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28
    论著
    长片段融合PCR在构建烟曲霉rho1基因回补株中的应用
    韩改革, 贾晓东, 韩雪琳, 赵帅, 韩黎
    2013, 8(3):  129-133. 
    摘要 ( 1382 )   PDF (1303KB) ( 10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融合PCR是一种常用的构建重组片段或重组质粒的手段,但长片段融合PCR的难度较大。文中将探讨长片段融合PCR过程中引物设计及扩增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方法 以构建烟曲霉 rho1基因回补株为例,采用融合PCR的方法扩增重组片段 (长达6.5 kb),在引物设计时引入不同大小的同源区,并设置不同的扩增体系。结果 当设计引物的同源区为35 bp,选用具有高扩增效率、高保真性的DNA聚合酶,以及各片段在融合PCR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15 ng/μL时,实现了长达6.5 kb的片段扩增并完成了烟曲霉rho1回补株的构建。结论 在合适的PCR引物设计、片段浓度配比及聚合酶条件下,长片段融合PCR在丝状真菌的基因敲除及回补株的构建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动物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其活性的检测
    周洁, 潘炜华, 廖万清
    2013, 8(3):  134-136. 
    摘要 ( 1666 )   PDF (835KB) ( 1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种简便易行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大鼠皮下置管法构建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并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新生隐球菌体内形成生物膜的结构;采用MTT法对获得的体内生物膜结构进行活性的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感染模型;MTT法检测体内生物膜活性表明,随着体内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膜活性增强,与直接镜检和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对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内活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格特隐球菌HOG1基因的敲除及重建
    皇幼明, 娄永华, 朱红梅, 温海
    2013, 8(3):  137-141. 
    摘要 ( 979 )   PDF (1583KB)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格特隐球菌HOG1基因缺陷株和HOG1基因重建株。方法 从格特隐球菌基因组扩增HOG1基因,通过部分基因缺失方法,获得缺陷基因dHOG1。将获得的HOG1基因及其缺陷基因dHOG1分别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GAPzα-A,构建pGAPzα-HOG1及pGAPzα-dHOG1质粒。将pGAPzα-dHOG1质粒转染隐球菌原始株,通过筛选获得HOG1基因缺陷菌株;同样方法将pGAPzα-HOG1质粒转染格特隐球菌HOG1基因敲除菌株,获得HOG1基因重建株。结果 RT-PCR结果示:格特隐球菌HOG1基因缺陷株不转录表达完整的HOG1基因,而HOG1基因重建株可以转录表达完整的HOG1基因片段。结论 成功获得格特隐球菌HOG1缺陷株和HOG1基因重建株,为后续格特隐球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PNP对白念珠菌杀菌效果研究
    连昕, 陈娟, 冯爱平, 曾敬思, 郑岳臣
    2013, 8(3):  142-146. 
    摘要 ( 1094 )   PDF (1686KB) ( 10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常压低温等离子体 (APNP)喷流对白念珠菌的杀灭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杀菌机制。方法 观察白念珠菌标准株经不同放电气体流量、作用时间及作用距离的APNP喷流处理后的菌落生长情况,并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处理后念珠菌细胞内外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经APNP处理后的菌株生长明显被抑制,通入的放电气体He/O2以2/0.06 L/min的抑制作用比2/0.02 L/min明显,处理时间10 min明显优于2 min,作用距离1 cm优于2 cm。扫描电镜观察APNP处理后的菌体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破裂,菌体干瘪,透射电镜下可见菌体细胞壁、细胞膜破裂,胞内物质外漏,细胞内物质稀疏。结论 APNP喷流对白念珠菌有明显的杀灭效果,且放电气体中氧气含量相对越大,处理时间越长,作用距离越短,杀菌效果也越明显。其主要杀菌机制可能与APNP中活性粒子导致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的破裂有关。
    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溶血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其基因型关系研究
    孙伟, 苏建荣, 许淑珍
    2013, 8(3):  147-150. 
    摘要 ( 1222 )   PDF (793KB) ( 1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自尿路感染患者的阿萨希毛孢子菌的体外溶血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其基因型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玻璃珠法提取总DNA,并采用PCR技术利用IGS1区特异性引物确定其基因型别;同时,平板法和XTT还原比色法分别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溶血活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分析其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10株分离自尿路感染的阿萨希毛孢子菌基因型分别属于Ⅰ、Ⅲ、Ⅳ,其中以Ⅳ型为主;所分离菌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溶血活性;除1例分离株外,其余各分离株均具有在聚苯乙烯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基因型Ⅲ型菌株具有较强的溶血活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论 分离自尿路感染患者的1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以Ⅳ型为主,而其中Ⅲ型菌株表现出较强的溶血活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刘耀婷, 陈险峰, 胡海清, 殷杏, 陈勇, 周庭银, 仲人前
    2013, 8(3):  151-155. 
    摘要 ( 1132 )   PDF (806KB) ( 10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浆 (1,3)-β-D葡聚糖 (BG)检测 (G试验)在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在本院肝、肾移植中心住院疑似IFI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G实验检测。其中64例最终确诊或临床诊断为IFI患者,设为IFI组,余66例为非IFI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 pg/mL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 (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130例患者中,IFI组中G试验阳性57/64,阳性率89.1%;阴性7例,假阴性率10.9%。非IFI组G试验阳性15/66,假阳性率22.7%。G试验阳性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77.3%,79.2%和87.9%。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5 (95%CI:0.813~0.937)。结论 G试验对器官移植患者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及重复检测可较大程度地消除假阳性。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CT表现——附17例分析
    宗晓福, 王慧, 俞同福
    2013, 8(3):  156-159. 
    摘要 ( 1563 )   PDF (1172KB) ( 9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BPA)的CT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ABPA的CT表现,所有的患者均按目前的ABPA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17例患者均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征象,13例并支气管黏液栓形成,为分支状或挤牙膏状或长管状"Y"形,7例以树芽征为主要表现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9例有斑片状浸润影,2例随访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有游走性。结论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BPA)的CT表现相对有特征性,以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为主,常伴有较高密度的支气管腔内黏液栓形成,结合临床一般能做出诊断。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健康人群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水平的分析研究
    刘格, 王薇华, 孙静, 马雪枫, 陈爱群
    2013, 8(3):  160-162,168. 
    摘要 ( 1120 )   PDF (1291KB) ( 1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健康人群、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VC)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RVVC)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水平。方法 收集健康人群、VVC和RVVC病例,给予规范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MBL水平的变化,并进行随访。结果 发现各组的MBL水平VVC组>RVVC组>健康组,但各组之间及各组本身治疗前后的MB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VVC组复发者5例,占14%,RVVC组复发者13例,达到48%,两组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MBL水平,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BL的水平在VVC患者中的水平高于RVVC患者,两者的复发率基本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对于VVC患者来说,MBL水平高于0.8 ng/mL似乎患RVVC的风险稍小些。
    中国大陆地区接合菌病流行现状的回顾性分析
    王思卜, 李若瑜, 余进
    2013, 8(3):  163-168. 
    摘要 ( 1289 )   PDF (827KB) ( 10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近30 a接合菌病流行情况及诊治现状。方法 通过CNKI和Pubmed数据库搜索1976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接合菌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 病例报告206篇,共428例患者。感染类型以胃溃疡基础上合并胃肠毛霉菌病为主,其他常见感染类型为肺部、鼻眶脑和皮肤软组织。继发于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外伤手术烧伤和其他无基础疾病患者多见。病原学诊断主要依赖镜检、培养和病理,仅35株菌鉴定至种的水平,其中6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单独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体外药敏试验少,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首选用药。428例患者中共死亡12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29.43%;其中以全身播散型感染死亡率最高,占此型感染人数的83.34%。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接合菌病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感染类型以胃溃疡基础上合并胃肠毛霉菌病为主。应该提高形态学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同时有条件情况下应进行菌种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信息。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真菌学杂志》发展态势分析
    贾泽军, 邓晓群, 刘建民
    2013, 8(3):  169-172,178. 
    摘要 ( 1205 )   PDF (1272KB) ( 10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中国真菌学杂志》创刊以来的刊发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了解期刊发展态势,为期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中国真菌学杂志》创刊以来 (2006~2012年)的刊发论文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网络传播趋势等,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杂志创刊8年以来 (2006~2012)共出版42期,共发表论文843篇,期均载文20篇,年均载文120篇,载文量基本稳定。论文被引频次逐渐上升,截止2013年6月9日,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频次42次,被引频次超过4次的文献达169篇,占总载文量的20.05%。杂志复合总被引及综合总被引均明显上升,综合影响因子也偏稳定,较创刊初期略有上升,但自引率有上升趋势。论文主要来源于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会成员所在单位,仍较局限。真菌疾病诊治基础医学及中医药学研究是未来的热点,值得重视。结论 《中国真菌学杂志》创刊8 a来发展喜人,基本覆盖了国内重要的真菌学研究机构,期刊发展潜力较大,但期刊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病例报告
    卡泊芬净联合激素抢先治疗化疗后播散性念珠菌病1例
    蓝海, 古学奎, 胡莉文
    2013, 8(3):  173-175. 
    摘要 ( 950 )   PDF (785KB) ( 10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病治疗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股癣疗效观察
    刘磊, 李振鲁
    2013, 8(3):  176-178. 
    摘要 ( 1469 )   PDF (770KB) ( 1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股癣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照组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均早晚各涂一次。用药2周及停药3周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2.50%,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6.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时真菌清除率治疗组97.50%,对照组87.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3周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3周时真菌学清除率治疗组97.50%,对照组8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股癣安全有效。
    继续教育
    医学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上)
    占萍, 王冲, 刘维达
    2013, 8(3):  179-184,191. 
    摘要 ( 1350 )   PDF (1261KB) ( 1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一系列重要医学致病真菌全基因组数据陆续被公布,使人类对这些致病菌的认识提高到全新水平。本文在回溯医学真菌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历程、综述其发展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再分别介绍重要医学真菌全基因组测序的进展。
    综述
    中草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进展
    李姝毅, 夏志宽, 杨蓉娅
    2013, 8(3):  185-187. 
    摘要 ( 1290 )   PDF (783KB) ( 1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可引起各种浅表及深部真菌病,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文章就近年来有关中草药抗白念珠菌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中草药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及其活性成分、单味及复方中草药制剂抗白念珠菌作用、中西药协同抗白念珠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抗真菌药增效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莉, 吴建华
    2013, 8(3):  188-191. 
    摘要 ( 771 )   PDF (786KB) ( 10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真菌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许多学者开始专注对抗真菌药增效剂的研究。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抗真菌药增效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未来临床真菌病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读者·作者·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