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真菌的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
    马天, 宋月星,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6): 367-369.  
    摘要2054)      PDF (342KB)(3528)    收藏
    组织学检查是一种识别真菌快速、简便的方法。本文介绍真菌病的病理学诊断中最常见的特殊染色方法及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2. 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2): 109-110.  
    摘要1983)      PDF (780KB)(3249)    收藏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将手足癣诊疗指南成文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为(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金学洙、李春阳、李若瑜、刘维达、赖维、冉玉平、温海、席丽艳、余进、郑岳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足癣长期临床研究
    张雅洁, 李青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4): 220-224.  
    摘要3294)      PDF (892KB)(2988)    收藏
    目的 为足癣治疗提供较理想的方案。方法 盐酸特比萘芬250 mg,口服1次/d;1%联苯苄唑乳膏,外用1次/d。250例足癣患者随机入组。A组口服1周加外用1周,B组口服1周加外用2周,C组口服2周加外用1周,D组口服2周加外用2周,E组单独外用4周。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24周、40周、56周、72周时对各组的疗效、复发率进行评价。结果 在停药后第24周时,A、B、C、D组与E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后第40周、56周、72周时,D组与A、B组疗效比较差异也出现统计学意义。在停药后24周、40周时,A、B、C、D组真菌学疗效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56周、72周时,D组与A、B组真菌学疗效比较差异也出现统计学意义。在停药40周时,A、B、C、D组与E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停药56周、72周时,D组与A、B组复发率比较差异也出现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特比萘芬2周联合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2周治疗足癣的有效率和真菌学疗效最高,复发率最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现状分析
    高露娟, 余进,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4): 247-251.  
    摘要2546)      PDF (1036KB)(2663)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状况及诊治现状。方法 通过CNKI及Pubmed搜索1991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及曲霉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总结。结果 1991年1月-2009年10月报道曲霉病1457例,其中481例有病原学证据,258例进行菌种鉴定,其中烟曲霉153例。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肺,为1047例。病原学诊断依据主要是镜检和培养;菌种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仅4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仅少数进行半乳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检测;体外药敏试验少,仅报道2株黄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2株烟曲霉多药耐药。伊曲康唑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经验治疗(抢先治疗)的首选药物。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则多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伊曲康唑,大部分慢性及腐生型曲霉病及鼻窦曲霉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趋势与国际一致,非烟曲霉感染有所增加,感染部位仍以肺为主。应提高菌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积极开展非培养检测手段,保证正确和及时地诊断;加强药敏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5. 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
    王爱平,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5): 317-320.  
    摘要786)      PDF (807KB)(2651)    收藏

    阿莫罗芬属于吗啉类广谱抗真菌药物,该文就有关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在甲真菌病中的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6. CARD9缺陷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免疫功能的研究
    梁嫔, 王晓雯,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1-5.  
    摘要1178)      PDF (1079KB)(2586)    收藏
    目的 探讨CARD9缺陷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的免疫功能.方法 提取CARD9缺陷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使其与白念珠菌进行孵育.采用菌落计数法及MTT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对白念珠菌的杀伤,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及吞噬能力,电镜观察吞噬溶酶体的超微结构,流式微球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IL-8的分泌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RD9缺陷患者中性粒细胞对白念珠菌孢子的杀伤及IL-8的表达存在缺陷,菌丝杀伤能力、活性氧的产生、吞噬能力以及吞噬溶酶体的结构无明显异常,且血清调理后杀伤能力以及IL-8的表达得到恢复.结论 CARD9蛋白在中性粒细胞杀伤白念珠菌孢子免疫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血清调理可恢复该缺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侵袭性真菌病高危因素研究进展
    赵珊珊, 张璟, 姚志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90-192.  
    摘要1234)      PDF (809KB)(2573)    收藏

    尽管许多新型抗真菌药已问世,但由于缺乏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的特异方法,侵袭性真菌病仍然会造成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严重后果。该文意在总结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以便早期发现高危人群。通过查阅最新文献,发现侵袭性真菌病不仅与院内危险因素相关而且与环境及宿主本身也存在相关性。真菌浓度低于300CFU/m3能避免真菌感染。此外,rs1800629 A等位基因可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而低水平的炎性因子与念珠菌血症的发生相关。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证实,被动免疫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鼠接种抗-Ftr1p免疫血清可以保护其免于米根霉感染。另外,该文也涉及高龄、药物及侵袭性操作等危险因素与侵袭性真菌病的相关性研究。当临床医生发现这些危险因素后,更重要的是进行校正定值指数评分,若该值≥0.4,意味着患者可能更易出现侵袭性真菌病。与此同时,结合Hermsen的预测准则,可以帮助排除不会出现侵袭性真菌病的人群,阻止不必要的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8. 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流行病学现状
    徐媛, 陈敏,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 13 (1): 57-60.  
    摘要969)      PDF (781KB)(2352)    收藏

    侵袭性曲霉菌病是重要深部真菌感染之一。曲霉菌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但主要感染免疫受损人群。近年来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发病率、耐药率不断上升,死亡率极高(39%~100%),且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均较困难。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感染的现状,现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治疗部队足癣患者的疗效研究
    朱红梅, 温海, 许景峰, 张国恩, 程鹏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58-162.  
    摘要1370)      PDF (875KB)(2308)    收藏

    目的 观察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治疗足癣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7月,选取部队足癣患者212例入组接受治疗,其中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仪仗队组)108例,北京武警某部 (武警组)104例。疗程:一般选用单次治疗,一次性浸泡2 h。对于部分伴有鳞屑角化或伴发水疱的足癣,可增加1~2次治疗,每次浸泡时长仍为2 h,使用间隔14 d。分别于首次使用皮肤抗菌液治疗后1周、2周、4周时进行观察、随访,并记录不良事件。对部分病例,在治疗6个月后观察足癣的复发率。结果 最终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有效病例有206例 (仪仗队组104例,武警组102例)。第4周随访,总有效率为95.6% (197/206),其中痊愈率78.2% (161/206)、显效率17.5% (36/206),总真菌学清除率为95.1%。其中,仪仗队组第4周总有效率96.1% (100/104),痊愈81.7% (85/104);武警组第4周总有效率95.1% (97/102),痊愈率74.5% (76/102)。安全性:不良反应均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轻度疼痛 (51/212),均于治疗结束后即得到缓解;局部皮肤水肿 (12/212),治疗结束后2 h内均自行缓解。未发现全身性不良反应。复发率:治疗后6个月可随访的156例中,总复发率8.97% (14/156),其中仪仗队组复发率3.06% (3/98),武警组复发率为18.97% (11/58)。患者满意度评价,总满意度为95.32%。结论 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治疗足癣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尤其适用于治疗需求迫切,需要短时、便捷、快速起效治疗方法的足癣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辅助治疗
    常璐璐, 胡素泉, 朱红娣, 吴国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6): 365-366.  
    摘要1401)      PDF (771KB)(2297)    收藏

    目的 报道8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 应用的方法为心理疏导、指导用药、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72例 (90.00%)经1个疗程后痊愈,6例 (7.50%)经2个疗程后痊愈,2例 (2.50%)转变为顽固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结论 心理疏导、指导用药、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治疗有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11. “和谐使命-2014”南太四国门巡诊浅部真菌病浅析
    刘必庆, 王芳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35-36.  
    摘要772)      PDF (796KB)(228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真菌和哺乳动物GPI锚定蛋白结构和功能差异的研究进展
    牛理达, 赵静, 吴建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82-184,189.  
    摘要876)      PDF (1349KB)(2256)    收藏

    GPI锚定蛋白 (Glycosylphosphatidylionsitol-anchored protein,GPI-anchored protein)是在真核生物中的一种保守的翻译后修饰蛋白,已发现有超过150种GPI锚定蛋白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壁上,近年来随着对GPI锚定蛋白的深入研究,其越来越多功能被发现,我们将从GPI锚定蛋白的结构入手,详细描述其在哺乳动物和真菌中GPI锚的结构及功能的差异,以真菌的GPI锚定蛋白为切入点来研究抗真菌药物但同时要留意该类药物对构成人体细胞的GPI锚定蛋白的潜在性损伤,为将来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3. 耳鼻咽喉真菌性疾病
    范静平, 陈争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2): 65-69.  
    摘要1712)      PDF (846KB)(2249)    收藏

    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真菌病”。真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不同部位,发生在耳鼻咽喉部位的真菌病并不罕见。耳鼻咽喉真菌病包括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前者如各种皮肤癣菌病,部分外耳道真菌病,或可将其看作皮肤科诊治范围之疾病;后者如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念珠菌病,临床上出现相应部位独特的耳鼻咽喉症状,其治疗各有不同,这些深部真菌感染疾病的诊治应归为耳鼻喉科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黑色素与常见病原真菌致病性的关系
    周真, 杜妍娴, 李希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6): 373-376,384.  
    摘要1546)      PDF (391KB)(2227)    收藏
    黑色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及动植物的生物大分子聚合体,被认为是多数病原真菌的毒力因子,具有抗氧化、吸收紫外线、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及宿主免疫等作用。本文就黑色素的生物学特点、作用及其与常见病原真菌致病性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5. 中医外治足癣的研究进展
    李苏, 房梁柱, 范斌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59-61.  
    摘要1164)      PDF (820KB)(2166)    收藏
    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中医称之为“脚湿气”.近年来中医治疗足癣疗效明显,取得一定进展.该文就有关中医外治方法及其疗效评价进行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6. 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徐西光, 张子平, 程波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6): 370-372380.  
    摘要1711)      PDF (284KB)(2165)    收藏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存在于包括真菌在内的大部分低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及一些植物中。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蛋白在细胞新陈代谢、毒力以及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目前在人类细胞中尚未发现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因此,探明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机制,可为抑制剂的设计和寻找提供多个"靶点",从而研制出能够抗致病性真菌而不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就近年来真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及其潜在抑制剂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7. 卫凤莲硝酸舍他康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孙玉鲁, 张锐利, 苏芳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4): 252-256.  
    摘要1167)      PDF (870KB)(2149)    收藏

    硝酸舍他康唑(sertaconazole)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的外用唑类抗真菌药。本文就其药理作用、抗炎、止痒、抗真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加以综述。新的剂型-微乳凝胶,增强皮肤渗透性和存留时间,而且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外用硝酸舍他康唑治疗皮肤癣菌病和浅表念珠菌感染见效快,治愈率高,疗程短。根据药代动力学,舍他康唑只需每日用药一次,加之其止痒活性,增加了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了临床治愈率。最新临床研究发现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对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伊蒙菌病与不育大孢子菌病
    冯佩英, 陆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4): 245-248.  
    摘要786)      PDF (848KB)(2116)    收藏

    伊蒙菌是一种双相真菌,可引起不育大孢子菌病和伊蒙菌病。这两种病临床较为少见,但近年来有报道伊蒙菌成为南非HIV感染人群主要的致病性双相真菌,引起高度关注。自1991年我国首报1例不育大孢子菌病后,2014年广州市新现2例皮肤播散性伊蒙菌病。故现将伊蒙菌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引起国内同行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黏附作用的影响
    张梦翔, 夏丹, 施高翔, 陆克乔, 邵菁, 吴大强, 汪天明, 汪长中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25-30.  
    摘要1095)      PDF (975KB)(2082)    收藏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 (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平板法检测与BAEB共培养2 h、4 h时白念珠菌的CFU;XTT还原法检测与BAEB共培养2 h、4 h的白念珠菌代谢活性;试管法检测白念珠菌絮凝能力;水-烃两相法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活力;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细胞形态;qRT-PCR法检测黏附相关基因ALS1CSH1HWP1ALS5ALA1INT1MNT2ALS3的表达.结果 512、1 024 μg/mL BAEB可显著抑制黏附2 h、4 h时的白念珠菌的CFU及代谢活性;肉眼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512、1 024 μg/mL BAEB可明显延缓絮凝产生的时间;256、512、1 024 μg/mL的BAEB均能够显著减少白念珠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qRT-PCR检测表明1 024 μg/mL的BAEB作用后,ALS1CSH1ALA1ALS3INT1HWP1分别下调18.7%、36%、37.8%、29.6%、19.9%、21.6%,ALS5MNT2未产生明显变化.结论 BAEB可能通过调节黏附相关基因抑制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的黏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0. 低浓度他克莫司与抗真菌药物联合的体外抗真菌效应
    陈淳, 陈启红, 孙毅, 高露娟, 曾同祥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4): 207-209.  
    摘要1296)      PDF (832KB)(2067)    收藏

    目的 测定他克莫司(FK-5066)与抗真菌药物对浅部致病真菌的联合效应。方法 参考CLSI的M27-A3和M38-A2方案分别测定酮康唑对念珠菌、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与酮康唑或特比萘芬的联合抗真菌效果。结果 酮康唑单独对念珠菌MIC50和MIC90分别为:4 μg/mL和8 μg/mL;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对53.3%的菌株有联合效应(n=15),对其余菌株无协同效应。特比萘芬单独对皮肤癣菌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 μg/mL和0.125 μg/mL;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对46.7%菌株(n=15)有协同效应,对其余菌株表现为无关。结论 低浓度他克莫司在体外与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够降低药物对部分菌株的MIC,未发现拮抗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双相真菌形态转换与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侯彬彬, 张振颖, 刘晓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62-64.  
    摘要1056)      PDF (832KB)(206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孟广勋, 郭彩琴, 陈明宽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4): 193-196.  
    摘要840)      PDF (944KB)(2051)    收藏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体系中对抗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外源微生物及其成分,其中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定位于细胞内的一类PRRs。NLRP1、NLRP3和 NLRC4等NLRs家族成员可以形成叫做炎症小体的分子复合体,介导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目前已经确定多种炎症小体参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该菌主要感染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死亡率很高。目前,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抗新生隐球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将对宿主抗新生隐球菌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球形孢子丝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石滢, 崔岩, 赵莉佩, 宋洋, 李珊山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4): 216-219.  
    摘要1632)      PDF (880KB)(2016)    收藏

    目的 获得一种高效、快速、简便的提取球形孢子丝菌DNA的方法。方法 以不同地区来源的球形孢子丝菌为实验材料,采用CTAB法、异硫氰酸胍法、试剂盒法、碱裂解法4种方法分别提取球形孢子丝菌DNA。通过紫外吸光度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评价DNA的质量。结果 虽然不同方法均可得到球形孢子丝菌的DNA,但碱裂解法获得DNA的浓度和纯度明显优于其他3种方法。利用钙调蛋白基因的引物对DNA进行PCR扩增后,各样本均出现阳性条带,且条带亮度较好。结论 碱裂解法是获得高质量球形孢子丝菌DNA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谈鑫, 潘炜华, 邓淑文, 郭芸, 雷文知, 张超, 周兆婧, 方文捷, 闻轶旸, 沈帅帅, 朱双, 姚志荣, 郑捷, 邓丹琪,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22-24,5.  
    摘要1221)      PDF (1349KB)(1982)    收藏
    目的 研究探讨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和角层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4 CFU/mL,孵育温度30℃,培养时间7 d.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对照孔对比,100%生长抑制的最低浓度.最低有效浓度 (ME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生长对照孔比较,50%以上生长抑制.结果 特比萘芬对138株暗色真菌最低有效浓度 (MEC),MEC范围0.008~0.125 μg/mL,MIC范围0.008~0.25 μg/mL.国产盐酸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与进口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体外抗菌活性较高,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25. 靶向金纳米棒对隐球菌活性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肖琴, 陈敏, 徐楠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34-138.  
    摘要762)      PDF (894KB)(1977)    收藏

    目的 设计对隐球菌荚膜特异性标记的靶向金纳米棒,研究靶向金纳米棒的体外光热作用对隐球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晶种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偶联隐球菌荚膜抗体,检测表征,与隐球菌体外孵育,近红外激光照射,检测隐球菌活性变化。结果 成功制备与荚膜抗体偶联的金纳米棒,体外近红外照射后,隐球菌活性较未偶联抗体的金纳米棒组显著降低。结论 靶向性金纳米棒显著增强了近红外激光对隐球菌的光热效应,可用于治疗隐球菌感染的新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6. 2014年英国甲真菌病管理指南解读
    仇萌,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71-174.  
    摘要1038)      PDF (804KB)(1974)    收藏

    2014年英国甲真菌病管理指南详细地阐述了甲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分类、治疗及特殊人群的管理等方面的进展,尤其对甲念珠菌感染和霉菌感染进行更为深入的诠释,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简要解读了指南精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27. 52例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型及病原学鉴定
    李泽慧, 李刚, 薛瑞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54-157.  
    摘要925)      PDF (884KB)(1972)    收藏

    目的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OC)是HIV/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研究其临床表型及病原学特点对AIDS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和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0例确诊为HIV/AIDS且初步诊断为AIDS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患者使用棉拭子在其病损区取材,接种至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检验。结果 HIV/AIDS患者念珠菌感染的病例为52例,临床表型以假膜型和红斑型为主,其中假膜型最为常见 (56%)。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各致病病原菌以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最高 (60.32%),热带念珠菌次之 (19.05%),光滑念珠菌为 (12.70%),克柔念珠菌 (7.94%)。有9例HIV/AIDS伴口腔念珠菌病患者,检测出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2例为3种病原菌感染。结论 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型复杂且可以伴发,单纯通过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常不准确,且病原菌的准确分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8. 一种适于丝状真菌基因RNA干扰方法的研究
    张振颖, 侯彬彬, 刘霞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63-167.  
    摘要810)      PDF (876KB)(1962)    收藏

    目的 获得一种适于丝状真菌基因研究用的、由根癌农杆菌介导的RNA干扰方法。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及菌株干扰体系筛选的方法。结果 获得适于根癌农杆菌转染的重组载体PCB309-pfgrt,并将其成功用于对孢子丝菌双组份信号组氨酸蛋白激酶DRK1基因的干扰中。结论 该方法优化了根癌农杆菌的转化体系,解决了丝状真菌RNA干扰载体构建困难及干扰效率低下的难题,在丝状真菌基因功能及遗传转化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肺部感染近平滑念珠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谢朝云, 熊芸, 孙静, 杨忠玲, 胡阳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4): 224-226.  
    摘要711)      PDF (801KB)(196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rDNA-ITS序列鉴定深部真菌菌种的研究进展
    仇萌,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2): 122-125.  
    摘要1249)      PDF (488KB)(1922)    收藏
    目前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深部真菌菌种的鉴定成为研究热点。由于传统的菌种鉴定方法存在费时及易受实验条件影响等不足,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法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真菌属内不同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本文综述了核糖体rDNA-ITS鉴定深部真菌菌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31.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王爱平, 万喆, 涂平, 陈伟,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6): 352-354,357.  
    摘要1944)      PDF (414KB)(1921)    收藏
    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2017修订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真菌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亚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7, 12 (6): 321-324.  
    摘要377)      PDF (814KB)(191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毛霉与毛霉病-实验室与临床的新挑战
    吕雪莲,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6): 321-325.  
    摘要1522)      PDF (812KB)(1905)    收藏

    近年,人们对毛霉与毛霉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不仅由于毛霉感染的发生率快速上升,更因为其临床诊治尚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加之分子分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毛霉相关的种系发生、分类鉴定、新种变种等方面开始出现不少新的甚至使人困惑的意见或争议,值得医学真菌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予以重视。为此,本文就近期毛霉相关的分类与命名的变化、新出现的病原菌、实验室快速诊断鉴定、毛霉病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毛霉体外药敏实验及联合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和动态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做一简要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4.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吴伟本, 俞同福, 徐海, 宗敏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4): 227-229.  
    摘要1701)      PDF (480KB)(1903)    收藏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较少见的肺部真菌病,由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肺部真菌病[1-2] 。近年来肺隐球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而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常常容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肺隐球菌病的CT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白念珠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朱丹婷, 李景, 俞立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1): 54-58.  
    摘要1072)      PDF (875KB)(1900)    收藏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在体表及黏膜宿主共栖生存,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是单细胞假菌丝酵母菌,形态上具有双相性,即菌丝相和孢子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和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如黏附、芽管、水解酶、生物膜、群体感应等有关.该文综述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36. 难辨认孢子丝菌病临床分析
    徐徉, 李福秋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2): 89-91.  
    摘要1680)      PDF (1069KB)(1898)    收藏
    探讨孢子丝菌病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孢子丝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典型的皮肤科特征是慢性肉芽肿、溃疡性损害、炎性结节等。而部分孢子丝菌病的患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皮损丧失特征性临床表现,给皮肤科医生尤其是临床经验尚不丰富的年轻医师于该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所讨论的8例患者均为就诊于我科门诊并已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病例,皮损与典型的孢子丝菌病皮损表现不相符,希望皮肤科医师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典型皮损但是综合患者病史、生活环境、诊治过程等情况可考虑到此种疾病,及时给予明确的诊断,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覆盆子抗耐药真菌活性成分提取方法比较及活性部位初步筛选
    韩冰, 林辉, 陈佳, 喻轶群, 曹永兵, 姜远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6): 326-329.  
    摘要1300)      PDF (801KB)(1867)    收藏

    目的 考察热回流法、超声法及冷浸法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的优劣,初步筛选覆盆子提取物中具有体外抗真菌活性的部位。方法 以覆盆子提取物联合氟康唑体外抗耐药真菌活性为主要指标,结合提取率评价三种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方法的优劣;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覆盆子提取物,以所得部位联合氟康唑体外抗耐药真菌的活性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覆盆子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部位。结果 热回流法、超声法及冷浸法三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分别为21.0%、16.8%及12.8%,所得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耐药菌株100的FICI值分别为0.035 2、0.032 2及0.046 9,所得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耐药菌株103的FICI值分别为0.033 2、0.031 7及0.039 1;覆盆子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部位对耐药菌株100的FICI值分别为>1、0.502 0、0.507 8、0.033 2及>1,对耐药菌株103的FICI值分别为>1、0.531 3、0.507 8、0.033 2及>1。结论 与热回流法及冷浸法相比,超声法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简便、稳定、高效,是一种较优的提取方法;覆盆子提取物的活性部位为其正丁醇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38. 30株临床分离红酵母的药敏试验研究及文献回顾
    蒋丽潇, 黄芩, 尚盼盼, 孙婷婷, 李东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6): 342-347.  
    摘要1413)      PDF (848KB)(1867)    收藏

    目的 测定并分析30株临床分离红酵母的体外药敏结果,另外回顾分析249株文献报道红酵母的药敏资料。方法 从临床菌种保藏库纯化鉴定红酵母,使用ATB fungus3方法测定红酵母药敏数据,并检索MEDLINE 20年来红酵母药敏相关文献。结果 体外药敏实验,几乎全部的红酵母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均耐药,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红酵母敏感性较好。与文献回顾结果一致。结论 常用唑类抗真菌药对红酵母敏感性差,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红酵母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供临床经验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9. 长引物PCR法构建白念珠菌SCH9-MYC融合菌
    徐秋荣, 吕权真, 隋雪, 王晓娟, 阎澜, 姜远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3): 129-133.  
    摘要960)      PDF (937KB)(1863)    收藏

    目的 构建白念珠菌SCH9-MYC融合菌。方法 运用长引物PCR扩增含有MYC标签和ARG4筛选标记的质粒序列,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质粒序列同源重组到白念珠菌SN152的SCH9基因开放阅读框的C末端,在SC-Leu-选择性培养基上筛选阳性克隆,抽取阳性克隆基因组进行PCR验证,将验证为阳性的转染子进行生长曲线测定、spot assay、菌丝诱导实验,进一步筛选出表型正常的融合菌。结果 通过PCR验证鉴定出3株融合菌构建正确,通过生长曲线测定、spot assay、菌丝诱导实验筛选出两株表型正常的融合菌菌株。结论 运用长引物PCR扩增方法同源重组可以正确构建白念珠菌SCH9-MYC融合菌菌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红色毛癣菌致脓癣1例
    石庆, 张丽, 孙毅, 陈启红, 曾同祥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5): 299-301.  
    摘要903)      PDF (821KB)(1848)    收藏

    目的 报告1例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脓癣,通过病发分子鉴定明确病原菌,早期诊断并进行经验性治疗。方法 提取病发及脓液中的真菌DNA,进行ITS区扩增、测序和比对;同时,对病发和脓液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体外药敏检测。结果 病发和脓液DNA提取及ITS区鉴定提示红色毛癣菌;真菌镜检阴性;真菌培养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示红色毛癣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显示其对特比萘芬高度敏感。诊断为红色毛癣菌所致头癣,予口服特比萘芬125 mg/d,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结论 直接提取病变组织DNA进行早期分子诊断能够能尽早明确致病菌种并指导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