌病与糖尿病患者甲真菌病的比较
    牛云彤, 沈继春, 卢涛, 林春玲, 徐海环, 刘洁
    2013, 8(5):  291-293. 
    摘要 ( 966 )   PDF (745KB) ( 9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失败1例
    王润超, 王爱平, 万喆, 李若瑜
    2013, 8(5):  294-296. 
    摘要 ( 1227 )   PDF (806KB) ( 1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病治疗
    复方乳酸涂剂联合盐酸特比萘芬治疗甲癣疗效观察
    赵卓
    2013, 8(5):  297-298. 
    摘要 ( 1110 )   PDF (756KB) ( 1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复方乳酸涂剂联合盐酸特比萘芬治疗甲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甲癣患者临床98例,随机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单一治疗组将复方乳酸涂剂涂,直接涂在病甲上,2次/d,6个月后判定疗效。联合治疗组:在单一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盐酸特比萘芬片0.25 g口服1次/d,连服6周为1个疗程。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单一治疗组有效率为62.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4%。结论 复方乳酸涂剂联合盐酸特比萘芬片对甲癣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效果满意。
    继续教育
    常见致病真菌基因与蛋白质研究中的格式规范
    卫凤莲, 陈裕充, 温海
    2013, 8(5):  299-301,310. 
    摘要 ( 1033 )   PDF (1230KB) ( 1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中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不规范的情况,在《TIG遗传命名指南》基础上,探讨念珠菌、曲霉、隐球菌这几种常见致病真菌的基因及蛋白质规范表达方法。

    综述
    宿主抗曲霉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阎玉彦, 赵作涛, 刘红刚
    2013, 8(5):  302-306. 
    摘要 ( 1329 )   PDF (790KB) ( 9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免疫受损患者日益增多,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逐渐增加,并越来越受到关注。阐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命题。宿主的免疫对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宿主对曲霉菌的免疫机制是研究曲霉菌感染的基础,该文就宿主对曲霉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抗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万雪, 贺丹, 王丽
    2013, 8(5):  307-310. 
    摘要 ( 1595 )   PDF (770KB) ( 1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新进展
    颜钰, 曹颖瑛, 姜远英
    2013, 8(5):  311-315. 
    摘要 ( 1385 )   PDF (776KB) ( 10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抗原抗体检测进展
    陈玲, 王红
    2013, 8(5):  316-320. 
    摘要 ( 1218 )   PDF (769KB)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