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28
    专家论坛
    转化医学真菌学可更好为人类服务
    吴绍熙, 郭宁如
    2011, 6(6):  321-323. 
    摘要 ( 1431 )   PDF (171KB) ( 1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幸多次参加中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启示很多,特别是这种联合多学科横向涵盖内、外、妇、儿、ICU、检验等学科的学术会议真是一种创举,其中更突出的是为创造独特的转化医学真菌学奠定了基础。这种作为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的研究、会议体系,是双向、不断循环向上而且永无止境的研究、交流过程,也是它不断被热议的理由,更是它的魅力所在。
    论著
    转化医学真菌学实例——直接提取DNA鉴定菌种及体外药敏试验指导诊治面部难辨认癣
    康道现, 冉玉平, 尹斌, 代亚玲
    2011, 6(6):  324-327. 
    摘要 ( 2317 )   PDF (371KB) ( 1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1例由万博节皮菌(趾间毛癣菌有性期)所致面部难辨认癣,取皮损鳞屑直接提取真菌DNA做菌种鉴定,并与真菌培养鉴定结果比较,对培养的菌落直接用抗真菌乳膏做药敏实验指导治疗。方法 病变部鳞屑经KOH涂片真菌镜检阳性后,取鳞屑直接提取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4做PCR扩增后测序;同时从培养生长的菌提取DNA做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将抗真菌乳膏加入含菌平板孔中观察抑菌圈大小。结果 鳞屑直接提取的DNA与培养获得菌落提取的DNA经PCR-测序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诊断万博节皮菌感染所致面部难辨认癣。镜检阳性后即给予特比萘芬口服(250mg/d)及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外用,每周复诊并取鳞屑镜检和培养,基于药物抑菌实验结果指导治疗5周,至临床治愈和真菌培养转阴。结论 鳞屑直接提取DNA做PCR-测序能及早明确菌种,待培养菌落长出后做PCR-测序验证,直接用成品抗真菌乳膏做体外药敏实验指导临床选药,动态培养鳞屑以确定疗程。此个体化诊治方案为从临床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真菌学的成功实例。
    烟曲霉再鉴定、标准化CSP分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
    高露娟, 余进, 李若瑜
    2011, 6(6):  328-331,336. 
    摘要 ( 2115 )   PDF (387KB) ( 16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烟曲霉复合体临床株菌种分布,经典烟曲霉临床株CSP基因型及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状况。方法 菌株来源: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分离自125名患者的162株烟曲霉复合体菌株。通过形态学,最高生长温度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分步鉴定;对CSP基因进行扩增、测序,采用国际化命名体系进行CSP分型;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经典烟曲霉对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伏立康唑(VRC)及卡泊芬净(CAS)的敏感性。结果 所有烟曲霉复合体菌株均为经典烟曲霉;共分为16个CSP基因型,最常见为t04A、t03和t01;分离自4名患者的13株菌对ITC的MICs≥4μg/mL,其中2株菌AMB和VRC的MICs分别为4μg/mL和16μg/mL。CAS的MECs最高为4μg/mL,仅1株。结论 未检出烟曲霉相关新种;经典烟曲霉临床株共16个CSP基因型,分布与国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5个为新型。我国经典烟曲霉临床株ITC耐药率为3.2%,个别菌株AMB,VRC和CAS耐药。
    小鼠烟曲霉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吴然, 程波, 贾敏
    2011, 6(6):  332-336. 
    摘要 ( 2382 )   PDF (393KB) ( 1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烟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伊曲康唑对小鼠烟曲霉角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角膜基质注射法建立烟曲霉角膜炎小鼠模型。造模后观察角膜病变,取角膜病变处分泌物做真菌镜检、真菌培养以证实造模成功。用药基法检测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对烟曲霉角膜炎小鼠给予伊曲康唑治疗,治疗结束行临床评分、炎性评分、菌落形成单位测定以评价疗效。结果 伊曲康唑对烟曲霉的MIC和MFC分别为6.25μg/mL、12.5μg/mL;氟康唑对烟曲霉的MIC和MFC分别为500μg/mL、1000μg/mL。伊曲康唑治疗组临床评分、炎性评分和测定的菌落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伊曲康唑对烟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氟康唑,并且对烟曲霉性角膜炎有明显疗效。
    大鼠白念珠菌支气管肺感染时肺组织Toll样受体2的表达及意义
    林莉, 王莉, 周洋洋, 陈耀华, 孟新丽, 康健
    2011, 6(6):  337-340. 
    摘要 ( 2392 )   PDF (532KB) ( 1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白念珠菌支气管肺感染大鼠肺组织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建立白念珠菌支气管肺感染大鼠模型,观察感染后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第3天、第7天)白念珠菌支气管肺感染大鼠肺组织TLR2的表达,并与未感染组进行比较。结果 大鼠白念珠菌支气管肺感染后肺组织TLR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白念珠菌支气管肺感染肺组织TLR2表达增高可能参与感染的炎症反应。
    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李秀丽, 田媛, 史玉玲, 顾俊瑛, 刘至昱, 李晓建, 高飞
    2011, 6(6):  341-343. 
    摘要 ( 2402 )   PDF (280KB) ( 1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蒺藜甾体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光镜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形态的影响;MTT法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观察不同浓度TTS-12对新生隐球菌细胞生物膜关键基因PMT4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TTS-12处理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结构更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指标及PMT4基因表达水平(P<0.01)。结论 TTS-12可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降低新生隐球菌PM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作用机制之一。
    浅部真菌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关性研究
    刘芳, 桑红, 胡文星, 孔庆涛, 王雪连, 王高峰, 张敏, 邓德权, 谢其美
    2011, 6(6):  344-349. 
    摘要 ( 2080 )   PDF (362KB) ( 19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肺真菌病15例外科手术治疗经验
    金海, 陈和忠, 李志刚, 杨立信, 赵铁军, 徐志云
    2011, 6(6):  350-351. 
    摘要 ( 1474 )   PDF (152KB) ( 1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部真菌病是临床上少见的肺部感染,但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该疾病认识的增加,临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该病缺乏特征性症状,痰真菌检出率较低,易误诊和漏诊。我科对2005年7月-2010年7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5例肺真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王爱平, 万喆, 涂平, 陈伟, 李若瑜
    2011, 6(6):  352-354,357. 
    摘要 ( 1961 )   PDF (414KB) ( 19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茄病镰刀菌感染致角膜溃疡1例
    袁乃芬, 孙艳华, 郝宏艺, 张萌, 林元珠
    2011, 6(6):  355-357. 
    摘要 ( 2492 )   PDF (312KB) ( 1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告1例由茄病镰刀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男性,40岁,木工,左眼红、痛、流泪、视力下降10 d。经过角膜清创,系统性及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好转。致病菌株经真菌学鉴定为茄病镰刀菌,它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真菌性角膜炎病程进展迅速,能否及早诊治关系预后。真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临床应予重视。
    茄病镰刀菌致足部透明丝孢霉病1例
    郭芸, 周哓鸿, 樊应俊, 张佩连, 李文华
    2011, 6(6):  358-360. 
    摘要 ( 2216 )   PDF (437KB) ( 1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道1例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方法 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 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多变根毛霉致面部皮肤毛霉病1例
    周村建, 王莉, 徐艳, 钟白玉, 郝飞
    2011, 6(6):  361-362. 
    摘要 ( 1862 )   PDF (239KB) ( 1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皮肤毛霉病。患者男,65岁,面部结节斑块伴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皮损经短时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
    真菌性治疗
    复方环丙酮胺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杨庆琪, 赵广, 刘雯, 那爱华, 成玉
    2011, 6(6):  363-366. 
    摘要 ( 2110 )   PDF (286KB) ( 1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察复方环丙酮胺喷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第Ⅰ批给予复方环丙酮胺喷剂,1次/d喷于患处,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第Ⅱ批随机入A、B组,A组给予复方环丙酮胺喷剂+曲安奈德喷剂,B组给予复方环丙酮胺喷剂,均1次/d喷于患处,用药2周、4周后观察疗效。第Ⅰ批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80%;第Ⅱ批A、B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5%及82.35%,治疗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及100%。复方环丙酮胺喷剂和复方环丙酮胺喷剂+曲安奈德喷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相似(P>0.05),且疗效显著、局部刺激小、瘙痒缓解明显、安全性较高。
    继续教育
    真菌的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
    马天, 宋月星, 邹先彪
    2011, 6(6):  367-369. 
    摘要 ( 2078 )   PDF (342KB) ( 37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学检查是一种识别真菌快速、简便的方法。本文介绍真菌病的病理学诊断中最常见的特殊染色方法及应用范围。
    综述
    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徐西光, 张子平, 程波
    2011, 6(6):  370-372380. 
    摘要 ( 1737 )   PDF (284KB) ( 2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存在于包括真菌在内的大部分低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及一些植物中。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蛋白在细胞新陈代谢、毒力以及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目前在人类细胞中尚未发现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因此,探明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机制,可为抑制剂的设计和寻找提供多个"靶点",从而研制出能够抗致病性真菌而不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就近年来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及其潜在抑制剂进行综述。
    黑色素与常见病原真菌致病性的关系
    周真, 杜妍娴, 李希清
    2011, 6(6):  373-376,384. 
    摘要 ( 1569 )   PDF (391KB) ( 2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色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及动植物的生物大分子聚合体,被认为是多数病原真菌的毒力因子,具有抗氧化、吸收紫外线、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及宿主免疫等作用。本文就黑色素的生物学特点、作用及其与常见病原真菌致病性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隐球菌荚膜体内生长机制研究进展
    陈敏, 潘炜华, 廖万清
    2011, 6(6):  377-380. 
    摘要 ( 1512 )   PDF (299KB) ( 1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nd Cryptococcus gattii)最常侵犯人类或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致命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已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致病真菌之一。
    着色芽生菌病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丽, 阙冬梅, 胡永轩, 黄晓, 张军民
    2011, 6(6):  381-384. 
    摘要 ( 1327 )   PDF (297KB) ( 20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皮肤和皮下组织肉芽肿性真菌病。该病发展缓慢,治疗困难,多数为皮肤受累。偶可伴有淋巴系统、脑组织等其他脏器受损及表皮肿瘤的发生。该文拟从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