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28
    论著
    烟曲霉sho1、pbs2基因额外拷贝对几种应激能力的影响
    马冬梅, 季雅娟, 阳芳, 刘伟, 万喆, 李若瑜
    2012, (4):  193-198. 
    摘要 ( 1765 )   PDF (976KB) ( 1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烟曲霉额外拷贝菌株,了解额外拷贝烟曲霉sho 1pbs 2基因能否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过氧化氢 (H2O2)、碱性pH、刚果红应激的抵抗能力,探讨HOG通路 (high osmolarity glycerol pathway)参与的应激反应。方法 用原生质体法构建分别含有烟曲霉sho 1pbs 2基因的额外拷贝菌株,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额外拷贝株中sho 1pbs 2的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缺陷株、额外拷贝株对NaCl (1 mol/L)、H2O2 (5 mmol/L)、刚果红 (400 mg/L)及碱性pH (10.0)应激的反应。结果 获得了含有烟曲霉sho 1pbs 2基因的额外拷贝菌株MCsho1、MCpbs2,和含空白质粒的对照株Empty。额外拷贝株sho 1pbs 2的表达水平增高,对NaCl (1 mol/L)、H2O2 (5 mmol/L)、刚果红 (400 mg/L)、碱性pH (10.0)应激的抵抗强于Empty。MCpbs2对这些应激的抵抗较MCsho1更显著。烟曲霉缺陷株△sho 1、△pbs 2对NaCl (1 mol/L)、H2O2 (5 mmol/L)、碱性pH (10.0)的敏感性高于野生株AF293。△sho 1对刚果红 (400 mg/L)的敏感性高于野生株,△pbs 2对刚果红的敏感性与野生株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额外拷贝烟曲霉sho 1pbs 2基因能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氧化压力、刚果红、碱性pH应激的抵抗能力。
    白念珠菌新型耐药基因IPF14744敲除质粒的构建
    谭宏月, 李平, 胡婵, 朱红梅, 顾军, 温海
    2012, (4):  199-202. 
    摘要 ( 1842 )   PDF (866KB) ( 1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用于白念珠菌IPF 14744基因敲除的载体质粒。方法 分别扩增白念珠菌IPF 14744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的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的hisG-URA 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IPF 14744敲除载体质粒pUC-14744-URA 3结果 成功获得IPF 14744基因敲除载体质粒。结论 所获得的质粒pUC-14744-URA 3可用于白念珠菌IPF 14744基因的敲除。
    壳聚糖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
    田媛, 廖万清, 李秀丽
    2012, (4):  203-206,218. 
    摘要 ( 2057 )   PDF (1485KB) ( 7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XTT减低法评价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黏附的影响,镜下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法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的Ras信号通路因子CDC35、PDE2、EFG1和HWP1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 (0.02 mg/mL)和高浓度 (0.32 mg/mL)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 (19.6±1.2)%和 (96.96±0.6)%,0.16 mg/mL浓度下壳聚糖对早期 (0 h)、中期 (12 h)和成熟期 (48 h)的生物膜抑制率分别为 (78.6±0.5)%、(54.4±0.9)%和 (41.1±1.1)%,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各黏附阶段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抑制作用,壳聚糖可剂量依赖性地下调白念珠菌生物膜Ras信号通路基因CDC35、EFG1和HWP1的表达水平,上调Ras信号通路抑制剂PDE2的基因表达水平 (P<0.05)。结论 壳聚糖可能通过影响Ras信号通路及抑制细胞黏附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刘春玉, 王红, 任爱民, 杜琨, 胡岚, 李世荣, 文燕, 张淑文
    2012, (4):  207-210. 
    摘要 ( 1685 )   PDF (820KB) ( 9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浆 (1-3) -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 检测各组患者血浆 (1-3) -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 (1-3) -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 (1-3) -β-D-葡聚糖含量为 (153.4±37.0) 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 (1-3) -β-D-葡聚糖含量为 (54.6±8.6) 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t=3.4,P<0.01);分析血浆 (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HIV感染患者口咽、鼻腔内真菌分离率的调查
    黄玲莉, 张文宏, 李莉, 章强强
    2012, (4):  211-213. 
    摘要 ( 1690 )   PDF (777KB) ( 7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口咽及鼻腔内真菌分离阳性率。方法 用无菌拭子采集口咽腔溃疡、白斑、口角炎等和咽颊区黏膜分泌物,鼻腔取下鼻甲黏膜或中鼻道黏膜分泌物,直接接种于1 mL沙堡弱液体培养基中。取该离心沉淀物作真菌直接镜检,并接种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置37℃培养48 h后鉴定。如为丝状真菌,转种于察氏琼脂。25℃培养1周后根据菌落形态结合镜下结构鉴定菌种。结果 94例HIV感染者在口咽腔中真菌培养阳性62例 (66%),分离出65株真菌,在鼻腔中真菌培养阳性48例 (51%),分离出57株真菌。结论 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真菌机会性感染,口咽及鼻腔真菌的高寄居率是HIV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真菌菌种以白念珠菌比例为最高,口咽及鼻腔分别61%和33%。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3例报告
    余进, 牟向东, 万喆, 阙呈立, 李若瑜
    2012, (4):  214-218. 
    摘要 ( 1539 )   PDF (1093KB)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典型病例回顾探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合并肺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报告3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病例。3例病例均行痰镜检、培养、抗原检测、胸部CT或者坏死组织病理检查。分离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烟曲霉、黄曲霉和刺孢裸胞壳。结果 3例病例证实为侵袭性肺曲霉病。进行以伏立康唑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警惕肺曲霉病的发生。多种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早期诊断,提高疗效。
    侧脑室引流术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都琳, 杨雅骊, 黄晨, 雷文知, 廖万清, 温海, 陈江汉
    2012, (4):  219-222. 
    摘要 ( 2066 )   PDF (855KB) ( 1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侧脑室引流术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近年来我科治疗的5例初发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高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经早期行侧脑室引流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撤除引流管后症状无加重;5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联合抗真菌治疗后早期真菌学指标好转,长期随访中,4例患者临床治愈,无复发,1例死亡。结论 侧脑室引流是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治疗中快速、安全缓解头痛症状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短篇论著
    高原部队某部浅部真菌病及其他皮肤病就诊病例的调查分析
    李长根, 苏均平, 陈轩, 朱红梅, 温海
    2012, (4):  223-224,246. 
    摘要 ( 2213 )   PDF (1290KB)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初探
    章青, 郎涤非, 孙宁霞, 叶宸, 李文
    2012, (4):  225-227. 
    摘要 ( 1593 )   PDF (771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1株多重耐药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治疗
    胡素泉, 郭宁如, 蔡晴, 宋学东, 李筱芳, 吴绍熙
    2012, (4):  228-229. 
    摘要 ( 1686 )   PDF (899KB) ( 8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多重耐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面部孢子丝菌病。患者61岁男性,面部皮疹2 a余,先后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治疗16个月无效。患者皮损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菌丝相和酵母相对上述三种药物均不敏感。给予患者口服10%碘化钾溶液治疗3个月获得痊愈。
    孢子丝菌病致睑外翻1例
    王爱平, 陈伟, 万喆, 李若瑜
    2012, (4):  230-231. 
    摘要 ( 1252 )   PDF (786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续教育
    隐球菌感染动物模型
    陈裕充
    2012, (4):  232-236. 
    摘要 ( 1047 )   PDF (814KB) ( 1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真菌极性生长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吕运通, 王文岭
    2012, (4):  237-241. 
    摘要 ( 1432 )   PDF (876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的极性生长是一极其精细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调节蛋白、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来完成。真菌极性生长调节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真菌的生长与其侵袭性、致病性之间的联系,随着真菌极性生长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调节基因、蛋白及其信号通路不断的被发现,对于了解的病原真菌学的致病机理和筛选新的药物作用靶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无绿藻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康俞莉, 章强强
    2012, (4):  242-246. 
    摘要 ( 2236 )   PDF (915KB) ( 10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绿藻是一种直径约3~30 μm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体表及体内,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目前主要通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无绿藻进行鉴定。现已发现无绿藻属包括五个种,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仅为中型无绿藻基因型2、小型无绿藻和P. blaschkeae,其致病机制可能与外伤和免疫力低下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无绿藻病被临床确诊。根据不同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对无绿藻病的治疗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对无绿藻这一条件真菌及其致病性的认识,该文对其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致病性、临床表现等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白念珠菌致病相关的水解酶
    马虎, 崔凡, 林昭春
    2012, (4):  247-251. 
    摘要 ( 1605 )   PDF (849KB) ( 1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其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水解酶是白念珠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其入侵宿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白念珠菌水解酶包括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和脂肪酶,介导白念珠菌的表型转换、对宿主组织的黏附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预,使其能够入侵宿主组织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该文我们综述了白念珠菌水解酶的生物学属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AQP4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水肿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荻, 温海, 朱红梅, 刘晓红, 樊一斌
    2012, (4):  252-253,256. 
    摘要 ( 1255 )   PDF (1305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人类健康危害大,死亡率高,颅内压增高是其最危险的临床表现之一,这主要与发病后炎症所致的脑水肿有关。本文就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基因分型在皮肤癣菌研究中的意义
    舒朝霞, 杨国玲
    2012, (4):  254-256. 
    摘要 ( 1150 )   PDF (789KB) ( 7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分型是皮肤癣菌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克服了皮肤癣菌传统表型分型的缺点。基因分型在皮肤癣菌菌种分布的变迁、对阐明种系发生关系、亲缘性的研究及追踪皮肤癣菌病感染源、传播途径中的作用、对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