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高级检索
|
图表检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论坛
脓癣诊治难点分析
郑岳臣
2012, 7(1): 1-3.
摘要
(
1719
)
PDF
(1146KB) (
13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头发所致的传染性疾病。根据致病菌种和宿主反应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白癣、黑点癣、脓癣及黄癣。近30 a来,城乡人口大量频繁流动、城市宠物盛行,使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增多,特别是脓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不同机体的反应性和致病菌种的特殊性、患者自行用药或者不正规治疗,造成脓癣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使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其难点初步分析如下。
论著
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抗真菌活性研究
张石群, 林辉, 苗琦, 刘伟, 曹永兵, 姜远英
2012, 7(1): 4-7.
摘要
(
2270
)
PDF
(792KB) (
1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药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方法
采用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液基稀释法和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覆盆子提取物单用及联合唑类药物对不同念珠菌的MIC值和FICI指数。
结果
覆盆子不同溶液提取物与氟康唑均表现出协同关系,以覆盆子醇提物为例,单用对念珠菌的MIC
80
测定值范围主要集中在0.16~1.25 mg/mL,与氟康唑合用后表现出协同关系(FICI≤0.5),且MIC
80
测定值范围降至0.01~0.04 mg/mL;合用后的氟康唑抗真菌活性也明显增强。另外,覆盆子醇提物与不同唑类药物合用后均有协同关系,其MIC
80
测定值由单用时大于10 mg/mL降至0.04 mg/mL。
结论
覆盆子醇提物和唑类药物单用时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较弱,但二者合用后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关系,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增强。
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活性研究
朴英兰, 沈亮亮, 叶元康, 潘胜利, 武济民
2012, 7(1): 8-11.
摘要
(
2785
)
PDF
(853KB) (
1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柴胡中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研究该单体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作用及其与伊曲康唑的相互作用。
方法
参照CLSI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伊曲康唑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两药相互作用。
结果
单独用药时Bp3及伊曲康唑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MIC的几何均数值(GM值)分别为1.941μg/mL和1.008μg/mL。联合用药时Bp3和伊曲康唑的GM值分别降低为1.189μg/mL和0.346μg/mL。2种药物单用和联合使用时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用时在20株耐药株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
结论
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伊曲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糠秕马拉色菌药敏试验新方法的探讨
陈东科, 许宏涛
2012, 7(1): 12-16.
摘要
(
1892
)
PDF
(840KB) (
9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糠秕马拉色菌药敏试验方法。
方法
在ATB F2半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脂质,用ATB Fungus 3药敏板条对ATCC14521和临床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了MIC测试。
结果
孵育时间为72 h时对照孔中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充分,吐温40浓度为1%时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充分,且对药敏结果的影响最小。脂质的种类和含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结论
用改良ATB Fungus 3药敏试验方法对糠秕马拉色菌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操作简便、结果易观察、试验结果重复性好。临床分离菌株与糠秕马拉色菌ATCC14521在ATB Fungus 3对照孔中的生长状况相同,结果易于判断。
新生隐球菌MIS1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李秀丽, 田媛, 史玉玲, 顾俊瑛, 李晓建, 刘至昱, 马越娥, 高飞, 王茠茠
2012, 7(1): 17-19,23.
摘要
(
2634
)
PDF
(930KB) (
8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靶向新生隐球菌MIS1基因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质粒,并进行鉴定。
方法
根据GenBank的MIS1基因序列,按照载体要求设计单链引物,克隆到空载体psilencer4.1-CMV neo中,经过LiAc化学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到新生隐球菌细胞中并用G418筛选,利用real time PCR鉴定阳性细胞的MIS1基因水平。
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silencer4.1-CMV-si-MIS1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证明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其能在mRNA水平显著抑制MIS1的表达。
结论
已成功构建新生隐球菌MIS1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为深入研究MIs1在隐球菌相关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
周万青, 沈瀚, 张之烽, 张葵
2012, 7(1): 20-23.
摘要
(
2707
)
PDF
(839KB) (
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情况,并探讨其药敏结果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11月间临床分离白念珠菌分布及耐药性;随机选取232株,采用PCR方法扩增白念珠菌25S rDNA基因内含子区进行基因分型研究;采用ATB真菌药敏试剂条进行药敏分析;统计分析药敏结果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
期间共检出酵母样真菌973例,占病原菌阳性样本数比率为15.7%(973/6196);其中分离白念珠菌562株,占58%(562/973),主要分布科室为呼吸科(39.1%)、老年科(13.2%)、ICU(7.7%)、神经内科(7.5%)、免疫科(6.0%)以及其他科室(26.5%);标本类型以下呼吸道为主(81.7%),其次为尿路(9.4%)、血液(1.8%)等。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9%、0%、1.4%、1.6%和1.1%。随机选取的232株白念珠菌经PCR方法可分为3型:A型125株,B型96株,C型11株。各型在5种药物的耐药性上并无差异。
结论
临床分离酵母样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较高,主要基因型为A和B型,不同基因分型间药敏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
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血清IL-27增高及其意义
程娟娟, 潘敏, 韩志君, 葛小丽
2012, 7(1): 24-26.
摘要
(
2137
)
PDF
(840KB) (
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血清IL-27对儿童真菌性肠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89例儿童真菌性肠炎,61例儿童病毒性肠炎和41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27和降钙素原(Procalcitionin,PCT)的水平,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各项白细胞参数,分析IL-27与白细胞计数和PCT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血清IL-27对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的诊断价值。
结果
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血清IL-27水平较儿童病毒性肠炎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01),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IL-27的水平与白细胞计数无显著相关性(R=-0.198,
P
>0.05),与PC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9,
P
<0.01)。IL-27诊断儿童真菌性肠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可信区间:0.63~0.89,
P
<0.01)。最佳诊断界值为80.5 pg/mL,敏感性为0.75,特异性为0.79。
结论
IL-27对儿童真菌性肠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短篇论著
伏立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观察及护理
冯欣伟, 陈萍
2012, 7(1): 27-28.
摘要
(
1905
)
PDF
(721KB) (
9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免疫缺陷患者增多,以及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伏立康唑作为新的第二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在体内、外的抗真菌活性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疗效。我科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应用伏立康唑对33例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病例报告
伊曲康唑联合全厚皮片移植术治愈着色芽生菌病1例
高露娟, 王爱平, 杨淑霞, 陈伟, 陈喜雪, 李若瑜
2012, 7(1): 29-30.
摘要
(
2045
)
PDF
(844KB) (
1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47岁。颈部皮损5 a,皮损直接镜检可见多个棕色硬壳小体,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卡氏枝孢瓶霉,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8个月,皮损形成瘢痕,之后采取全厚皮片移植术切除瘢痕,术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个月,皮损痊愈。
发生于双侧腰部的孢子丝菌病1例
李聪慧, 冉玉平, 王鹏, 代亚玲
2012, 7(1): 31-32.
摘要
(
2222
)
PDF
(874KB) (
10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29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其右侧腰部出现一黄豆大暗红色结节,触之较硬,表面逐渐出现结痂,无糜烂、渗液,未予治疗。皮疹逐渐增大,并在左右两侧腰部又相继出现多个类似结节,结节破溃并渗出脓液,伴轻微痒、痛。在外院行皮肤活检,拟诊“疣状皮肤结核”,抗酸染色阴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小孢根霉变种感染1例
王露霞, 赖晃文, 石凌波, 梁宇恒, 李利, 吴小丽, 付捷, 刘海英
2012, 7(1): 33-36.
摘要
(
2530
)
PDF
(1090KB) (
10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小孢根霉变种导致的皮肤毛霉病。患者女,30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口腔颌面部小孢根霉变种感染,表现为发热、右侧颊黏膜水肿,皮损中央溃疡、焦痂,周边组织炎性水肿,以面颊部、颌下区为中心明显肿胀,逐渐累及右侧颈部及右下颌,进行性加重。坏死组织涂片镜检显示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真菌学检查鉴定为小孢根霉,分子测序证实为小孢根霉变种。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和手术清创,坏死组织连续3次真菌培养均未培养出小孢根霉变种,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治疗2周后颔面部肿胀明显减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4周后额部及右眼睑肿胀已完全消退,伤口结痂愈合。随访2 a,右侧颌下可见长约2 cm手术疤痕,未见皮肤毛霉病复发。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难辨认癣1例
吕莎, 徐徉, 李福秋
2012, 7(1): 37-38.
摘要
(
2503
)
PDF
(860KB) (
1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难辨认癣1例。患者男,40岁,面部弥漫红斑、脱屑、丘疹,伴瘙痒、灼热症状,反复发作7 a。曾在外院被诊断为脂溢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给予多种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取面部皮屑做真菌直接镜检为阳性,经鉴定为红色毛癣菌。诊断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难辨认癣。给予伊曲康唑100 mg/次,2次/d,口服;第1周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2次/d外用;第2周给予舍他康唑2次/d外用。2周后患者皮损明显好转,停用口服药物,给予他克莫司1次/d外用。4周后,患者皮损达临床治愈。
继续教育
皮肤无绿藻病
康俞莉, 章强强
2012, 7(1): 39-42.
摘要
(
2500
)
PDF
(780KB) (
9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国内外皮肤无绿藻病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皮肤无绿藻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治。
综述
先天性皮肤念珠菌病
蔡晴, 刘维达
2012, 7(1): 43-46.
摘要
(
1883
)
PDF
(780KB) (
1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皮肤念珠菌病是新生儿于子宫内获得的较为少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受累,可以伴发或仅有甲改变,其病程良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伴有系统感染时需系统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病情严重也可引起患儿死亡。现对该病的易感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做一简要综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新进展
李梦, 廖万清
2012, 7(1): 47-51.
摘要
(
2664
)
PDF
(801KB) (
17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由此导致的致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及时诊断并有效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面临的挑战之一。该文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现有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Sap2与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仇萌, 邹先彪
2012, 7(1): 52-54.
摘要
(
2008
)
PDF
(779KB) (
1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2是白念珠菌生存所需的毒力因子,与白念珠菌的生存发展及致病性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Sap2的毒力作用和对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致病机制,可为以后抗体研制及治疗方面奠定基础。
克柔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乔祖莎, 冯文莉
2012, 7(1): 55-58.
摘要
(
2369
)
PDF
(799KB) (
1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克柔念珠菌感染明显增加,对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已引起高度关注。克柔念珠菌耐药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唑类药物作用靶酶结构的改变、真菌细胞膜上外排泵过度表达、真菌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等。克柔念珠菌对唑类的耐药可能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侵袭性曲霉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高露娟, 余进, 李若瑜
2012, 7(1): 59-64.
摘要
(
1993
)
PDF
(866KB) (
10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时荧光定量PCR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被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研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由于技术操作多种多样,尚未统一,该技术仍未正式列入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研究增加,对该技术操作的标准化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现从技术问题,包括标本种类、DNA提取方式、靶序列的选择、国际标准化研究进程以及该技术在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价值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