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28
    专家论坛
    植入性真菌病
    席丽艳, 陈仁琼
    2013, 8(2):  65-68. 
    摘要 ( 1349 )   PDF (737KB) ( 1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入性真菌病或称皮下组织真菌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此类感染有许多共同特征,包括相似的流行病学和感染方式等,有些还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临床表现形态各异,治疗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畸形甚至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对临床上重要的植入性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足菌肿、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复习。
    论著
    白念珠菌新型耐药基因MXR1的敲除与鉴定
    谭宏月, 李平, 胡婵, 朱红梅, 顾军, 温海
    2013, 8(2):  69-73. 
    摘要 ( 1446 )   PDF (858KB) ( 9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用于白念珠菌MXR1基因敲除的载体质粒,并通过Ura-Blaster策略敲除MXR1两条等位基因。方法 分别扩增白念珠菌MXR1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的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的hisG-URA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MXR1敲除载体质粒pUC-MXR1-URA3。通过Ura-Blaster策略将载体质粒转染到白念珠菌RM1000内,并采用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方法鉴定各步转染、复筛所得的阳性克隆。结果 成功获得MXR1基因缺失的菌株。结论 MXR1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有助于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耐药机制。
    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析及致病菌的基因型检测
    吕莎, 李福秋, 金菊花, 刘晓明
    2013, 8(2):  74-77,128. 
    摘要 ( 1504 )   PDF (878KB) ( 1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吉林省扶余县35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了解该地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而致致病力增强及发病率增高。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4月30日来自扶余县就诊于我科并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选取8株菌,对其核糖体保守区及内转录间隔区(ITS)、非转录间隔区(NTS)区进行基因测定,了解基因水平上的异同。结果 8株孢子丝菌菌株中5株NTS区可见较大范围的碱基缺失。结论 吉林省扶余县孢子丝菌菌株可能由于NTS区碱基较大范围缺失而致致病力增强,导致该地区短时间内发病率增高。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杨雅骊, 都琳, 温海, 祝藩原, 方伟, 朱元杰, 顾菊林, 陈江汉, 廖万清
    2013, 8(2):  78-82. 
    摘要 ( 1545 )   PDF (747KB) ( 1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金丽娜, 杜鹃, 袁振刚, 张春阳, 傅卫军, 侯健
    2013, 8(2):  83-86. 
    摘要 ( 1418 )   PDF (741KB) ( 1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MM患者1,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腹泻伴腹部隐痛,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 host disease,GVHD)治疗无效,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卡泊芬净治愈出院。MM患者2,男性,化疗过程中疾病进展,并出现腹胀、腹痛,对症处理改善,再次化疗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发肺部念珠菌病,发生急性心、肾功能不全,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伊曲康唑、米卡芬净治疗,最终因肺部真菌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选电子胃镜明确诊断、判断疗效。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56例临床分析
    杨连娟, 高志琴, 龚伟明, 杨虹, 李民, 戴鹤骏, 温海
    2013, 8(2):  87-89. 
    摘要 ( 1746 )   PDF (727KB) ( 1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性病门诊中确诊的5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经验。结果 5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发病平均年龄(34.11±9.92)岁,25~40岁青年人占67.9%(38/56);包皮过长者87.5%(49/56),有糖尿病史14.29%(8/56)。56例患者念珠菌培养阳性48人(85.71%),共分离到4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44株(91.84%),近平滑念珠菌4例(8.16%)。所有患者予舍他康唑乳膏外用,5例症状严重患者联合伊曲康唑口服,76.79%(43/56)的患者获得临床和真菌学治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好发于青年人,白念珠菌仍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外用舍他康唑乳膏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为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再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
    30例犬小孢子菌致体癣病例的临床分析
    马越娥, 顾俊瑛, 高飞, 刘至昱, 许辉, 李秀丽
    2013, 8(2):  90-92. 
    摘要 ( 1841 )   PDF (797KB) ( 10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30例犬小孢子菌致体癣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城市犬小孢子菌病的常见感染来源及防治方案。方法 收集2012年6~7月就诊于我院有宠物接触史(猫、狗)的体癣患者30例,对其致病菌种做真菌培养鉴定,对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给予患者外用联苯苄唑软膏或特比萘芬软膏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均在发病前接触过猫或狗,病程不长,真菌培养结果显示均为犬小孢子菌,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30例犬小孢子菌致体癣患者皮损特征相似,外用抗真菌软膏可得到有效治疗。
    中国甲真菌病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吴凡, 冯姣, 孔庆涛, 刘芳, 桑红
    2013, 8(2):  93-96. 
    摘要 ( 1660 )   PDF (770KB) ( 10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反映国内甲真菌病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1981~2011年国内甲真菌病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出有效文献826篇;年文献量变化呈早期较少随后出现高峰,继而进入稳定期的发展趋势;主要的产文省市为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共发表文章398篇,占总文献量的48.18%;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发文46篇,占全部文献的5.57%;发文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共37人,共计发表论文154篇,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4.48%;《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和《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是甲真菌病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合作度为3.01,文献合著率为73.24%;主要研究内容为甲真菌病治疗疗效观察,相关文献共423篇,占总文献量的51.21%;署名为基金论文的文献45篇,占所有文献的5.45%。结论 我国甲真菌病研究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地区间科研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基础研究较薄弱,研究者间的合作尚需加强,基金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短篇论著
    子宫内膜放线菌病1例并文献分析
    申玉英, 吴曼, 梁少琴
    2013, 8(2):  97-98,104. 
    摘要 ( 1070 )   PDF (740KB) ( 1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重度烫伤创面米根霉感染1例
    赵静, 唐洪辉, 常菲, 肖仕初, 夏照帆
    2013, 8(2):  99-100,108. 
    摘要 ( 1329 )   PDF (798KB) ( 1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重度烫伤后引起全身多处米根霉感染。患者,男,50岁,全身大面积热液烫伤4 d伴创面异味,散在霉斑。斜面培养呈:灰白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粗大较短无隔菌丝,多呈直角分支。根据典型的菌丝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初步诊断为:米根霉。烫伤后出现全身多处米根霉感染合并全身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给予手术清创、积极抗真菌及改善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支持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最终死于全身严重感染及多器官衰竭。
    真菌病治疗
    光动力治疗女性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云杰, 杨宇光, 郭小娟, 邹先彪
    2013, 8(2):  101-104. 
    摘要 ( 1807 )   PDF (735KB) ( 1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6例患者采用光动力联合氟康唑胶囊和克霉唑栓,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冷冻联合氟康唑胶囊和克霉唑栓。结果 治疗组尖锐湿疣完全反应率92.4%,对照组尖锐湿疣完全反应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8,P=0.026)。治疗组真菌感染治愈率97.0%,对照组真菌感染治愈率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29)。随访6个月,治疗组尖锐湿疣复发率7.5%,对照组复发率2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6,P=0.013)。随访2个月后复查真菌,治疗组真菌复发率4.5%,对照组复发率16.0%,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P=0.037)。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抗真菌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不同方法口服特比萘芬片治疗趾甲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沈毅
    2013, 8(2):  105-108. 
    摘要 ( 1676 )   PDF (732KB) ( 1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口服特比萘芬片治疗趾甲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口服特比萘芬片0.25 g/d连续12周,B组前4周0.25 g/d,第5周开始隔天服0.25 g至16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6周及26周对观察指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共入选1 001例,其中A组512例,16周、26周临床有效率分别是83.01%、95.31%,B组489例,16周、26周临床有效率分别是81.12%、93.86%,两组对应观察期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周时有效率比16周有进一步提高。结论 4周后隔日服药疗法在减少服用14片特比萘芬片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与常规治疗组近似的疗效,患者依从性较高,特比萘芬片治疗甲真菌病具有明显的后效应。
    继续教育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转化医学研究
    吴绍熙, 郭宁如
    2013, 8(2):  109-110,115. 
    摘要 ( 1043 )   PDF (737KB) ( 9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天然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研究进展
    颜务燕, 曹颖瑛, 姜远英
    2013, 8(2):  111-115. 
    摘要 ( 1391 )   PDF (748KB) ( 1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真菌感染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但现有抗真菌药物种类依然非常少,并且耐药现象的出现使临床可选择的抗真菌药物变得更加有限。因此,对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迫在眉睫,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高效的抗真菌药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出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有助于扩大治疗真菌感染疾病的可选药物种类,减少耐药的发生。该文归纳现有报道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根据其不同来源及不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阐明不同类别天然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高效抗真菌药物提供前体结构及抗真菌新靶点。
    抗真菌药物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代黎, 姜远英, 张大志
    2013, 8(2):  116-119. 
    摘要 ( 1308 )   PDF (754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真菌耐药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真菌对氟康唑等氮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最为严重,成为临床抗真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对于耐药真菌的治疗,往往采用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的方法。此外,文献报道了一些植物提取物、小分子化合物能显著增强抗真菌药物对耐药真菌的敏感性,两个药物的协同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耐药真菌的新策略。该文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报道,简要综述了抗真菌药物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甲癣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冯姣, 曾梅华, 陈军, 吴凡, 吕桂霞, 任芳, 桑红
    2013, 8(2):  120-123. 
    摘要 ( 1772 )   PDF (751KB) ( 10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感染,皮肤癣菌是主要致病菌,其所致的甲真菌病称为甲癣。皮肤癣菌分为3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随着医学真菌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和真菌学诊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皮肤癣菌在甲中分离,临床上对甲癣致病真菌的正确鉴定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价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报道的甲癣的致病菌进行综述。
    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药物的研究进展
    赵兰雪, 李德东, 王彦, 姜远英
    2013, 8(2):  124-128. 
    摘要 ( 1658 )   PDF (762KB) ( 10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能产生生物被膜的致病真菌,所产生的生物被膜是导致高度耐药性和临床白念珠菌反复感染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天然产物的抗生物被膜活性,以及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抗生物被膜效果,该文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