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8
    专家论坛
    毛霉与毛霉病-实验室与临床的新挑战(续)
    吕雪莲, 刘维达
    2013, 8(1):  1-5. 
    摘要 ( 1002 )   PDF (843KB) ( 1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人们对毛霉与毛霉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不仅由于毛霉感染的发生率快速上升,更因为其临床诊治尚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加之分子分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毛霉相关的种系发生、分类鉴定、新种变种等方面开始出现不少新的甚至使人困惑的意见或争议,值得医学真菌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予以重视。为此,本文就近期毛霉相关的分类与命名的变化、新出现的病原菌、实验室快速诊断鉴定、毛霉病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毛霉体外药敏实验及联合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和动态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做一简要评述。
    论著
    烟曲霉在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初探
    张晋卿, 刘伟, 谭静文, 万喆, 李若瑜
    2013, 8(1):  6-9. 
    摘要 ( 1546 )   PDF (949KB) ( 1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确定烟曲霉的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及致死温度。方法 生长曲线法用来确定培养烟曲霉的最适宜培养基,并测定其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菌落计数法用来确定其致死温度。结果 1)酵母浸膏培养基(yeast extract medium,YG)是测定烟曲霉生长曲线的最适宜培养基;2)在YG培养基中,37℃是烟曲霉的最适宜生长温度,52℃为其最高生长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株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3)65℃处理180 min或70℃处理120 min能使烟曲霉完全失活。结论 在YG培养基中,37℃是烟曲霉的最适宜生长温度,52℃为其最高生长温度;烟曲霉的致死条件为65℃处理180 min或70℃处理120 min。
    RNA干扰茄病镰刀菌ALP基因及其基因沉默菌株的制备
    梁涛, 刘珂凤, 何宏, 赵桂秋, 王婷, 喻文倩
    2013, 8(1):  10-13,19. 
    摘要 ( 1839 )   PDF (1324KB) ( 1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RNA干扰质粒载体抑制茄病镰刀菌碱性丝氨酸蛋白酶(ALP)基因,通过检测ALP的表达及酶活性变化筛选出基因沉默菌株。方法 构建2个ALP的干扰载体,转化茄病镰刀菌孢子,获得ALP基因沉默菌株△ALP1、△ALP2,通过RT-PCR检测△ALP1、△ALP2的ALP基因mRNA变化,并通过蛋白琼脂廓清率培养基检测ALP酶活性变化,对所得菌株的毒力进行判断。结果 RNA干扰后所获基因沉默菌株中,ALP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标准茄病镰刀菌株(F=184.67,P<0.01),其中ΔALP2抑制效果较好、酶活性显著低于标准菌株及△ALP1(q=5.276、5.463,P<0.01)。结论 通过LiAc转化法对茄病镰刀菌ALP进行RNA干扰,可有效抑制茄病镰刀菌ALP的表达;ALP基因沉默茄病镰刀菌株的获取,为进行动物体内实验、深入研究ALP在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索新型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SAP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产物纯化
    李蕾, 仇萌, 邹先彪
    2013, 8(1):  14-19. 
    摘要 ( 1300 )   PDF (1051KB) ( 1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SAP2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出可溶性的蛋白,为抗体制备及Sap2抗原检测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方法获取SAP2目的基因。双酶切SAP2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连接酶切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菌,筛选菌落和测序鉴定。将pMAL-c2x/SAP2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出可溶性的融合蛋白,经直链淀粉树脂亲和层析、蛋白酶Factor Xa切割标签获得纯化的Sap2蛋白。结果 经PCR扩增获得正确的SAP2序列并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中。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SAP2经IPTG诱导14 h后表达出可溶性的融合蛋白,并经纯化、切除标签后得到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原核表达质粒pMAL-c2x/SAP2,该质粒在BL21(DE3)中可获得高效融合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及标签切割得到了氨基酸序列同天然蛋白一致的目的蛋白。
    伊曲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对球形孢子丝菌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谭静文, 刘伟, 刘伟霞, 张晋卿, 孙毅, 万喆, 李若瑜
    2013, 8(1):  20-25. 
    摘要 ( 1500 )   PDF (931KB) ( 1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时对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参照标准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及棋盘微量稀释法对33株球形孢子丝菌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协同""不相关"和"拮抗"。结果 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对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菌株的协同率为93.94%(31/33),与特比萘芬联合的协同率为60.61%(20/33);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联合对菌丝相菌株协同率分别为96.97%(32/33)、84.5%(28/33)。对所有受试菌株均未观察到上述药物的拮抗作用。结论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联合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伊曲康唑和羟基伊曲康唑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郭莉娜, 徐英春, 楮云卓, 吕火祥, 陈冬梅, 佟明庆, 刘勇, 席丽艳, 施毅, 俞云松, 周新
    2013, 8(1):  26-29,34. 
    摘要 ( 1497 )   PDF (1322KB) ( 1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伊曲康唑和羟基伊曲康唑对临床常见深部感染真菌的体外敏感性,并对两者抗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酵母菌分离自血液和无菌体液标本,曲霉菌分离自气管插管吸取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保护性毛刷;酵母菌采用显色培养基和API 20C鉴定到种,曲霉菌用乳酸酚棉兰压片镜检鉴定到种;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全国10家医院共收集到338株真菌,包括念珠菌281株,曲霉菌37株,新生隐球菌18株和其他酵母菌2株。伊曲康唑(ITZ)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敏感率分别为83.8%,70.8%,78.6%,38.5%;50%以上克柔念珠菌为剂量依赖性敏感;伊曲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敏感性较差;而对于新生隐球菌、黄曲霉和烟曲霉的MIC50/MIC90分别为0.5/0.5、1/1、1/1 μg/mL;羟基伊曲康唑与伊曲康唑有相似的抗菌活性。结论 伊曲康唑对大部分深部感染真菌的敏感性较好,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株增多;伊曲康唑主要代谢产物有体外抗菌活性。
    中国多变根毛霉感染性皮肤接合菌病13例回顾性分析
    尚毅, 方伟, 廖万清
    2013, 8(1):  30-34. 
    摘要 ( 1556 )   PDF (1000KB) ( 1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我国自1991年至今报道的所有多变根毛霉感染所致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文献搜索并回顾分析我国13例多变根毛霉原发性皮肤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皮肤多变根毛霉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4±17(5~65)岁,男6例,女7例,病程5个月~16 a不等,感染报道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红斑、丘疹和/或结节,可缓慢扩展形成浸润性斑块伴溃疡坏死;发病前有明确皮肤损伤病史6例,无明确诱因7例。皮损多发生于暴露部位,面部10例,上肢3例。所有病例均经真菌学和病理学诊断确诊。治疗主要为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中8例治愈,2例疗效不佳,3例失随访。结论 多变根毛霉皮肤接合菌病是一种重要的毁容性感染病,多与皮肤屏障损伤有关,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短篇论著
    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的基因鉴定
    吕莎, 李福秋, 金菊花, 刘晓明
    2013, 8(1):  35-36. 
    摘要 ( 1102 )   PDF (940KB) ( 1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例并文献回顾
    陈丽华, 皇幼明, 钟彬, 赵瑾, 陈力, 朱红梅, 温海
    2013, 8(1):  37-39. 
    摘要 ( 1155 )   PDF (854KB) ( 1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者·作者·编者
    高科技医学时代倡导勿忘临床医学本质——介绍一本新书
    陈澍, 张文宏, 朱利平
    2013, 8(1):  39-39. 
    摘要 ( 766 )   PDF (674KB) ( 1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卡氏枝孢霉致着色芽生菌病2例
    禹卉千, 李丽娜, 李振鲁, 王豫平
    2013, 8(1):  40-43. 
    摘要 ( 1232 )   PDF (1124KB) ( 1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须癣合并面颈部体癣1例
    王淑芬, 吴卫志, 赵晓婷, 李娜, 徐祥虎, 于长平, 张春梅
    2013, 8(1):  44-46. 
    摘要 ( 1346 )   PDF (936KB) ( 1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57岁。面部红斑、丘疹、唇部脓疱灼痛2个月余。曾口服和外用多种中药治疗无效且呈加重趋势。取皮屑、胡须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 培养见棒状分隔大分生孢子、葡萄串状小分生孢子。尿素酶实验阳性、毛发穿孔实验阳性, 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内服伊曲康唑胶囊和外用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10 d后病情好转,2个月后皮损消退。复查真菌阴性。
    综述
    模式识别受体在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姚响文, 曹颖瑛, 姜远英
    2013, 8(1):  47-50,60. 
    摘要 ( 950 )   PDF (1533KB) ( 17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感染机体后,机体首先通过固有免疫系统来发挥抗真菌作用,模式识别受体是固有免疫细胞用于识别PAMPs的分子,其中Toll样受体和C型凝集素家族是识别白念珠菌的主要PRR。这两类受体被激活后,会通过信号通路启动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诱导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募集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来杀灭白念珠菌,同时,还可传递相关信号诱导Th1、Th2、Th17和Treg等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活化,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抗真菌作用,对模式识别受体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临床真菌病的免疫调节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耶氏肺孢子菌与宿主免疫防御相互作用
    任翊, 宋营改, 李若瑜
    2013, 8(1):  51-54. 
    摘要 ( 1306 )   PDF (914KB) ( 1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由酵母样真菌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引起的肺炎,是免疫缺陷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Pj一般不导致系统性感染,仅在肺部繁殖,引发严重损害肺换气功能的间质性肺炎。Pj通过主要表面糖蛋白(major surface glycoprotein,MSG)的抗原转换,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宿主利用dectin-1识别β-(1,3)-D-葡聚糖(beta-1,3-D-glucan,BG)、甘露糖受体识别MSG,启动天然免疫反应,继而CD4+T细胞聚集活化,调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泌干扰素γ的细胞毒型CD8+Tc1细胞有助于控制Pj感染,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调理加强吞噬细胞清除Pj,而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和非Tc1CD8+T细胞与肺损伤有关。血浆BG水平可以辅助诊断PCP,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8的水平与肺损伤及死亡预后有关。
    植物成分协同抗真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申玲, 姜远英, 曹永兵
    2013, 8(1):  55-60. 
    摘要 ( 1384 )   PDF (780KB) ( 1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而目前临床可用的抗真菌药有限,新药研发难度大,因此联合用药有望成为抗真菌治疗的理想选择。植物成分以单体或混合物的形式与抗真菌药物协同发挥抗真菌的作用,已在体外实验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体内抗真菌实验、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探究。该文就植物成分协同抗真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魏冰, 刘锦燕, 项明洁
    2013, 8(1):  61-64. 
    摘要 ( 1443 )   PDF (758KB) ( 1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真菌感染,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中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加,但现有抗真菌药物可选择范围小、毒副作用大而且耐药情况日渐严重。联合用药这一概念的提出,给耐药株及严重性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并且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该文对不同种类抗真菌药物联用的研究成果及作用机制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