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2-28
    专家论坛
    毛霉与毛霉病-实验室与临床的新挑战
    吕雪莲, 刘维达
    2012, 7(6):  321-325. 
    摘要 ( 1544 )   PDF (812KB) ( 1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人们对毛霉与毛霉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不仅由于毛霉感染的发生率快速上升,更因为其临床诊治尚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加之分子分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毛霉相关的种系发生、分类鉴定、新种变种等方面开始出现不少新的甚至使人困惑的意见或争议,值得医学真菌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予以重视。为此,本文就近期毛霉相关的分类与命名的变化、新出现的病原菌、实验室快速诊断鉴定、毛霉病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毛霉体外药敏实验及联合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和动态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做一简要评述。

    论著
    覆盆子抗耐药真菌活性成分提取方法比较及活性部位初步筛选
    韩冰, 林辉, 陈佳, 喻轶群, 曹永兵, 姜远英
    2012, 7(6):  326-329. 
    摘要 ( 1311 )   PDF (801KB) ( 19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热回流法、超声法及冷浸法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的优劣,初步筛选覆盆子提取物中具有体外抗真菌活性的部位。方法 以覆盆子提取物联合氟康唑体外抗耐药真菌活性为主要指标,结合提取率评价三种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方法的优劣;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覆盆子提取物,以所得部位联合氟康唑体外抗耐药真菌的活性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覆盆子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部位。结果 热回流法、超声法及冷浸法三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分别为21.0%、16.8%及12.8%,所得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耐药菌株100的FICI值分别为0.035 2、0.032 2及0.046 9,所得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耐药菌株103的FICI值分别为0.033 2、0.031 7及0.039 1;覆盆子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部位对耐药菌株100的FICI值分别为>1、0.502 0、0.507 8、0.033 2及>1,对耐药菌株103的FICI值分别为>1、0.531 3、0.507 8、0.033 2及>1。结论 与热回流法及冷浸法相比,超声法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简便、稳定、高效,是一种较优的提取方法;覆盆子提取物的活性部位为其正丁醇部位。

    实时荧光PCR结合融解曲线分析快速鉴定临床常见曲霉菌
    史俊艳, 郭莉娜, 徐英春, 王瑶, 王贺, 刘文静
    2012, 7(6):  330-334,338. 
    摘要 ( 1509 )   PDF (1460KB) ( 1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实时荧光PCR结合融解曲线分析的方法快速将临床常见曲霉菌鉴定到种的水平。方法 1普通PCR扩增真菌ITS区后进行序列比对,准确鉴定菌种并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和探针。2采用实时荧光PCR的方法及融解曲线分析,根据不同的解链温度将5种临床常见曲霉菌鉴定到种的水平。3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 1解链曲线分析显示,不同种曲霉菌的种特异性探针有特异的Tm值,根据Tm值的不同可以将5种曲霉菌区分开来:烟曲霉Tm=61.4℃,黄曲霉Tm=57.4℃ ,黑曲霉Tm=67.7℃ ,土曲霉Tm=55.2℃和64.5℃,构巢曲霉Tm= 65.8℃。其中小孢根霉和疣状瓶霉与烟曲霉探针发生交叉反应,阴性对照不出现特异性的解链曲线。2该方法对5种曲霉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烟曲霉56.8 fg,黄曲霉1 110 fg,黑曲霉 13.7 fg,土曲霉123 fg,构巢曲霉780 fg。3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同一种曲霉菌的Tm值波动范围不超过0.5℃。结论 采用实时荧光PCR结合融解曲线分析的方法可以 快速准确地将临床常见曲霉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助于临床侵袭性曲霉感染的诊断和指导抗真菌药物使用。

    小鼠隐球菌性脑膜炎模型AQP4与脑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
    樊一斌, 温海, 朱红梅, 徐红, 赵瑾
    2012, 7(6):  335-338. 
    摘要 ( 1268 )   PDF (832KB) ( 1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小鼠模型AQP4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尾静脉接种隐球菌构建小鼠中枢神经系感染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抑制后实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隐球菌菌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于6 h、12 h、24 h、48 h、72 h动态检测小鼠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小鼠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24 h开始上升,48 h达峰值,在24 h和48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标准化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QP4对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脑水肿具有保护性作用。

    利于甘露糖蛋白纯化的新生隐球菌培养方法研究
    李平, 谭宏月, 钟彬, 陈丽华, 胡婵, 朱红梅, 温海
    2012, 7(6):  339-341,361. 
    摘要 ( 1287 )   PDF (1349KB) ( 1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发酵法培养新生隐球菌的可能性,探索发酵法较传统方法培养上清用于纯化甘露糖蛋白的优势。方法 采用发酵法培养新生隐球菌CAP67,收集上清使用ConA琼脂糖凝胶4B亲和柱亲和纯化隐球菌甘露糖蛋白。结果 从新生隐球菌无荚膜株CAP67的发酵培养上清中获得了毫克级的甘露糖蛋白。结论 发酵法可以成功培养新生隐球菌,上清可用于纯化隐球菌甘露糖蛋白,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耗时少,产量高等优点。

    30株临床分离红酵母的药敏试验研究及文献回顾
    蒋丽潇, 黄芩, 尚盼盼, 孙婷婷, 李东明
    2012, 7(6):  342-347. 
    摘要 ( 1416 )   PDF (848KB) ( 1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并分析30株临床分离红酵母的体外药敏结果,另外回顾分析249株文献报道红酵母的药敏资料。方法 从临床菌种保藏库纯化鉴定红酵母,使用ATB fungus3方法测定红酵母药敏数据,并检索MEDLINE 20年来红酵母药敏相关文献。结果 体外药敏实验,几乎全部的红酵母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均耐药,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红酵母敏感性较好。与文献回顾结果一致。结论 常用唑类抗真菌药对红酵母敏感性差,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红酵母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供临床经验用药。

    九江及周边地区183例头癣病原菌监测分析
    孙晓红, 洪霞, 帅丽华, 宋秋荷, 潘斌, 何巍巍
    2012, 7(6):  348-351. 
    摘要 ( 1530 )   PDF (833KB) ( 1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九江及周边地区近3年来头癣的类型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5月~2011年6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83例头癣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83例头癣患者年龄5个月~71岁,其中2~13岁患者164例 (89.6%)。白癣138例 (75.4%)、脓癣28例 (15.3%)、黑点癣17例 (9.3%)。镜检阳性144例 (78.7%),培养阳性154例 (84.2%)。致病真菌主要为石膏样小孢子菌41株 (26.6%)、须癣毛癣菌36株 (23.4%)、红色毛癣菌33株 (21.4%)、犬小孢子菌24株 (15.6%)、紫色毛癣菌12株 (7.8%)。结论 九江及周边地区头癣患者以儿童为主,白癣发病率最高,石膏样小孢子菌占头癣病原菌首位,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分列第二、三、四位。

    对石家庄地区106例甲真菌病的病原学及临床资料分析
    朱敬先, 郝宏艺, 李力翠, 林元珠, 万力, 高顺强
    2012, 7(6):  352-355. 
    摘要 ( 1767 )   PDF (786KB) ( 1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石家庄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病原菌组成,对患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1年1~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疑似甲真菌病的患者,选取患者病损最严重的1枚甲作为靶甲,对靶甲进行取材及分型,对培养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汇总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06例甲真菌病患者中远端侧位甲下型50例 (47.17%),全甲毁损型48例 (45.28%),近端甲下型5例 (4.95%),白色浅表型3例 (2.97%)。致病真菌111株,其中皮肤癣菌72株 (64.86%),酵母菌34株 (30.63%),非皮肤癣菌霉菌5株 (4.50%)。混合感染5例 (4.72%),均为两种真菌的混合感染。106例培养阳性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病程越长,病甲数目越多。结论 甲真菌病是一个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临床分型复杂,病原菌组成多样,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病例报告
    裴氏着色霉致着色芽生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刘芳, 冯姣, 孔庆涛, 吴凡, 任芳, 沈永年, 吕桂霞, 桑红
    2012, 7(6):  356-358,364. 
    摘要 ( 1315 )   PDF (1406KB) ( 1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裴氏着色霉致左手背及腕部着色芽生菌病,通过文献复习统计并分析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患者男,48岁,左手背部红斑、疣状增生伴瘙痒10 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PAS染色见硬壳小体。经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为裴氏着色霉。经伊曲康唑600 mg每日口服,治疗3个月后好转。

    面部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
    朱文静, 李雪, 张旭焱, 牟妍, 金仙花, 于凯, 李福秋, 夏建新
    2012, 7(6):  359-361. 
    摘要 ( 1278 )   PDF (880KB) ( 17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面部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患者女,14岁,口角糜烂10 a, 面部散在斑块、结痂6 a。表现为面部大小不等圆形暗红色斑块,表面见黄褐色厚痂。额部皮损真菌镜检见大量菌丝,真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组织病理见真皮浅中层弥漫性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PAS染色示角质层及痂皮内见大量菌丝,真皮多核巨细胞内见孢子。诊断为念珠菌性肉芽肿。给予灰黄霉素治疗2个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6个月、伊曲康唑治疗7个月后,皮损减少,面部痂皮大部分脱落,目前仍在治疗中。

    以红皮病和口腔念珠菌感染为主要表现AIDS 1例
    易雪梅, 丁杨峰, 涂宏钢
    2012, 7(6):  362-364. 
    摘要 ( 1187 )   PDF (843KB) ( 1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以红皮病为突出表现AIDS 1例。患者男性,64岁,因"全身发疹2个月,伴发热1周"收入院。查体发现体重明显下降,双睑结膜充血,口腔上颚,颊黏膜密集点滴状白色伪膜,全身弥漫暗红色斑片,伴有褐色痂皮脱屑。口腔黏膜真菌涂片 (+),HIV-1 (+)。确诊AIDS,红皮病,口腔念珠菌感染。后死于肺部感染。

    真菌病治疗
    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辅助治疗
    常璐璐, 胡素泉, 朱红娣, 吴国华
    2012, 7(6):  365-366. 
    摘要 ( 1414 )   PDF (771KB) ( 2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8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 应用的方法为心理疏导、指导用药、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72例 (90.00%)经1个疗程后痊愈,6例 (7.50%)经2个疗程后痊愈,2例 (2.50%)转变为顽固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结论 心理疏导、指导用药、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治疗有益。

    继续教育
    糖皮质激素与侵袭性真菌感染
    郝飞, 王莉, 周村建
    2012, 7(6):  367-371. 
    摘要 ( 1733 )   PDF (796KB) ( 19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皮质激素 (激素)是诱发真菌感染、特别是机会性真菌感染重要的因素,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而影响真菌感染的发生与进程。内源性激素相关的疾病如Chushing综合征的患者,以及医源性皮质激素使用的患者均可成为真菌感染的易患人群。正确理解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和真菌感染发生的相互关系,可以提高对相关真菌感染的认识并针对性开展防治策略,改善激素应用条件下发生真菌感染的预后。

    综述
    皮肤念珠菌病诊治进展
    王爱平, 余进, 李若瑜
    2012, 7(6):  372-374. 
    摘要 ( 1534 )   PDF (782KB) ( 1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某些致病菌种引起的皮肤浅表念珠菌感染。临床类型多样化,直接涂片检查见到念珠菌特有的假菌丝和孢子即可确诊。必要时进行真菌培养并体外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大多需要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部分需要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谭宏月, 陈丽华, 皇幼明, 钟彬, 顾军, 温海
    2012, 7(6):  375-379. 
    摘要 ( 1981 )   PDF (877KB) ( 1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部念珠菌感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其中白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白念珠菌难以防治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因此研究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都是目前需迫切解决的难题。采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白念珠菌的耐药性已十分成熟。本文主要从方法学的角度总结了用于白念珠菌基因敲除的主要策略及其优缺点。

    白念珠菌生物膜体内外模型研究进展
    邵菁, 汪长中, 汪天明, 程惠娟
    2012, 7(6):  380-384. 
    摘要 ( 1854 )   PDF (813KB) ( 18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引起的慢性难治性感染与其形成的生物膜密切相关,生物膜的诸多生物学特征明显不同于游离菌。合适的生物膜模型的构建对于研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以及药物干预至关重要。该文结合作者自身的研究,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白念珠菌生物膜体外、体内多种模型的构建方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