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真菌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2): 65-68,86.  
    摘要1260)      PDF (799KB)(1561)    收藏
    隐球菌属在真菌分类学上归入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样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隐球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脏器,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肺部和皮肤。目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5%~10%,在AIDS患者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30%;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左右[1]。在加拿大曾经发生格特隐球菌感染在正常人群和动物中大流行[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5)
    2. 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中国上市16年中文文献回顾
    吕雪莲,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1): 31-39.  
    摘要2612)      PDF (870KB)(1162)    收藏
    伊曲康唑(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的关键酶麦角固醇合成酶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其化学结构是由一个三唑的核心加一个长的亲脂末端,从而使该药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该药在体外针对酵母菌、皮肤癣菌和部分丝状真菌均有较高活性。伊曲康唑自1993年在中国上市至今,已广泛用于各种浅深部真菌病及真菌相关疾病的治疗,其广谱、高效、安全等特点受到临床的肯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3. 我国大陆近年儿童头癣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
    李彩霞,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2): 77-82.  
    摘要3197)      PDF (1458KB)(1707)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近年来头癣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对2000年1月-2010年11月发表的中文或英文有关我国头癣报道的文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汇总文章50余篇,分析病例23 258例,其中男12 745例,女10513例,男女比例1.21:1。按照临床分型,有临床类型资料的有7684例,其中白癣5 506例,占71.16%,居首位。除新疆南部外,犬小孢子菌仍是头癣的主要致病菌(67.99%),其次为紫色毛癣菌(8.51%)和须癣毛癣菌(8.14%)。新疆南部以紫色毛癣菌为主(49.19%),其次为许兰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33.90%和12.60%)。结论 我国头癣病原菌变迁缓慢,犬小孢子菌仍是我国主要致病菌,但是亲人性的紫色毛癣菌在东部比例较高,需进行长期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9)
    4. 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
    林琤, 范静平, 林顺涨, 郎军添, 刘海滨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4): 236-240.  
    摘要2386)      PDF (894KB)(926)    收藏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rhino-sinusitis,FRS)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但近年来在健康体检中也有发现FRS,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引起致病的病原真菌种类不同,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类型、诊断、治疗及临床疗效果等均有各自的特点,以下针对病因、临床类型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5.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年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5, 10 (2): 118-125.  
    摘要956)      PDF (907KB)(119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6. 调节阴道微环境在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中的作用
    辛崇敏, 赵彤, 徐宝兰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5): 293-296.  
    摘要1604)      PDF (703KB)(1487)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266例在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治疗,观察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调节阴道内微环境后的临床疗效,远期自愈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的近期治愈率相似,近期治疗效果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给予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远期自愈率28.57%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复发率为1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2%,分娩时复发率 (10.29%)明显低于对照组 (29.23%),两者比较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好,远期自愈率高,复发率低,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7. 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姜远英, 刘伟, 曹永兵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4): 193-198.  
    摘要1513)      PDF (930KB)(810)    收藏
    念珠菌是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致死率高,耐药性严重,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作用靶标结构变异;靶标表达增加;靶标缺失;影响药物外排;改变细胞膜甾醇成分;形成生物被膜;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激活等。针对真菌耐药性问题,首要的应对策略应是研究发现新的药靶,开发全新结构和作用方式的新药。同时,筛选研究能降低真菌耐药性的新药,通过与现有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克服真菌耐药,防治真菌感染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8. 卡泊芬净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江雪艳, 张仁芳, 郑毓芳, 刘莉, 沈银忠, 卢洪洲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3): 141-143.  
    摘要1584)      PDF (1003KB)(968)    收藏
    目的 探讨卡泊芬净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X)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 9例患者临床诊断PCP成立,经卡泊芬净联合TMP-SMX抗PCP治疗后,除1例死亡(老年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外,其余8例均得到满意疗效。结论 卡泊芬净联合TMP-SMX治疗艾滋病合并PCP,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9. (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郑罡, 余进, 李雪迎,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3): 132-135.  
    摘要1693)      PDF (866KB)(902)    收藏
    目的 探讨 (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 (GM试验)和血浆 (1,3)-β-D-葡聚糖 (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10. 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
    王爱平,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1): 44-47.  
    摘要1953)      PDF (769KB)(1476)    收藏
    医生在应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或氟康唑治疗真菌病时,除了需要熟悉其药物的固有不良反应外,还应重视抗真菌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11. 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培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春玉, 王红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1): 57-60.  
    摘要1351)      PDF (818KB)(880)    收藏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近20 a来,IF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所有的真菌感染中念珠菌属占89.1%,是医院感染第6位常见的病原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12.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郎涤非, 李文, 孙宁霞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2): 104-105,108.  
    摘要2998)      PDF (820KB)(1076)    收藏
    目的 探讨和分析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阴道片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分别于d1、d4口服氟康唑150 mg,同时克霉唑阴道片500 mg阴道用药;对照组于d1、d4仅用克霉唑阴道片500 mg阴道用药。两组均于月经期后重复用克霉唑阴道片500 mg单次,实验组同时口服氟康唑150 mg单次,连续使用6个月,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各复查1次。结果 两组治疗后1周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为93.62%,对照组为85.11%;但治疗后1个月实验组的复发率为0,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2.5%;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复发率为2.27%,对照组为14.29%,两组在1个月及3个月复发率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片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13.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及其对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王爱平, 高那, 刘伟, 万喆, 陈伟, 涂平,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1): 5-9.  
    摘要2841)      PDF (1042KB)(1428)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成功治愈3例经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孢子丝菌病患者。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具有75%的协同作用,对酵母相为70%(P=0.50)。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有效安全,体外联合药敏试验显示两药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14.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现状分析
    高露娟, 余进,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4): 247-251.  
    摘要2546)      PDF (1036KB)(2666)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状况及诊治现状。方法 通过CNKI及Pubmed搜索1991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及曲霉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总结。结果 1991年1月-2009年10月报道曲霉病1457例,其中481例有病原学证据,258例进行菌种鉴定,其中烟曲霉153例。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肺,为1047例。病原学诊断依据主要是镜检和培养;菌种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仅4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仅少数进行半乳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检测;体外药敏试验少,仅报道2株黄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2株烟曲霉多药耐药。伊曲康唑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经验治疗(抢先治疗)的首选药物。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则多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伊曲康唑,大部分慢性及腐生型曲霉病及鼻窦曲霉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趋势与国际一致,非烟曲霉感染有所增加,感染部位仍以肺为主。应提高菌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积极开展非培养检测手段,保证正确和及时地诊断;加强药敏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15. 隐球菌病的诊治进展
    李平,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3): 186-189.  
    摘要1441)      PDF (830KB)(915)    收藏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差异,其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主要包括多烯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H IV患者隐球菌病的病死率仍较高,而CME(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失败率之高让人难以接受。现介绍近年来隐球菌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16. 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抗真菌活性研究
    张石群, 林辉, 苗琦, 刘伟, 曹永兵, 姜远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1): 4-7.  
    摘要2258)      PDF (792KB)(1035)    收藏
    目的 探讨中药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 采用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液基稀释法和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覆盆子提取物单用及联合唑类药物对不同念珠菌的MIC值和FICI指数。结果 覆盆子不同溶液提取物与氟康唑均表现出协同关系,以覆盆子醇提物为例,单用对念珠菌的MIC80测定值范围主要集中在0.16~1.25 mg/mL,与氟康唑合用后表现出协同关系(FICI≤0.5),且MIC80测定值范围降至0.01~0.04 mg/mL;合用后的氟康唑抗真菌活性也明显增强。另外,覆盆子醇提物与不同唑类药物合用后均有协同关系,其MIC80测定值由单用时大于10 mg/mL降至0.04 mg/mL。结论 覆盆子醇提物和唑类药物单用时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较弱,但二者合用后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关系,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
    17. rDNA-ITS序列鉴定深部真菌菌种的研究进展
    仇萌,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2): 122-125.  
    摘要1249)      PDF (488KB)(1926)    收藏
    目前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深部真菌菌种的鉴定成为研究热点。由于传统的菌种鉴定方法存在费时及易受实验条件影响等不足,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法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真菌属内不同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本文综述了核糖体rDNA-ITS鉴定深部真菌菌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18. 浅部真菌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关性研究
    刘芳, 桑红, 胡文星, 孔庆涛, 王雪连, 王高峰, 张敏, 邓德权, 谢其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6): 344-349.  
    摘要2060)      PDF (362KB)(1841)    收藏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19. 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子鉴定与分型研究
    胡小平, 万喆, 王晓红,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2): 70-76.  
    摘要1617)      PDF (2914KB)(1557)    收藏
    目的 对我国代表地区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分子再鉴定和分型研究。方法 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鉴定的须癣毛癣菌菌株47株,通过再培养形态观察、生理试验;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LSU)D1-D2区,测序后利用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进行再鉴定;PCR扩增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S0、S1和S2区,进行种内分型,并比较不同部位来源菌株型别的差异性。结果 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47株须癣毛癣菌中3株鉴定为断发毛癣菌,6株鉴定为无性型苯海姆节皮菌,其余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中的亲人型趾间毛癣菌;三对不同引物扩增38株趾间型毛癣菌和2株苯海姆节皮菌NTS区,共产生28种特征性带型。带型和菌株来源及发生部位无相关性。结论 我国分离自人类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主要组成菌种为趾间毛癣菌;ITS区结合LSU D1-D2区测序有助于鉴定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至种水平;NTS区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所产生的特征性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的分子生物学种内分型方法,可应用于趾间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20. 光动力治疗女性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云杰, 杨宇光, 郭小娟,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3, 8 (2): 101-104.  
    摘要1790)      PDF (735KB)(1115)    收藏
    目的 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6例患者采用光动力联合氟康唑胶囊和克霉唑栓,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冷冻联合氟康唑胶囊和克霉唑栓。结果 治疗组尖锐湿疣完全反应率92.4%,对照组尖锐湿疣完全反应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8,P=0.026)。治疗组真菌感染治愈率97.0%,对照组真菌感染治愈率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29)。随访6个月,治疗组尖锐湿疣复发率7.5%,对照组复发率2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6,P=0.013)。随访2个月后复查真菌,治疗组真菌复发率4.5%,对照组复发率16.0%,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P=0.037)。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抗真菌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21.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CT表现——附17例分析
    宗晓福, 王慧, 俞同福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3, 8 (3): 156-159.  
    摘要1536)      PDF (1172KB)(936)    收藏
    目的 探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BPA)的CT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ABPA的CT表现,所有的患者均按目前的ABPA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17例患者均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征象,13例并支气管黏液栓形成,为分支状或挤牙膏状或长管状"Y"形,7例以树芽征为主要表现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9例有斑片状浸润影,2例随访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有游走性。结论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BPA)的CT表现相对有特征性,以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为主,常伴有较高密度的支气管腔内黏液栓形成,结合临床一般能做出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22. 4种黑曲霉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张晓利, 吕雪莲, 沈永年, 吕桂霞, 王淼淼, 葛一平,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3): 145-148.  
    摘要1682)      PDF (1012KB)(835)    收藏
    目的 筛选适合提取曲霉DNA的方法。方法 比较2个菌落培养时间段(3 d内和10 d左右)提取DNA质量的差异;运用氯化苄法、石英砂+CTAB法、Biospin法和微波法分别提取黑曲霉基因组DNA,然后用直接电泳、浓度测定、PCR扩增等方法比较所提DNA的浓度和质量。结果 培养3 d内的菌落提取的DNA纯度较高,无需纯化即可用于后续实验;4种方法制备的DNA均可用于PCR等后续实验,其中以石英砂+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好,产率最高。结论 石英砂+CTAB法是一种适用于曲霉DNA提取的简便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23. 应用CLSI M38-A2方案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胡小平,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3): 149-153.  
    摘要1931)      PDF (851KB)(1091)    收藏
    目的 对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作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进一步验证CLSI的M38-A2方案。方法 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趾间型毛癣菌38株和苯海姆节皮菌6株,采用M38-A2方案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等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对趾间型毛癣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0.25~32、0.031 2~1、0.015 6~0.062 5、0.000 937~0.00781、0.062 5~1、0.031 2~2、1~2、0.007 81~0.062 5;对苯海姆节皮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64、2、0.25~0.5、0.000 937~0.003 81、1、2~4、1~2、0.031 2~0.062 5。不同抗真菌药物对趾间型毛癣菌及苯海姆节皮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特比萘芬、阿莫罗芬和联苯苄唑的药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之间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有明显差异。M38-A2方案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用来体外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4. 805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尹颂超, 张云青, 谭永芳, 杨俊业, 黄怀球, 李欢, 赖维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3, 8 (4): 214-216.  
    摘要1690)      PDF (776KB)(1300)    收藏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院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分布情况,并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2年11月间我院皮肤科实验室甲真菌病患者病甲真菌学培养阳性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805例病甲真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病例。酵母菌407株,占50.55%,皮肤癣菌385株,占47.95%,霉菌13株,占1.61%。不同年龄段的甲真菌病患者的菌属分布存在差异。结论 我院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最常见为酵母菌,其次为皮肤癣菌和霉菌。年龄是影响菌属分布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5. 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刘春玉, 王红, 任爱民, 杜琨, 胡岚, 李世荣, 文燕, 张淑文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4): 207-210.  
    摘要1673)      PDF (820KB)(885)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浆 (1-3) -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 检测各组患者血浆 (1-3) -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 (1-3) -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 (1-3) -β-D-葡聚糖含量为 (153.4±37.0) 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 (1-3) -β-D-葡聚糖含量为 (54.6±8.6) 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t=3.4,P<0.01);分析血浆 (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26. 15例人畜共患体癣的临床分析
    胡素泉, 王淼淼, 沈永年, 陈伟, 吕桂霞,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3): 154-157.  
    摘要1852)      PDF (1033KB)(920)    收藏
    目的 通过对生活在同一家庭患有体癣的患者、家庭成员和所养宠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人畜共患癣病的常见致病菌种以及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5年3月~2009年1月就诊于我院因接触宠物而致病的体癣患者,对其宠物的带菌情况进行调查,确诊后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凝胶,未愈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结果 共收集15例患者,真菌培养结果显示8例为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为须癣毛癣菌,3例为犬小孢子菌。患者皮损真菌培养结果和所养宠物皮损真菌培养结果一致。按上述方法对患者及其宠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和10只(3只被丢弃)宠物全部治愈。结论 15例人畜共患体癣中,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所致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凝胶以及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可以有效治疗此类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7. 大蒜素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
    王焕丽, 张锡宝, 陈兴平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3): 129-132,147.  
    摘要2037)      PDF (951KB)(810)    收藏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MTT法评价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细胞黏附的影响;血清芽管计数法评价大蒜素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4μg/mL)和高浓度(64μg/mL)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3.0±1.1)%和(95.6±0.3)%;32μg/mL大蒜素对早期(0h)、中期(12h)及成熟期(48h)生物膜的抑制率分别为(88.5±0.5)%、(63.3±0.8)%和(52.3±1.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大蒜素(4~32μg/mL)对培养30min、60min、90min、120min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空白对照组芽管形成率为(91.2±1.6)%,64μg/mL大蒜素组为(2.2±1.2)%。结论 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8. 须癣毛癣菌分类进展
    陈柏叡,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1): 51-56.  
    摘要1987)      PDF (914KB)(965)    收藏
    须癣毛癣菌以往被视为单一的菌种,然而随着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试验的研究,逐步探索并明确须癣毛癣菌的菌间分类及有性型的关系。本文综述了须癣毛癣菌在亲宿主性、交配试验、形态学和生理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所进行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29. 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检测常见病原性丝状真菌的实验研究
    张晓利, 吕雪莲, 沈永年, 吕桂霞, 王淼淼, 葛一平,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2): 105-108.  
    摘要1940)      PDF (909KB)(856)    收藏
    目的 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的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 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 ,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的ITS区,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的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的不同鉴别菌种,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 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30. FTA-DNA直接提取法在病原真菌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鲁巧云, 余进, 刘伟, 杨建勋, 马蕾,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3): 137-140.  
    摘要1809)      PDF (948KB)(778)    收藏
    目的 建立并评价FTA-DNA直接提取法在病原真菌分子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whatman FTA-DNA直接提取法从25个不同种属的45株培养的菌株和6例临床标本中提取病原真菌DNA,用于病原真菌的测序鉴定。配制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液探索该方法的检测限和安全性。结果 45株菌株扩增后均能得到1条清晰的DNA扩增片段,并成功测序。应用该方法亦成功从腹水、胸水、口腔拭子、宫颈拭子来源的临床标本中直接提取DNA并成功鉴定病原真菌。该DNA提取方法联合降落PCR能检测到1.0×103个cell/mL的孢子悬液,1.0×104个cell/mL及以下浓度的孢子悬液可以被FTA卡完全灭活。结论 FTA-DNA直接提取法可快速有效地从培养的菌株及部分临床标本中提取并保存病原真菌DNA,用于病原真菌的测序鉴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1. 946例头癣病因及发病趋势分析
    王韵茹, 朱敏, 李莉, 朱均昊, 张超英, 章强强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2): 83-86.  
    摘要1957)      PDF (686KB)(1845)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华东地区近18年头癣趋势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3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华东地区的头癣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946例头癣患者,男410例,女536例;年龄20d-93岁;784例真菌培养阳性患者中,白癣473例、黑癣216例、脓癣94例、黄癣1例。主要病原菌为羊毛状小孢子菌470株、紫色毛癣菌154株、断发毛癣菌81株。其中,培养出亲人性皮肤癣菌(紫色毛癣菌32例、断发毛癣菌12例、红色毛癣菌8例)的头癣患者与各种动物有密切接触史。本研究显示头癣发病率2001年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于2010年又出现新的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华东地区头癣患者中白癣发病率占首位,其主要致病菌为羊毛状小孢子菌。培养出亲人性皮肤癣菌的头癣患者与各种动物有密切接触,提示亲人性皮肤癣菌在人与动物之间有互相传染的现象。2010年新的上升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2. 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杨惠琴, 梅亚宁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3): 136-140.  
    摘要2113)      PDF (841KB)(968)    收藏
    目的 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 868例住院患者,在其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痰、中段尿、脓等分泌物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 86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757例,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和临床未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缓解1 082例,无临床资料29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 839例。其中以2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778例,阴性1 061例,以5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623例,阴性1 216例;真菌培养阳性457例,阴性1 38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20 pg/mL和50 pg/m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89.3%,74.9%)和特异度(分别为90.6%,94.8%),阳性预测值(86.9%和91.0%)和阴性预测值(92.4%和84.4%)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别(P>0.05);真菌培养的敏感度(49.0%)较低但特异度较高(92.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和72.1%;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3.0%,特异度为88.9%。结论 G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但有时发生假阳性。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3. 评估国产(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的诊断价值
    高露娟, 余进, 王晓红,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5): 277-281.  
    摘要1534)      PDF (1091KB)(780)    收藏
    目的 比较国产与进口(1,3)-β-D-葡聚糖(BG)检测试验并对国产试剂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4月~2009年5月我院203例(342份样本)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中同时进行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的100份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在不同的判断标准下计算国产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采用McNemar配对χ2检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国产和日本试剂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配对t检验结果分别为P=0.235,P=0.076;国产试剂以单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67.2%和56.5%,85.0%,双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25.0%,64.9%和25.0%,87.7%。结论 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国产试剂单次≥50pg/mL为界值较20pg/mL可以明显提高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而不影响灵敏度。连续双份血清阴性(BG<50pg/mL)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4. DNA序列分析用于常见致病真菌鉴定和分型
    赵正娟, 田伟, 赵敬军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5): 316-320.  
    摘要1774)      PDF (872KB)(950)    收藏
    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多,仅用表型方法鉴定环境中或临床上的致病真菌不足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疾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因快速、准确而逐步得到应用,其中DNA序列分析已成为鉴定致病真菌到种水平的重要方法。现就DNA序列分析在常见致病真菌分类鉴定及基因分型的应用加以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35. 曲霉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
    李丽娟, 陈伟, 许辉, 万喆, 李若瑜, 刘伟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 (2): 93-97.  
    摘要2719)      PDF (1551KB)(1510)    收藏
    目的 研究曲霉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方法 我们利用一个曲霉生物膜体外模型研究其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将200μL浓度为1×105孢子/mL的受试曲霉(烟曲霉AF293,黄曲霉BMU03940,土曲霉BMU00802,黑曲霉BMU04689)的孢子悬液加到24孔组织培养板中的无菌塑料细胞培养盖玻片上,37℃孵育不同时间(0、2、4、8、10、12、16、18、24、48、72h),加入25μmol/L的FUN-1室温避光染色后,用波长488nm激光激发,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曲霉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再用波长为488nm和633nm激光同时激发,将两个波长下的图像叠加后观察曲霉生物膜的活力;利用XYZ轴成像观察其结构特征。在上述不同的时间点用钙荧光白染色后,用波长为405nm的紫外光激发,观察曲霉生物膜细胞外基质的产生。结果 烟曲霉AF293在第4h即开始有散在的孢子黏附于盖玻片上;8h时孢子开始萌芽,10-12h菌丝延长形成单细胞层;16-20h菌丝缠绕形成多层立体结构;24h形成一个具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特征的多细胞菌落,菌丝有序排列,细胞外基质弥散的分布在菌丝的周围;48-72h生物膜逐渐成熟。成熟的烟曲霉生物膜是由细胞外基质包裹的有序排列的菌丝形成的复杂立体结构。黄曲霉BMU03940、土曲霉BMU00802、黑曲霉BMU04689与烟曲霉AF293有类似的生物膜发育阶段,包括黏附、孢子萌芽、菌丝延长、菌丝有序排列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结论 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在体外都能形成典型的生物膜,它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与其他真菌生物膜类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36. 无绿藻的表型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章强强, 赵颖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1): 9-12,25.  
    摘要1612)      PDF (975KB)(1023)    收藏
    目的 通过表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正确鉴定无绿藻及其变种。方法 回顾、总结与分析无绿藻的形态与结构、表型特征及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通过表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鉴定2株来自脑脊液及淋巴结的无绿藻:中型无绿藻碳水化合物变种及中型无绿藻波多黎各变种,并展示相关照片。结论 无绿藻病的症状尚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标本的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是主要手段。对无绿藻菌种的鉴定除了菌落形态、镜下结构外(含内孢子的孢子囊是无绿藻属的重要特征),糖类、醇类的同化利用,温度试验,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将有助于菌种的鉴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37. 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陈柏叡, 孙毅, 胡小平,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6): 321-326.  
    摘要2379)      PDF (1076KB)(948)    收藏
    目的 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 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①41株须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 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须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38. 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真菌直接镜检中的应用比较
    韩德忞, 刘原志, 朱均昊, 李莉, 章强强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 11 (4): 240-242.  
    摘要768)      PDF (758KB)(1735)    收藏

    目的 探索一种结果更可靠的真菌直接镜检方法。方法 对600例临床高度疑似真菌感染的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 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7%和88.5%。结论 荧光染色法是一种适合临床的、快速有效的真菌镜检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39. 黄芩苷联合氟康唑通过降低cAMP抑制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
    冯鑫, 施高翔, 云云, 吴大强, 邵菁, 汪天明, 汪长中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 11 (1): 8-12.  
    摘要921)      PDF (916KB)(1083)    收藏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菌丝诱导培养基(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观察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回补实验验证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的影响;qRT-PCR检测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cAMP相关基因RAS1,CDC35和PDE2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联合氟康唑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降低胞内cAMP水平;外源性cAMP能逆转两药联用所造成的菌丝抑制;两药联用使RAS1和CDC35表达分别下调35%和27%,使PDE2上调1.21倍。结论黄芩苷协同氟康唑显著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胞内cAMP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40. 伊曲康唑胶囊上市16周年安全性资料回顾
    王爱平,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 5 (1): 40-43.  
    摘要1221)      PDF (765KB)(1311)    收藏
    伊曲康唑(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和其他唑类药物一样,主要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但伊曲康唑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亲和力强,选择性强,而对人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亲和力差,故毒性较低,且没有对内分泌的影响。伊曲康唑目前有3种制剂可供临床使用,如胶囊、口服液和静脉注射液,多数临床研究显示对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有良好效果,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多数轻微和可逆。尽管如此,某些皮肤科医生仍然对伊曲康唑的安全性尤其是肝脏安全性和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存在疑虑,下面就皮肤科医生在应用伊曲康唑胶囊治疗真菌病时较为关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