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高级检索
|
图表检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首次报道中国北方
Fonsecaea monophora
所致着色芽生菌病1例及其相关实验研究
赵作涛, 鲁巧云, 高那, 陈伟, 万喆, 王晓红, 武玲慎, 王爱平, 李若瑜
2010, 5(4): 193-195.
摘要
(
1987
)
PDF
(857KB) (
1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首次报道中国北方1例由
Fonsecaea monophora
所致着色芽生菌病。
方法
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腕部皮损伴瘙痒8-9a"就诊。对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并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实验室研究。
结果
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多个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
Fonsecaea monophora
。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痊愈。
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
感染也可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而ITS区序列分析是该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例患者显示较好疗效。
参加CAP真菌检验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赵颖, 王辉, 谢秀丽, 张小江, 王澎, 宋红梅, 徐英春, 陈民钧
2010, 5(4): 196-200.
摘要
(
1497
)
PDF
(1016KB) (
1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能力比对检验(Proficiency testing,PT)是室间质评的重要方案,通过参加美国病理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CAP)能力比对检验,监控实验室检验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促进实验室质量改进。
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于2009年参加CAP真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实验室收到标本后,按照常规真菌标本进行真菌学检查和免疫学测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检测结果回报给CAP。CAP在同方法组内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并提供所有参与实验室的结果统计报告。
结果
截至目前完成2009年3次共17份标本,回报结果正确率:F-A和F-C为100%,F-B为80%,结果评价均为满意。
结论
通过参加CAP能力比对检验,实现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持续性监测,提高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水平。
几种不同基质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成生物膜影响的初步观察
任晓萍, 樊昕, 杨蓉娅, 夏志宽, 李海涛
2010, 5(4): 201-205.
摘要
(
2389
)
PDF
(1197KB)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基质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方法
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采用XTT法对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基质上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态特征。
结果
3种基质上均能形成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且形成广泛的的生物膜。比较成熟期不同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活性有差别(F=14.743,
P
<0.01),活性由高到低为聚芳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聚芳脂、聚氯乙烯形成的生物膜可见孢子、菌丝、假菌丝结构,聚苯乙烯上形成以孢子为主要结构的微生物群落。
结论
阿萨希毛孢子菌可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形成生物膜,但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聚芳脂、聚氯乙烯比聚苯乙烯更易于真菌的黏附;且以菌丝、假菌丝为主要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活力比单纯孢子的活力强。
应用RAPD技术对我国不同地域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鲁莎, 鲁长明, 吴绍熙, 李春阳, 沈永年, 李希清
2010, 5(4): 206-209,229.
摘要
(
1910
)
PDF
(905KB) (
1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地域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对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域(江苏南京,山东济南,广东广州)的32株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
结果
红色毛癣菌种内差异明显,根据遗传相似性分成三大聚类群,与地域差异及取材部位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表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结论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可用于红色毛癣菌的DNA分型,其DNA带型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性,与菌株表型有一定关系,与地域差异、侵犯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应用RAPD技术鉴定地霉的实验研究
郑树茂, 王华, 朱敬先, 林元珠, 高顺强
2010, 5(4): 210-213.
摘要
(
2183
)
PDF
(204KB) (
1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RAPD技术在快速鉴定地霉中应用。
方法
用E.Z.N.A.yeastDNAkit提取地霉菌基因组DNA,采用随机引物AP3(5'-TCGTAGCCAA-3')、ATG(5'-ATGGATCGGC-3')、RP2(5'-AAGGATCAGA-3')、OPA-10(5'-GTGATCGCAG-3')对临床上致病性白地霉、林生地霉皮损株和血液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各病原菌的DNA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成功提取了地霉的基因组DNA,其纯度和浓度均能满足PCR反应的要求。利用4种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不同种真菌的DNA显示不同的DNA带型,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种不同株真菌的DNA显示的主要DNA带型基本一致。
结论
采用E.Z.N.A.yeastDNAkit提取的地霉基因组DNA可以用于PCR反应。RAPD法鉴定地霉菌简单、快速、特异,可用于临床诊断。
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陈裕充, 雷文知, 都琳, 杨雅骊, 陈江汉, 顾菊林, 温海
2010, 5(4): 214-217.
摘要
(
1928
)
PDF
(752KB) (
1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方法
分析2例采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患儿经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消失,颅内压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脑脊液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并稳定。
结论
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可作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治疗的一种选择。
住院患者光滑念珠菌检出的回顾性分析
侯天文, 陈兴, 陈晶, 白云, 贺政新, 侯树忠
2010, 5(4): 218-222.
摘要
(
1776
)
PDF
(194KB) (
1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光滑念珠菌检出的特征。
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患者中光滑念珠菌检出阳性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白念珠菌检出患者为对照。
结果
其间共有52例详细病史资料记录的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占65.4%;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76.9%。患者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以肺部感染(28例,53.8%)、恶性肿瘤(20例,38.5%)、脑梗死(15例,28.8%)常见。使用抗生素(52例,100%)、留置导尿管(15例,28.8%)是光滑念珠菌检出者的主要实施医疗措施。氟康唑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药物(23例,44.2%)。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死亡率高(14例,26.9%),高于同期白念珠菌检出对照组(6.2%,
P
=0.004)。
结论
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与白念珠菌检出具有相似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黄晨, 朱元杰, 顾菊林, 温海
2010, 5(4): 223-226.
摘要
(
2578
)
PDF
(718KB) (
1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结果
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
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短篇论著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吴伟本, 俞同福, 徐海, 宗敏
2010, 5(4): 227-229.
摘要
(
1714
)
PDF
(480KB) (
19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较少见的肺部真菌病,由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肺部真菌病
[1-2]
。近年来肺隐球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而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常常容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肺隐球菌病的CT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
NCCLSM 38-P方案对致病性毛霉菌的体外药敏实验研究
王俊杰, 王颖, 万喆, 李若瑜, 王爱平, 王晓红
2010, 5(4): 230-231.
摘要
(
1044
)
PDF
(452KB) (
1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来,毛霉病的感染率明显增加,绝大多数毛霉病都发生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而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毛霉属是最常见的致病属。由于丝状真菌的药敏方法一直没有规范化,临床选择抗真菌药物缺乏有效的指导。随着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和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相继问世,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现象时有发生。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实验参照NCCLS M38-P对18株临床分离的致病性毛霉菌进行MIC测定。
某部作训前后真菌性皮肤病调查
朱玉明, 王桂尧, 宋永东, 朱永兵, 陈松青, 朱长征
2010, 5(4): 232-233.
摘要
(
1469
)
PDF
(320KB) (
1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高部队作训期间皮肤病健康保障的质量,针对性地开展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预防、治疗和健康宣教工作,笔者于2009年7-10月对某部执行任务前后全体官兵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象与方法1. 调查对象作训前调查某部官兵共计981名,均为男性,年龄18-45岁,平均(25.6±3.2)岁,均无基础疾病。作训后随访调查到其中964名。2. 调查方法对参与调查的军医进行真菌性皮肤病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对被调查人员进行病史采集,详细体格检查和皮肤病专科检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皮屑直接镜检阳性来确诊。3. 统计学分析作训前后两组患病率的对比分析采用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例报告
链格孢霉合并克柔念珠菌所致肺部感染1例
徐修礼, 杨佩红, 张国成, 孙怡群, 樊新, 刘家云, 郝晓柯
2010, 5(4): 234-235,256.
摘要
(
1317
)
PDF
(483KB) (
1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儿,男,10岁,于2009年6月25日入住我院小儿科。9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当日外周血白细胞11.5×109/L,中性粒细胞72.4%),在外院抗感染治疗无效,并伴胸闷、气短、心悸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和干罗音,伴少许喘鸣音;胸片可见双肺斑片状影,边界不清,呈“蝴蝶翼”样,考虑炎性渗出性改变;胸部CT显示两肺散在团片状阴影;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等多项化验结果均异常;B超示左心房扩大、脂肪肝;EB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呼吸道病毒、衣原体检测均为阴性。
面部难辨认癣2例
郑宝勇, 张彦秀, 赵卫红, 聂廷芬, 张文生, 吴金环
2010, 5(4): 236-237.
摘要
(
1370
)
PDF
(140KB) (
1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病例1男,34岁。面部前额片状红斑,表面结痂,痒1个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前额部现米粒大小丘疹,自觉瘙痒。未予处理。丘疹不断向外扩展,表面出现结痂。外院多次按湿疹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祥)。近1周皮疹进一步加重,表面结痂更为明显,瘙痒亦加重。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平素体健,否认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史,否认长期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史。
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药物治疗花斑糠疹临床研究
岳喜昂, 刘卫兵, 陈洪晓, 杨华
2010, 5(4): 238-240.
摘要
(
2015
)
PDF
(825KB) (
1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胶囊联合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和2%酮康唑洗剂治疗花斑糠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入选患者按单双日分为两组,两组均口服伊曲康唑0.2g,1次/d,连续7d,同时外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1次/d,连续14d,对照组停药观察,试验组同时使用2%酮康唑洗剂洗浴,每周2次,连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评价疗效。
结果
试验组114例患者3个月时痊愈率78.1%,6个月时痊愈率90.4%,对照组125例患者3个月时痊愈率72.8%,6个月时痊愈率75.2%,12个月后试验组复发率1.8%,对照组为18.4%。
结论
伊曲康唑胶囊短时口服联合外用布替萘芬和酮康唑洗剂洗浴疗效较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可大大降低花斑糠疹的复发率。
真菌病治疗
眼真菌感染研究近况
张丽君, 周文明, 姚润莲
2010, 5(4): 241-246.
摘要
(
1151
)
PDF
(770KB) (
1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真菌感染是指真菌感染角膜、眼内容物、眼眶或者眼的其他组织。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和器官移植、烧伤抢救和其他医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眼真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眼真菌感染因其高发病率和致盲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某些眼真菌病甚至可以威胁患者生命。在眼真菌感染中,角膜最常见,眼眶、眼睑、泪器、结膜、巩膜和眼内组织也可累及。本文分析了近5a Pubmed提供的免费全文病例报告,概括总结了眼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的研究近况。
继续教育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现状分析
高露娟, 余进, 李若瑜
2010, 5(4): 247-251.
摘要
(
2562
)
PDF
(1036KB) (
2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状况及诊治现状。
方法
通过CNKI及Pubmed搜索1991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及曲霉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总结。
结果
1991年1月-2009年10月报道曲霉病1457例,其中481例有病原学证据,258例进行菌种鉴定,其中烟曲霉153例。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肺,为1047例。病原学诊断依据主要是镜检和培养;菌种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仅4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仅少数进行半乳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检测;体外药敏试验少,仅报道2株黄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2株烟曲霉多药耐药。伊曲康唑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经验治疗(抢先治疗)的首选药物。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则多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伊曲康唑,大部分慢性及腐生型曲霉病及鼻窦曲霉病患者行手术治疗。
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趋势与国际一致,非烟曲霉感染有所增加,感染部位仍以肺为主。应提高菌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积极开展非培养检测手段,保证正确和及时地诊断;加强药敏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综述
马拉色菌的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王韵茹, 章强强
2010, 5(4): 252-256.
摘要
(
1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拉色菌是一组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与许多皮肤疾病的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为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简便、可靠的依据。现对马拉色菌在皮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