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8
    专家论坛
    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思路
    黄晓军
    2011, 6(3):  129-132. 
    摘要 ( 2333 )   PDF (831KB) ( 1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免疫低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血液肿瘤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中,IFI更是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氟康唑在高危人群中的广泛预防性应用,白念珠菌的感染较前已有所减少,而曲霉菌的感染比例则有所增[1]。由于曲霉菌的孢子主要是通过吸入从呼吸道进入患者体内,因而曲霉菌的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肺部(可占全部曲霉菌感染的90%)。
    抗真菌研究的新领域——药物增效剂
    吴建华
    2011, 6(3):  133-135. 
    摘要 ( 1073 )   PDF (834KB) ( 10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真菌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真菌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增加,致病真菌的耐药问题逐渐突出。合成开发新一代结构的抗真菌药是目前药物研究的热点,但如何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也是抗真菌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现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全面阐述抗真菌增效剂的研究成果,展示目前抗真菌研究的新思路。
    论著
    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杨惠琴, 梅亚宁
    2011, 6(3):  136-140. 
    摘要 ( 2130 )   PDF (841KB) ( 9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 868例住院患者,在其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痰、中段尿、脓等分泌物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 86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757例,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和临床未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缓解1 082例,无临床资料29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 839例。其中以2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778例,阴性1 061例,以5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623例,阴性1 216例;真菌培养阳性457例,阴性1 38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20 pg/mL和50 pg/m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89.3%,74.9%)和特异度(分别为90.6%,94.8%),阳性预测值(86.9%和91.0%)和阴性预测值(92.4%和84.4%)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别(P>0.05);真菌培养的敏感度(49.0%)较低但特异度较高(92.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和72.1%;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3.0%,特异度为88.9%。结论 G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但有时发生假阳性。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烟曲霉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吴然, 程波, 贾敏
    2011, 6(3):  141-144. 
    摘要 ( 1743 )   PDF (1061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烟曲霉角膜炎小鼠模型,探讨烟曲霉角膜炎的形成条件和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划痕法和角膜基质注射法建立烟曲霉角膜炎小鼠模型。造模后观察角膜病变,对病变角膜组织做真菌检查。结果 划痕法造模小鼠角膜感染率低,病变轻,易自愈;对免疫受损小鼠采用划痕法感染率100%,病情较重,病变持久;基质注射法造模感染率为100%,病变严重、持久。结论 烟曲霉孢子对小鼠角膜的感染率与角膜受损程度及黏附的孢子数量呈正比;宿主免疫受损,易诱发烟曲霉角膜炎且病变较重。
    4种黑曲霉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张晓利, 吕雪莲, 沈永年, 吕桂霞, 王淼淼, 葛一平, 刘维达
    2011, 6(3):  145-148. 
    摘要 ( 1704 )   PDF (1012KB) ( 8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适合提取曲霉DNA的方法。方法 比较2个菌落培养时间段(3 d内和10 d左右)提取DNA质量的差异;运用氯化苄法、石英砂+CTAB法、Biospin法和微波法分别提取黑曲霉基因组DNA,然后用直接电泳、浓度测定、PCR扩增等方法比较所提DNA的浓度和质量。结果 培养3 d内的菌落提取的DNA纯度较高,无需纯化即可用于后续实验;4种方法制备的DNA均可用于PCR等后续实验,其中以石英砂+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好,产率最高。结论 石英砂+CTAB法是一种适用于曲霉DNA提取的简便方法。
    应用CLSI M38-A2方案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胡小平, 万喆, 李若瑜
    2011, 6(3):  149-153. 
    摘要 ( 1962 )   PDF (851KB) ( 1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作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进一步验证CLSI的M38-A2方案。方法 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趾间型毛癣菌38株和苯海姆节皮菌6株,采用M38-A2方案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等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对趾间型毛癣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0.25~32、0.031 2~1、0.015 6~0.062 5、0.000 937~0.00781、0.062 5~1、0.031 2~2、1~2、0.007 81~0.062 5;对苯海姆节皮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64、2、0.25~0.5、0.000 937~0.003 81、1、2~4、1~2、0.031 2~0.062 5。不同抗真菌药物对趾间型毛癣菌及苯海姆节皮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特比萘芬、阿莫罗芬和联苯苄唑的药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之间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有明显差异。M38-A2方案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用来体外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新生隐球菌感染12例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的回顾性分析
    孙继梅, 王艳玲, 周秀珍, 郑伟, 张智洁, 刘勇
    2011, 6(3):  154-157. 
    摘要 ( 2261 )   PDF (832KB) ( 10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生隐球菌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分析其耐药性。方法 对12例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美国BD924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阳性酵母样真菌经API 20C鉴定到种;FUNGS 3进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 12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血液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新生隐球菌对临床常用5种抗真菌药物除2例氟康唑中介外,其余均敏感。结论 新生隐球菌不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引起身体多部位感染,死亡率较高;早期病原学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联合用药预后较好。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
    欧汝志, 卢祥婵, 李伟新
    2011, 6(3):  158-161. 
    摘要 ( 1722 )   PDF (818KB) ( 8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死亡风险,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07~2010年期间101例AIDS合并PSM住院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发热、脐凹皮疹、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腹膜刺激征、合并细菌性败血症、白细胞计数、血色素、血小板、血肌酐、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甘油三酯、真菌培养阳性报告时间、开始有效抗真菌治疗的时间、抗真菌治疗方案、是否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在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腹膜刺激征、细菌性败血症、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总胆红素、门冬氨酸转氨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甘油三酯、真菌培养阳性报告时间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显示,腹膜刺激征(OR=226.733)、呼吸困难(OR=90.213)、白细胞升高(OR=2.216)、血肌酐升高(OR=1.014)是AIDS合并PSM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腹膜刺激征、呼吸困难、白细胞升高、肌酐升高是AIDS合并PSM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重视合并症治疗可能会降低死亡率。
    病例报告
    三角孢小囊菌导致的心内膜炎1例
    王澎, 王贺, 赵颖, 张小江, 徐英春
    2011, 6(3):  162-165. 
    摘要 ( 2088 )   PDF (1194KB) ( 1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继发于植入心脏起搏器所致的三角孢小囊菌(Microascus trigonosporus)心内膜炎,此菌分离自患者起搏器电极表面的赘生物。赘生物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大量有隔真菌丝,间生膨大的厚壁孢子。小囊菌系帚霉菌(Scopulariopsis)的有性阶段,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目前国外已有短帚霉菌(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导致的心内膜炎报告[1-3],然而由小囊菌(Microascus)导致的心内膜炎非常罕见[4]。该菌株经ITS区测序比对,鉴定结果为三角孢小囊菌(Microascus trigonosporus),采用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的MIC≥32μg/mL,两性霉素B的MIC≥32μg/mL,而伏立康唑的MIC为4μg/mL。患者手术摘除赘生物,采用伏立康唑治疗,体温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儿童头癣3例
    沈威敏, 刘怡文
    2011, 6(3):  166-168. 
    摘要 ( 1421 )   PDF (1253KB) ( 9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例1:患者女,5岁,四川闽中人。左枕部脱发半年伴有瘙痒,未经诊治。患者喜欢抚摸猫、犬等。于2010年8月11日来我科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0℃,心率87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5/6 kPa,体重13 k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伊曲康唑专题
    伊曲康唑在中国临床应用16年回顾——广谱篇
    冉玉平
    2011, 6(3):  169-175. 
    摘要 ( 2232 )   PDF (886KB) ( 10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曲康唑进入中国市场16年,对我们的医学真菌学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真菌学家和皮肤科临床医生对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菌种分布研究,提高了对各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广大真菌病患者受益。
    继续教育
    远程会诊系统诊断皮肤真菌病
    蒯颢, 徐红
    2011, 6(3):  176-179. 
    摘要 ( 1770 )   PDF (1016KB) ( 9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远程医疗会诊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医疗手段相比较,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中已充分显示出优越性。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均,边远地区极其缺乏高端医疗人才和器材。皮肤病有发病率高、直观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开展远程会诊。现通过医院在建设皮肤病远程会诊系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皮肤病远程会诊进行一些讨论。
    综述
    伏立康唑治疗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廖勇, 杨蓉娅
    2011, 6(3):  180-185. 
    摘要 ( 1577 )   PDF (871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伏立康唑是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现对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动物实验以及治疗隐球菌病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隐球菌病的诊治进展
    李平, 温海
    2011, 6(3):  186-189. 
    摘要 ( 1455 )   PDF (830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差异,其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主要包括多烯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H IV患者隐球菌病的病死率仍较高,而CME(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失败率之高让人难以接受。现介绍近年来隐球菌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评价。
    抗真菌药物的新作用靶点
    陈文峰, 张子平, 程波
    2011, 6(3):  190-192. 
    摘要 ( 1459 )   PDF (834KB) ( 9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当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研发新的、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成了当务之急。现着重对抗真菌药物的几个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包括真菌细胞壁、延长因子以及双组分信号转导蛋白等进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