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28
    论著
    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临床特点分析
    范碧君, 王葆青, 张含之, 何礼贤, 张志勇
    2013, 8(4):  193-197. 
    摘要 ( 1258 )   PDF (793KB) ( 1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国内不同免疫状态人群肺隐球菌病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上海多家教学医院的100例P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既往无基础疾病史者占46.00%。临床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无症状者多见于非免疫受损患者。非免疫受损PC病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 (66.22%),单肺累及占72.97%,病灶位于肺野局部者占59.46%,病灶形态以结节/肿块影为主 (55.41%);而免疫受损患者病灶表现多样化,分布广泛而随机。19例患者行经支气管镜肺活检 (TBLB),病理结果阳性14例 (73.68%)。36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 (PCNB),病理阳性26例 (72.22%)。结论 既往无基础疾病不能排除PC可能。非免疫受损PC患者病灶多靠近胸膜,病变较局限,形态以结节/肿块影多见。免疫受损患者病灶表现多样化,分布广泛而随机。TBLB和PCNB诊断PC阳性率较高,且两者可互为补充。
    白念珠菌SPE1基因高表达菌株构建及鉴定
    姚响文, 赵柳娅, 颜钰, 鹿辉, 曹颖瑛, 姜远英
    2013, 8(4):  198-201. 
    摘要 ( 1329 )   PDF (904KB) ( 1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白念珠菌SPE1基因高表达菌株。方法 将白念珠菌SPE1基因的ORF置于高表达质粒载体pCaEXP的MET3启动子后面,构建pCaEXP-SPE1的高表达质粒,然后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高表达质粒转染白念珠菌RM1000中,在SD-ura-met-cys-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上筛选阳性克隆,抽取基因组进行PCR验证,将验证为阳性转染子的菌落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进行SPE1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验证。结果 通过酶切鉴定pCaEXP-SPE1高表达质粒构建正确;通过PCR验证表明SPE1基因整合到亲本菌中的RP10位点;通过Real Time RT-PCR方法筛选出SPE1基因在转录水平高表达的菌株。结论 利用高表达质粒载体pCaEXP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等方法正确构建SPE1基因高表达的白念珠菌。
    胡桃楸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俞晓丽, 闻平, 王君
    2013, 8(4):  202-204. 
    摘要 ( 1266 )   PDF (873KB) ( 1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四氮盐 (XTT)还原法评价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 胡桃楸提取物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及90%的最小抑制药物浓度 (SMIC50、SMIC90) 分别为15.2 μg、23.4 μg。胡桃楸提取物作用浓度大于20 μg时对该菌细胞黏附有抑制作用。30 μg胡桃楸提取物可完全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 胡桃楸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的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64nm Nd:YAG激光对5种甲真菌病重要致病菌的作用
    陈丽华, 朱红梅, 皇幼明, 胡禅, 谭宏月, 钟彬, 李平, 温海
    2013, 8(4):  205-209. 
    摘要 ( 1741 )   PDF (870KB) ( 10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1064nm Nd:YAG激光对5种甲真菌病重要致病菌 (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烟曲霉)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各菌的菌悬液均匀点种于培养基上,生长至形成一定大小的菌落,给予不同能量1064nm Nd:YAG激光照射,皮肤癣菌类观察激光照射后第1、3、6天菌落生长受抑制的直径变化情况;念珠菌类观察其次代培养存活率的差异;烟曲霉菌悬液铺满整个平皿,观察经不同能量激光照射受抑制的菌落空白处直径大小差异。结果 在体外,当激光能量累计达到3 200 J/cm2时,可对培养基上生长的以上各菌产生生长抑制作用,且随着能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甚至可发生杀灭作用。结论 1064nm Nd:YAG激光当能量累计达到一定量时可对甲真菌病致病菌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或杀灭作用。
    4种中草药及其复方抗马拉色菌体的外药敏实验
    郭惠仪, 周欣欣, 江丹
    2013, 8(4):  210-213. 
    摘要 ( 1411 )   PDF (838KB) ( 1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苦参、当归、侧柏叶和白鲜皮及观察苦参、当归、侧柏叶和白鲜皮、混合药液与主要有效成分对4株CBS马拉色菌标准株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通过液基稀释法,用含橄榄油的液体培养基测定各药液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最小抑菌浓度 (MIC)由小到大排列分别为:白鲜碱、苦参碱、苦参、侧柏叶、氧化苦参碱、侧柏叶+当归 (二仙丸)、混合药液 (侧柏叶+当归+苦参+白鲜皮)、白鲜皮、二仙丸+苦参、苦参+白鲜皮、二仙丸+白鲜皮、槲皮素、当归、阿魏酸。结论 4种中草药及其混合药液、主要有效成分均有抑制马拉色菌的作用。
    805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尹颂超, 张云青, 谭永芳, 杨俊业, 黄怀球, 李欢, 赖维
    2013, 8(4):  214-216. 
    摘要 ( 1708 )   PDF (776KB) ( 1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院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分布情况,并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2年11月间我院皮肤科实验室甲真菌病患者病甲真菌学培养阳性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805例病甲真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病例。酵母菌407株,占50.55%,皮肤癣菌385株,占47.95%,霉菌13株,占1.61%。不同年龄段的甲真菌病患者的菌属分布存在差异。结论 我院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最常见为酵母菌,其次为皮肤癣菌和霉菌。年龄是影响菌属分布的重要因素。
    犬小孢子菌致皮肤癣菌病162例回顾分析
    杨虹, 高志琴, 陈健, 李民, 戴鹤骏, 杨连娟
    2013, 8(4):  217-219. 
    摘要 ( 1624 )   PDF (813KB) ( 1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分析2011~2012年期间上海地区犬小孢子菌致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依据真菌学检查确诊162例为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资料、病程、动物接触史、家庭成员感染情况、用药史及治疗情况。结果 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 (≤15岁)39例,平均年龄6.3岁,男16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0.70:1,头癣21例 (85.7%为白癣)、面癣11例、体癣7例。成人患者 (>15岁)123例,平均年龄36.6岁,男20例,女103例,男女比例为0.19:1,体癣91例、面癣28例、头癣4例。家庭成员同时患病16例 (8对)。139例 (85.8%)有确切的动物接触史,宠物为可能的传染源 (猫、犬等)。结论 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在年龄性别分布和临床类型上具有特殊性:儿童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以头癣为主;而成人患者以体癣为主,21~40岁感染的患者最多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暴露处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经规范治疗,所有患者的犬小孢子菌均清除治愈。对家里的宠物也要同时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美浮特® 皮肤抗菌液治疗足癣开放多中心临床观察
    王冲, 李明, 王秀丽, 许爱娥, 施辛, 曾荣, 占萍, 王乐, 沈永年, 吕桂霞, 刘维达
    2013, 8(4):  220-222,227. 
    摘要 ( 2122 )   PDF (849KB) ( 1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美浮特® 皮肤抗菌液在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多中心方法。5家中心共计入组126例足癣患者。64例趾间糜烂型足癣患者一次性使用美浮特® 皮肤抗菌液浸足2 h;62例鳞屑角化型患者使用2次,每次2 h,使用间隔7 d。分别于基线 (V0),1周 (V1),2周 (V2),3周 (V3)记录症状和体征总积分 (Total Symptom Score,TSS)变化率以及真菌镜检、培养转阴情况来评价综合疗效、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V3时,总真菌学清除率为92.86%。4个访视点总TSS评分分别为10.12±3.25,4.95±2.72,2.63±1.99和1.24±1.53,呈逐步下降趋势,治疗前后T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7,P<0.005)。痊愈51例 (40.48%),显效64例 (50.79%),进步11例 (8.73%),总体有效率为91.27%。共发生疼痛20例次,瘙痒5例次,水肿2例次,烧灼感1例次,未经任何处理,以上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结论 美浮特® 皮肤抗菌液治疗足癣有效,安全性好。
    《中国真菌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分析
    贾泽军, 邓晓群, 刘建民
    2013, 8(4):  223-227. 
    摘要 ( 1419 )   PDF (802KB) ( 1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中国真菌学杂志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杂志发展及中国真菌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http://www.cnki.net/),选择刊名"中国真菌学杂志",时间跨度限定为2006~2012年,检索数据,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选择排名排名前100位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 2006~2012共刊发论文843篇,截止2013年6月9日,总被引频次2 132次,篇均被引频次2.5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42次,被引频次>=4次的文章173篇,占所有文献量的20.5%。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两年,机构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四川等地;高被引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子诊断研究、抗真菌药物的开发研制及机制探讨以及真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等方面;中医药治疗真菌感染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结论 《中国真菌学杂志》刊发论文基本符合Pareto定律,但论文质量偏低;真菌学研究地区发展不平衡;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真菌感染分子诊断以及真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是研究的热点。
    病例报告
    球形孢子丝菌致婴儿固定型孢子丝菌病1例及相关实验研究
    王润超, 王爱平, 万喆, 李若瑜
    2013, 8(4):  228-231. 
    摘要 ( 1279 )   PDF (852KB) ( 10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所致的婴儿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儿女,3个月,因左眼下内侧皮损2个月就诊,皮损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真菌培养阳性,镜下可见典型的套袖样菌丝。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该菌株的菌丝相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5 μg/mL和0.5 μg/mL;对该菌株的酵母相的MIC值分别为0.25 μg/mL和0.5 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32.5 mg/d治疗10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球形孢子丝菌所致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真菌病治疗
    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何海林
    2013, 8(4):  232-233. 
    摘要 ( 929 )   PDF (792KB) ( 1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皮肤激发试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鼻腔真菌涂片、鼻窦CT、鼻内窥镜等专科检查,明确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 (1次/d)、生理海水鼻腔冲洗1~2次/d,治疗1周后,入院行鼻内窥镜鼻息肉切除鼻窦Fess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鼻窦内真菌团块或褐色泥砂样真菌泥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窦腔,术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清洁术腔,每周1~2次,连续1个月,鼻腔局部继用糖皮质激素3~6个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果 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单侧鼻窦发病16例,占76.2%,双侧鼻窦发病5例,占23.8%,上颌窦发病16例,占76.2%,上颌窦合并筛窦发病4例,占19.0%,蝶窦发病1例,占4.8%,伴鼻息肉15例,占71.4%,伴有哮喘史8例,占38.1%,术后2例复发,占9.5%。结论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时机选择,术后对鼻腔与鼻窦变应反应的处理,将直接影响预后。
    继续教育
    医学真菌基因组研究进展(下)
    占萍, 王冲, 刘维达
    2013, 8(4):  234-240. 
    摘要 ( 1310 )   PDF (812KB) ( 1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一系列重要医学致病真菌全基因组数据陆续被公布,使人类对这些致病菌的认识提高到全新水平。本文在回溯医学真菌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历程、综述其发展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再分别介绍重要医学真菌全基因组测序的进展。
    综述
    烟曲霉关键致病因子研究进展
    贾震宇, 李德东, 姜远英, 王彦
    2013, 8(4):  241-245. 
    摘要 ( 1392 )   PDF (810KB) ( 1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曲霉是侵袭性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一些细胞表面蛋白 (如GPI锚定蛋白)以及分泌的毒素被认为是烟曲霉的关键致病因子。现从烟曲霉的细胞壁蛋白、多糖,细胞外基质成分,烟曲霉的分泌产物几方面综述已发现的烟曲霉关键致病因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常见深部机会致病性真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吴可菲, 朱敏
    2013, 8(4):  246-251. 
    摘要 ( 1479 )   PDF (812KB) ( 1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免疫缺陷宿主增多等因素,导致一些机会致病性真菌的感染逐年上升,并表现出高致病性、高死率的特点。分子流行病学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结合患者的感染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的流行传播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试对三种临床常见深部机会致病性真菌 (白念珠菌、烟曲霉、隐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王德, 黄欣, 赵力澜, 赵敬军
    2013, 8(4):  252-256. 
    摘要 ( 1466 )   PDF (810KB) ( 10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链) 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白念珠菌中主要有4条MAPK途径:Mkc1途径、Cek1途径、Cek2途径和HOG途径。其中HOG途径在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治疗念珠菌病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