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28
    专家论坛
    论著
    (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郑罡, 余进, 李雪迎, 万喆, 李若瑜
    2012, 7(3):  132-135. 
    摘要 ( 1706 )   PDF (866KB) ( 9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 (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 (GM试验)和血浆 (1,3)-β-D-葡聚糖 (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META分析
    张昕, 涂波, 范荣, 聂为民, 赵敏
    2012, 7(3):  136-141. 
    摘要 ( 4046 )   PDF (1249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用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图书馆注册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12年第1期,PubMed、Ovid、Springer、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期刊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年2月,纳入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对照试验,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RevMan 5.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89篇文献,最终纳入6篇,涉及临床对照试验6项,纳入患者175例。Meta分析提示:鞘内注射给药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OR=4.59,95%CI (2.19,9.64),P<0.000 1]。可使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平均缩短8.56 d (95%CI -11.74~-5.38,P<0.000 01),但相应不良反应较多。结论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提高疗效,但较多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能否作为首选治疗手段有待于更大样本的高质量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泊沙康唑对临床来源接合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王思卜, 万喆, 李若瑜, 余进
    2012, 7(3):  142-145. 
    摘要 ( 1472 )   PDF (1044KB) ( 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泊沙康唑对临床来源的接合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对临床来源的43株接合菌采用ITS区序列分析进行准确鉴定,采用E-test纸片法研究泊沙康唑对43株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观察其MIC值。结果 经ITS序列分析鉴定,43株临床来源接合菌中最为常见的是小孢根霉和不规则毛霉 (各12株),其次为米根霉 (10株),ramosa (3株)。其他菌种分别为ornata、总状共头霉、微小根毛霉、卷曲毛霉、印度毛霉和冻土毛霉各1株。E-test纸片法测得泊沙康唑对毛霉属、根霉属和Lichtheimia spp.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19~>32 μg/mL、0.19~3 μg/mL、0.002~0.38 μg/mL,对总状共头霉和微小根毛霉的MIC值分别为1 μg/mL和0.19 μg/mL。结论 泊沙康唑对大部分接合菌有效,不同种属MIC值范围不同,毛霉属真菌的MIC值差异较大。
    肺泡巨噬细胞表面甘露糖受体在免疫抑制大鼠肺隐球菌感染中的实验研究
    徐楠, 肖琴, 姚玮, 储伟芳, 肖晓庆, 顾菊林, 温海
    2012, 7(3):  146-149,167. 
    摘要 ( 1740 )   PDF (1802KB) ( 10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表面表达的甘露糖受体在AM吞噬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免疫抑制 (FK506)大鼠模型,流式细胞法检测AM表面甘露糖受体mRNA的表达量,观察免疫缺陷对AM表面甘露糖受体表达的影响。将实验 (FK506) 组与对照 (正常)组大鼠的AM分别与荧光标记的新生隐球菌共培养,观察AM对隐球菌的吞噬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免疫抑制大鼠模型,免疫抑制大鼠表达的甘露糖受体与正常大鼠无统计学差别,对隐球菌的吞噬亦无差别。结论 免疫抑制状态不是影响甘露糖受体表达的主要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白念珠菌耐药性8年变化趋势
    居学丰, 张伟, 吴晓, 单红卫, 管军
    2012, 7(3):  150-152,169. 
    摘要 ( 2267 )   PDF (1447KB) ( 10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上海长征医院重症监护室 (ICU)近8 a中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上海长征医院ICU 2002~2009年从414例患者中首次分离出414株白念珠菌,对其中277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真菌中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和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09年间,上海长征医院ICU白念珠菌分离株数从2002年的34株增加至2009年的92株,但白念珠菌占总真菌分离株数的百分比维持在34.6%~55.7%,P=0.03。白念珠菌对于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0%和0.7%,对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咪康唑47.0%、酮康唑10.8%、伊曲康唑19.9%、特比萘芬42.6%、氟康唑14.6%及伏立康唑13.0%。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耐药率的8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上海长征医院ICU近8 a来白念珠菌仍然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真菌分离株,但白念珠菌占总分离株数的百分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1988~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真菌病学资助项目分析及文献复习
    李奇, 李岷, 郭宁如, 高原, 张爱华, 廖万清, 吴绍熙
    2012, 7(3):  153-155. 
    摘要 ( 1894 )   PDF (850KB) ( 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1988~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真菌病学的资助情况和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国内真菌病学领域1988~2011年的热点问题及研究现状。方法 访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SIS系统C0107、H1104、H1903,检索1988~2011年真菌病学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项目总数,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8~2011年真菌病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计95项,每年的资助项目数逐步上升,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为资助主体。1988~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真菌病学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项目资助。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隐球菌、念珠菌、曲霉,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结论 1988~2011年真菌病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引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新生隐球菌总RNA抽提方法的实验研究
    徐赤宇, 刘翠杰, 吴建华, 仇芸, 赵瑾, 朱红梅, 温海
    2012, 7(3):  156-160. 
    摘要 ( 1799 )   PDF (1022KB) ( 8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快速获取高质量的新生隐球菌总RNA的实验方法。方法 选取新生隐球菌的荚膜株、荚膜缺陷株,分别设计采用4种方法提取总RNA:酸洗玻璃珠法、液氮研磨法、异硫氰酸胍一步法、冷酸洗玻璃珠联合Yeast RNA kit法。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量其OD260、OD280的值,并且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同时应用定量PCR法鉴定RNA质量。结果 酸洗玻璃珠法、液氮研磨法、异硫氰酸胍一步法、冷酸洗玻璃珠联合Yeast RNA kit法的RNA产量分别为0.2 μg/105细胞、0.4 μg/105细胞、0.1 μg/105细胞、0.6 μg/105细胞。结论 冷酸洗玻璃珠联合Yeast RNA kit法提取的RNA均一性和完整性最好,是简便、快捷地提取具有荚膜和细胞壁双重屏障的新生隐球菌RNA的理想方法。
    病例报告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愈着色芽生菌病1例
    王爱平, 孙毅, 涂平, 陈伟, 万喆, 李若瑜
    2012, 7(3):  161-162,165. 
    摘要 ( 1913 )   PDF (1611KB) ( 1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告1例由卡氏枝孢瓶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性,43岁,因右上臂局限性红色斑块性皮损5 a就诊。皮损组织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给予伊曲康唑 (200 mg/d)和特比萘芬 (250 mg/d)联合治疗12周痊愈。
    石膏样小孢子菌面部感染1例并文献回顾
    曾梅华, 陈军, 孔庆涛, 桑红, 邓德权, 胡文星, 颜文良
    2012, 7(3):  163-165. 
    摘要 ( 1943 )   PDF (931KB) ( 9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所致的面癣。患者为5岁男童,外伤后致右侧面颊部红斑、丘疹、脓疱20余日于我科就诊。真菌镜检显示菌丝阳性;真菌培养生长石膏样小孢子菌。皮损外用酮康唑乳膏两周后复诊,痊愈。随诊观察1个月未见复发。
    面癣误诊1例
    唐黎, 王宏伟
    2012, 7(3):  166-167. 
    摘要 ( 1520 )   PDF (919KB) ( 1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感染引起并被长期误诊的面癣1例。患者女,37岁,因"面部反复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半年"就诊。多次被误诊为单纯疱疹、脓疱疮、湿疹、皮肤感染、脂溢性皮炎及玫瑰痤疮等,先后应用抗病毒、抗感染和抗过敏治疗,皮损未能完全消退并逐渐扩大。再次就诊,真菌学直接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须癣毛癣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片、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后痊愈。
    汗孔角化症误诊为股癣1例
    吴洁, 陈胜平, 陈向齐
    2012, 7(3):  168-169. 
    摘要 ( 1225 )   PDF (889KB) ( 10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病治疗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每日1次疗法治疗股癣疗效观察
    岳喜昂, 刘卫兵, 陈洪晓, 杨华
    2012, 7(3):  170-172. 
    摘要 ( 1979 )   PDF (840KB)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舍他康唑乳膏1次/d疗法治疗股癣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参与试验的股癣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每晚1次外用舍他康唑乳膏,对照组早晚各1次外用舍他康唑乳膏,连续用药4周,于治疗前、用药2周、4周及停药后2周分别进行症状和体征评分。结果 治疗结束和停药2周时,两组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2.6%和92.5%,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结束和停药2周时试验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5.9%和97.3%,对照组分别为96.4%和98.6%,均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舍他康唑乳膏1次/d疗法治疗股癣疗效好,简便易行,安全性高。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联合中药外洗方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疗效观察
    陈永忠, 黄龙, 欧琦
    2012, 7(3):  173-174,183. 
    摘要 ( 1403 )   PDF (1388KB) ( 10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联合中药外洗方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法,分别将111例手足癣及112例体股癣患者分为3组,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联合自拟中药洗方组 (联合组)、硝酸舍他康唑乳膏组 (对照1组)及自拟中药洗方组 (对照2组),均2次/d,疗程2周。在停药时和停药1周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真菌清除率判定疗效。结果 停药时和停药1周后联合组中手足癣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5.00%,体股癣患者分别为92.86%、97.62%;对照1组中手足癣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91.67%,体股癣患者分别为89.47%、92.11%;对照2组中手足癣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71.43%,体股癣患者分别为68.75%、71.86%。联合组、对照1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2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略高于对照1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联合中药外洗方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临床效果好,但与单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无显著差异性。提示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联合中药外洗方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的疗效主要源于硝酸舍他康唑乳膏。
    2%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联合复方酮康唑乳膏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
    张燕飞, 程纯忠, 肖生祥
    2012, 7(3):  175-177. 
    摘要 ( 1518 )   PDF (838KB) ( 9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基质研究进展
    汪长中, 邵菁, 汪天明, 程惠娟
    2012, 7(3):  178-183. 
    摘要 ( 2636 )   PDF (1021KB) ( 10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白念珠菌耐药性备受关注,其耐药机制之一是形成生物被膜 (biofilm)。生物被膜主要由大量菌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外多聚基质 (matrix)将其包裹所构成,基质含有多糖、蛋白、核酸等成分,不仅参与生物被膜的结构组成,也与耐药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基质的组成特点、功能、影响因素、基因调控和药物干预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在生物被膜感染方面作为诊断标志及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前景。
    苦寒类中药抗白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林辉, 张石群, 苗琪, 曹永兵, 姜远英
    2012, 7(3):  184-187. 
    摘要 ( 2184 )   PDF (879KB) ( 1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部真菌 (主要为白念珠菌)感染现象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真菌耐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难题。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苦寒燥湿"类中药能有效治疗各种感染,对寻找抗耐药白念珠菌新药及协同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主要总结阐述苦寒类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
    甲真菌病治疗现状
    陈丽华, 朱红梅, 温海
    2012, 7(3):  188-192. 
    摘要 ( 2031 )   PDF (1218KB) ( 1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真菌病是较常见的甲疾病,致病菌有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系统口服药治疗,近来新型口服抗真菌药的研发以及局部治疗新技术的应用都将成为甲真菌病治疗的补充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就近年来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