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28
    专家论坛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2010, 5(2):  65-68,86. 
    摘要 ( 1316 )   PDF (799KB) ( 18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球菌属在真菌分类学上归入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样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隐球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脏器,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肺部和皮肤。目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5%~10%,在AIDS患者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30%;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左右[1]。在加拿大曾经发生格特隐球菌感染在正常人群和动物中大流行[2]
    论著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
    唐菲菲, 许兰平, 刘代红, 刘开彦, 陈欢, 韩伟, 张晓辉, 陈育红, 王峰蓉, 王昱, 黄晓军
    2010, 5(2):  69-73. 
    摘要 ( 2144 )   PDF (794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怀疑肺部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切除肺部病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5年4月~2009年7月之间因血液系统肿瘤合并疑似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而接受肺切除术的10名患者,总结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来探讨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5例为胸廓切开术,5例为胸腔镜下手术。3例为病灶楔形切除术,7例为肺叶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确诊真菌感染6例(60%),慢性细菌感染1例,3例未见明确病原菌。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3例为轻度并发症(30%),其中2例气胸后自行吸收,1例局限性肺不张;1例严重并发症为血胸(10%)。术后30d死亡率为10%。术后真菌复发率为16%。随访至2009年8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0.7~31.1个月),4例(40%)死亡,但手术相关死亡率为0%。结论 手术切除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而且还可以清除病灶、防止IFI复发和允许进一步的免疫抑制治疗,手术本身是安全的。
    鼻眶脑毛霉菌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丽丽, 刘红刚, 朴颖实, 何春燕, 周全, 张杨, 赵作涛
    2010, 5(2):  74-77,115. 
    摘要 ( 1719 )   PDF (1188KB) ( 8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鼻眶脑毛霉菌病(ROCM)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998~2008年16例ROCM患者的病历资料。用HE、PAS和GMS染色显示组织病变特点及真菌的形态特征,对1例石蜡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例(87.5%)有基础疾病,2例(12.5%)无特殊病史。死亡5例(31.3%),3例死于ROCM,2例死于原发病。CT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16例,MRI示眶内(15例)和颅内(5例)异常信号影。真菌培养7例阳性(43.8%)。组织病理:16例均见组织凝固性坏死、真菌性血管炎及肉芽肿,骨质破坏9例,外周神经纤维坏死7例。特殊染色菌丝形态均符合毛霉目真菌;透射电镜见菌丝形态不规则,菌壁电子密度高。结论 ROCM主要见于糖尿病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者,亦见于无基础疾病者。常见致病菌为根霉和毛霉。在病变组织中找到符合毛霉目真菌形态特点的菌丝可确诊。对临床症状、影像学、真菌培养及病理学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慢性重型乙肝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
    朱定衡, 车付彬, 温海, 顾菊林, 陈江汉
    2010, 5(2):  78-81. 
    摘要 ( 2133 )   PDF (816KB) ( 8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在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中发病情况及主要病因。方法 依据IFI和乙肝诊断标准,筛选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科慢性重症乙肝患者,60例IFI者为病例组,66例未发生IFI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FI患病率47.62%,病死率40%。乙肝病毒DNA水平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当DNA高于3.16×103copies/mL,IFI发病可能性增大。结论 慢重肝患者IF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超出临床预期,降低DNA拷贝可延缓乙肝进展,在预防及治疗IFI中亦具积极意义。
    8种致病真菌在5种材料上的存活时间研究
    詹涛, 冉玉平, 代亚玲, 谢震, 周光平
    2010, 5(2):  82-86. 
    摘要 ( 2694 )   PDF (1026KB) ( 1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实验所用常见致病真菌能否在常用医用原材料上生存及生存时间。方法 选择8种常见致病真菌,活化后将它们分别接种在5种常用的医用原材料上,接种后及以后的每24h将接种有真菌的医用材料放入巯基乙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并观察能否生存,记录存活时间。结果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表面存活25~28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14~15d;新生隐球菌在棉布、纸板、铁皮表面存活24~27d,在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4~18d;茄病镰刀菌在上述5种材料上存活22~27d;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玻璃表面存活20~27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8d;申克孢子丝菌在棉布、纸板、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7~24d,在铁皮表面存活10d;白念珠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5~20d,在玻璃表面存活4d;犬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和地板胶上存活时间分别为10d、9d、3d、2d和1d。结论 实验所用各种真菌在医用原材料上都能存活,其时间长短不仅与菌种有关,还与所存在的材料有关。真菌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棉布、纸板)上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在吸水性差、表面光滑的材料(玻璃、铁皮和地板胶)。
    近平滑念珠菌的形态转换观察
    王淼淼, 吕雪莲, 刘泽虎, 吕桂霞, 沈永年, 刘维达
    2010, 5(2):  87-91. 
    摘要 ( 1371 )   PDF (1411KB) ( 9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近平滑念珠菌在不同培养基的形态转换现象,以及温度对其形态转换的影响。方法 收集近平滑念珠菌正常人皮肤携带株及临床致病株和标准株,接种于改良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观察其不同形态转换,以及温度变化对光滑(W)与皱褶(O)形态转换的影响。结果 近平滑念珠菌在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上,均可以出现多种形态以及一定频率W-O转换现象。在观察W向O形态转换过程中发现,与25℃培养温度相比,37℃条件下光滑菌落形态占更多的比例。结论 近平滑念珠菌体外培养时存在形态转换及W-O转换现象,且于37℃时更易保持光滑形态。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也可以用于基本的W-O形态转换观察。
    近平滑念珠菌ERG 11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冯丽娟, 万喆, 王晓红, 李若瑜, 刘伟
    2010, 5(2):  92-96. 
    摘要 ( 1718 )   PDF (1065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测序近平滑念珠菌ERG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通过与白念珠菌ERG11基因碱基序列同源性比对,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组(www.sanger.ac.uk/sequencing/Candida/pa-rapsilosis/)中寻找可能的ERG11基因序列(CpERG11),并据此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近平滑念珠菌标准株(ATCC22019)的ERG11基因片段,产物经电泳、纯化、克隆到质粒prG-AMAI-NotI中,转染DH10B大肠杆菌细胞,并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近平滑念珠菌ERG11编码区由1569个碱基组成,编码一段含522个氨基酸的多肽。近平滑念珠菌ERG11的编码区序列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酿酒酵母菌ERG11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74%、75%、65%、64%。该近平滑念珠菌ERG11的编码区为唑类药物作用靶酶基因。结论 成功克隆、测序、并生物信息学分析近平滑念珠菌ERG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白念珠菌YPD1基因克隆及其敲除质粒的构建
    陈裕充, 温海, 高平挥, 陈江汉, 顾菊林, 郑志忠
    2010, 5(2):  97-100. 
    摘要 ( 1531 )   PDF (852KB) ( 1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可用于白念珠菌YPD1基因敲除的质粒。方法 克隆白念珠菌YPD1基因,构建YPD1载体质粒;通过酶切反应,将p5921中标记基因URA3插入载体质粒的YPD1中,形成同源重组质粒。结果 成功获得YPD1载体质粒pBluescript-YPD1和敲除质粒pBluescript-YPD1-URA3。结论 所获得的质粒pBluescript-YPD1-URA3可用于白念珠菌YPD1基因的同源重组敲除。
    新生隐球菌的AFLP分析
    邹先彪, 温海, 廖万清, 吴建华, 仇芸, 杨金水
    2010, 5(2):  101-104. 
    摘要 ( 2472 )   PDF (885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AFLP-DNA指纹技术在新生隐球菌分类中应用情况。方法 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用双酶酶切,双链接头连于其酶切末端,用与接头和酶切位点互补的引物扩增DNA片段,其产物在高分辨的变性聚丙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然后进行银染。结果 分析来自5种血清型和临床分离株的18株新生隐球菌,可见有30多条大小在30~500bp的DNA-AFLP指纹,相同的血清型有不同的指纹图谱,来自同一患者不同病期的两株分离株和来自同一患者患者的不同部位的两株分离株都显示出相同的带型。结论 显示了AFLP的高分辨率,是适用于新生隐球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检测常见病原性丝状真菌的实验研究
    张晓利, 吕雪莲, 沈永年, 吕桂霞, 王淼淼, 葛一平, 刘维达
    2010, 5(2):  105-108. 
    摘要 ( 1957 )   PDF (909KB) ( 8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的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 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 ,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的ITS区,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的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的不同鉴别菌种,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 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
    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抽提方法的比较
    邹先彪, 廖万清, 温海, 吴建华, 仇芸, 杨金水
    2010, 5(2):  109-112. 
    摘要 ( 1704 )   PDF (836KB) ( 7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DNA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2种简单快速抽提基因组DNA的方法并可用作PCR扩增的模板。通过比较4种不同的DNA抽提方法以确定哪种更适合进行下一步的基因分析。方法 这4种方法是:玻璃珠法,酶法,3%SDS法和氯化苄法。玻璃珠法是用玻璃珠在混漩器上剧烈振荡破碎细胞壁;3%SDS法是将细胞在含10mmol/LDTT的3%SDS溶液中加热,然后用5mmol/LKAc和异丙醇抽提,DNA的产量通过A260测定。结果 3%SDS溶解法、经典酶法、玻璃珠法和氯化苄法的DNA产量分别为0.4154±0.0367、0.8484±0.0756、1.2636±0.2040、0.4070±0.0339(g/L×108CFU/mL)。结论 玻璃珠法是最敏感、重复性好、简单、费用合理的抽提方法。
    病例报告
    阴囊黄癣痂样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1例
    许昌春, 李岷, 张怀亮, 刘维达, 沈永年, 吕桂霞
    2010, 5(2):  113-115. 
    摘要 ( 2533 )   PDF (930KB) ( 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引起阴囊黄癣痂样皮损。患者,男,20岁,阴囊黄色痂皮3周。皮损取材真菌镜检可见分隔菌丝,培养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口服伊曲康唑200mg/d,连续2周。停药时皮损消退,真菌学检查阴性。
    真菌病治疗
    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真菌学亚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真菌学组
    2010, 5(2):  116-120. 
    摘要 ( 1438 )   PDF (795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广大皮肤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甲真菌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的指导意见;针对特殊患者的甲真菌病临床治疗指导意见;治疗失败情况下的临床治疗方案建议;对不具备真菌检查条件或者真菌学检查阴性的情况下,根据主要的临床诊断线索提供治疗指导意见。
    综述
    CR3在巨噬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
    胡永轩, 席丽艳, 马坚池
    2010, 5(2):  121-124. 
    摘要 ( 1504 )   PDF (789KB) ( 7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补体受体3(complement receptor3,CR3)为天然免疫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它是专职吞噬细胞最重要的吞噬受体之一,具有广谱配体识别能力。该文综述了CR3在巨噬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进展,展望了其研究及应用前景。
    酵母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孙漩嵘, 曹颖瑛, 姜远英
    2010, 5(2):  125-128. 
    摘要 ( 1502 )   PDF (787KB) ( 10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凋亡是调节生物体正常发育和生命活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机制,其研究生命力在于最终能够有利于疾病机制的阐明以及新疗法的探索及问世。酵母细胞由于凋亡过程的高度保守性及其作为分子生物学模式物种的先天优势,近年来一直是凋亡研究的热点。目前对酵母细胞凋亡的核心分子、传导通路和诱因等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